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知識、態度與教養

       延續上一篇〈為什麼我們無法開口說英語?〉,與其說我們的教育問題出在知識的傳授與學習,不如說是出在對待知識的態度,甚至於連對待人、事、物的態度都出了非常大的問題。
       我們不敢講英語,不是因為英語能力不足以「溝通、達意」,而是因為「不能犯錯,錯一題扣 5%,錯一題會考不上建中、台大,考不上建中、台大這輩子就無法出人頭地了。」
       我們不是被教成「用知識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是被教成「用知識表現自己有多了不起」。所以,有沒有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沒關係,但是絕對不可以在人前犯錯(否則還真的會被人譏笑)。

       我們不是被教導成:「傑出的人是有能力幫弱勢解決問題」,而是被教成「傑出的人是有能力掠奪比別人更多的財富」。所以我們從來不問台灣的首富是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只管他們在富士比的全球排名;我們崇拜比爾、蓋茲與 Steve Jobs,卻不問他們盜取過別人多少智慧,以及台灣的勞工和土地曾為他們的成功付出過多少代價。
       這些都是對待知識的態度出了問題,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出問題,對待學歷與學習的態度出問題,而不是知識的問題──我們是人的教養上出了問題,不是在取得知識的管道上有問題。
       我們的教育只在乎學生獲得哪些知識,而不在乎他們能用這些知識解決哪些問題,會用這些知識造福社會還是危害人群。我們也不在乎學生為了獲取這些知識而培養出什麼樣的態度,會不會因為這些態度而傷害他們的生活品質,甚至使他們變成粗暴、野蠻、殘忍、冷酷、沒血沒淚,沒教養的人──我們只在乎這些知識能不能讓他們「出人頭地」。
       所以,我們看不到知識的意義與價值,被知識與權威宰制,卻還誓死捍衛知識與權威的無上地位。我們忘記經濟學的首要目的是要解決貧窮,所以即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也不會去思索經濟學教科書講的跟現實世界有多少距離,而繼續相信教科書,不相信任何違背教科書的話(即使那人拿過諾貝爾獎也不可以說出違背教科書的話)。所以,經濟學在國外百家爭鳴,大家都知道經濟學有嚴重的派別爭議,但在台灣卻被教成「用數學偽裝的教條主義」──很多自以為懂經濟學的人從來都不知道教科書的基本假設有哪些,也從來不問這些假設跟現實世界有多大差異,這樣的態度就是一種教條主義。
       台灣最嚴重的教育問題出在價值觀,對待人、事、物的態度都極端扭曲,所以我們用極其荒謬、卑劣、惡毒的態度對待知識、鄰人和土地,而看不到人的價值;我們甚至崇拜壓榨我們、剝削我們、踐踏土地,讓我們的後代無以為繼的人。懷著這種卑劣、野蠻的態度來面對世界、鄰人和土地,就是「沒教養」的人。
        創立成大醫學院並首倡「人文醫學」的黃崑巖教授寫過一本精采的小書《黃崑巖談教養》,有人以為他是因為理工出身,所以談起人文議題別有見地。我倒相信:他是因為出身新竹中學,因此對教育與醫學都別有見地。

        新竹中學跟其他「名校」有何差別?當其他名校只在乎升學率時,辛治平校長卻從來都沒忘記過: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教出「人」的胸懷與態度,而不僅僅只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