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新書《有核不可?》的序言

擁/反核,不是簡單的是非題!

  核四的抉擇攸關每一個人,也攸關我們子孫的未來,誰都不該在這關鍵議題上缺席。臺灣是我們大家的,核四公投的錯誤將會貽誤每一個人和後世子孫,因此它值得我們費心去了解,以便做出較周延而審慎的決定。
  但是,關於核四的真相,官方的說法與民間團體的說法南轅北轍,不知道要相信誰。為了解決這困擾,我開始大量閱讀國內外可信的學術著作和研究報告,據以確認什麼是事實,進而彙整出這本書的草稿。
  考慮到很多人應該有類似的困擾,而且這本書裡有大量媒體與網路未曾揭露的重要資訊,所以我請《天下雜誌》的朋友協助,將草稿與訪談資料整理成較易閱讀的書稿,希望有助於讀者釐清事實,並且以事實為基礎去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核四議題牽涉到許多臺灣長遠發展的面向。假如核電確實嚴重地影響臺灣的經濟競爭力,我們就不可以輕率地排斥核電;假如政府確實有周全有效的辦法可以保障核安,那麼就更沒有排斥核電的理由。反過來說,假如臺灣的核電廠確實不安全,而且核災的後果不是我們承擔得起的,那就必須積極尋找可行的替代方案。

關於核四,我們需要臺灣觀點
    不過,臺灣的綠能發展空間有限,近十年來經濟政策又一籌莫展,我們真的有確實可行的替代方案嗎?要回答這問題,不能只靠抽象的理念和國外的學術研究報告,而是必須配合臺灣的具體現實。
    譬如,過去全球因火力發電的汙染而致死者,遠多於核災致命的人數,因此國外有愈來愈多的人寧可要核電而不要火力發電,其他人則主張積極發展綠能以便同時取代火力發電與核電。
  但是,臺灣與歐美國情不同,我們維護核電安全的能力遠低於歐陸的許多國家,而臺灣核電廠距離首都與人口稠密地區的距離之近更是舉世罕見,如果發生核災,淨空範圍至少需要30公里的半徑,在此半徑範圍內的人口近百萬甚至上百萬,這些人要遷移去哪裡?他們要如何重建家園、找到新工作、重新就學、重建新的生活秩序與社會關係?我們真的有能力辦到嗎?
  從過去藍綠政府的災後重建執行能力來看,這樣的風險真的是臺灣社會承擔得起的嗎?要確切地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有具體可靠的本土數據為本,而不能只是天真地移植歐美社會的結論。
       這本書,不只是彙整國外的可靠資訊,更進一步地從臺灣觀點去解讀,以便扣緊臺灣人真正會面對的問題。
  為了確實了解核電廠與核廢料的安全問題,過去數個月裡,我日以繼夜地閱讀與彙整國外可信度較高的學術期刊論文與政府報告,努力了解三哩島事件、車諾比事件和福島事件的原因、後果和防範的可能性,以及核電廠使用過的核燃料永久儲存的可能性、困難與風險,以便評估臺灣核電廠的風險,以及影響核災受害人數的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在綠能發展潛力有限的前提下,節能減碳是非核家園的重要配套,問題是臺灣節能減碳的真實潛力有多少?足以取代核四嗎?要花多少錢?幸運地,近年國科會耗資數千萬元委託國內外專家進行兩年的研究調查,寫出了數百頁報告,清楚地描繪出臺灣節能減碳的成本與潛力。
  至於電力供需的問題,曾任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的鄭金龍先生寫了許多相關文章,客觀而專業,可以拿來跟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比對,而匯整出臺灣電力供需較可靠的圖像。

擁/反核,我們需要事實基礎
  核四的抉擇並非簡單的是非題,它牽涉到許多不確定性。以核安為例,它不僅跟核電廠的設計有關,也跟施工品質、驗收程序和核安文化有關;而核災的後果更是因核電廠所在地區的人口密度、核災時的風向以及政府應變核災的能力有關。此外,核四的抉擇也牽涉到價值觀的判斷以及風險的判斷:是以人命為重,還是以電價和經濟發展為優先?是要積極督促政府落實節能減碳,還是繼續仰賴低廉的電價而不去管背後的風險?
  行政院剛宣佈要將核四付諸公投時,我是有所期待的。不管擁核或反核,本來我們大家都是在同一條船上,沒什麼好對立的:核四如果不安全,我們大家一起受害;廢核四若會導致供電不足,我們大家一起受害;廢核四若會導致經濟受創,我們大家一起受害。最後的價值選擇上我們也許各有偏好,但我們都需要知道事實,想要知道事實。
  核四議題有屬於事實的部份,有屬於價值判斷的部份;核四商轉與否有利有弊,有確知的實際情況,也有不確知的風險。事實的部份應該由各領域專家提供客觀資訊,包括確知的與不確定的,以便拼湊出完整的核心事證;然後,價值判斷的部份則交由公民投票來決定出大家共同的抉擇。
  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各自的主觀價值判斷,這才是成熟的民主。可惜的是政府立場偏頗,導致民間團體不信任,最後發展成擁核與反核團體立場鮮明的對立,甚至不擇手段地彼此詆毀、污辱,使得我們只知道片面的事實,而無法知道完整的事實。

核四公投,我們將決定彼此的未來
  這本書的首要目的並非推銷擁核或反核的立場,它只是希望提供讀者嚴謹彙整的資訊與數據,而把最終的抉擇留給每一個讀者。基於這本書所彙整的資訊,我個人最後決定不支持核四;但是,我也深知臺灣發展綠能的空間有限,火力發電對人體的傷害不下於核電,我也擔心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因此這個決定下得並不容易。書末〈後記〉會說明我這個抉擇的心路歷程。但是,如果有人讀完本書之後卻做出不同的抉擇,我也不會感到訝異。
  這本書不是核四議題的百科全書,它只是彙整我認為最重要且較擅長的資料,而無法包山包海地納入所有可能的面向。況且,每一個人對社會發展有不同的期待,對各項風險係數的評估與拿捏有不同的感受與評量。在核四公投裡,我們每一個人的決定都影響著別人的未來,因此也必須尊重別人的決定並忍受那些決定對我們的可能衝擊。
  核四公投門檻很高,參與投票人數必須達投票權人總數一半以上,而且有效投票數得超過總投票數的一半,否則即視為否決公投提案。不管你最終的抉擇是什麼,我都期待這本書的讀者以這本書所提供的視野為基礎,繼續去吸收其他被我遺漏的資訊,並且在公投之前遊說身邊的人積極去了解核四議題,積極參與公投。
  最後,我要感謝《天下雜誌》的哲斌、榮幸和有智,他們付出了很多心力,把我的草稿和訪談紀錄改寫成可讀性較高的文本,本書的問世他們功不可沒,但是文責悉歸我這個始作俑者,並且負責最後定稿的人。

-------------------------------------------
後記
       最近馬英九關於「斷然處置」的口誤被大家當笑話,卻沒有人嚴肅地提醒大家一個很嚴重的事實:國外不敢採用的「斷然處置」已經被寫入核一、核二、核三廠的標準作業流程裡,正式啟用──即使沒有核四,我們也已經天天活在核電的陰影裡了。
       核四的議題冷了,但是核一、核二、核三廠還在;即使核四最後被廢了,政府也會抬出「核一、核二、核三延役」的這一盤菜,硬逼著我們去吃。你要接受嗎?你該接受嗎?
        核電議題沒有假期,我們總是會被逼著問:「假如沒有核電就會失業,你要不要核電」。事實呢?核電安全嗎?國外核電再度大受歡迎,因為火力發電害死的人更多,風力發電的噪音污染令人抓狂;但是,核災如果發生,台灣到底承受不承受得起?我們需要國外的資訊,但是我們也需要台灣的觀點!

       據說,福島事件之後因核災而死的人很少,但是很少人知道:很多災區的農民和畜牧業者因為看不到未來而自殺,許多福島男女被取消婚約,因為擔心他們的染色體有問題,生出來的孩子會有瑕疵,無法面對起日本社會激烈的競爭。
       今年春天我把原本的寫作計畫擱置,不眠不休地匯整關於核四的各種國內外資訊,希望國人可以花時間去了解攸關我們當下與子孫未來的重大議題。
       貼上這本書的序言,希望可以讓你進一步了解這一本書的內容,激勵你去買一本仔細閱讀,並且廣為傳播相關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