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

       我陸續停掉所有媒體的專欄寫作(最後一個被我停掉的是聯合報),也逐漸停掉自己部落格上的時事評論。原因很多,主因三個:(1)我不喜歡看台灣現在的媒體(報紙、電視、網路媒體),裡面太少報導重要的新聞,但是不讀新聞的人就不適合寫時事評論;(2)我本來就是關心結構性、制度性的事,不那麼關心孤立的偶發事件,但是結構性、制度性的事情不是一般媒體讀者關心的事,也較難寫進專欄裡;(3)時事評論寫得好的人很多,不需要我。
        所以,我決心固守部落格、演講和專書寫作三件事。這已經夠我忙了。

       其實,光是部落格的維繫,就已經讓我非常地傷神。較淺而我又願意寫的議題寫得差不多了,重複沒意思;較深的議題寫了會有誰看,會有幾個人懂?這是我一直無法清楚判斷、拿捏的問題。
       譬如經濟學的問題,我花了三年找到自己能信服的答案(至少有完整的架構,包括理論和適合台灣發展的大方向),但是要怎麼去跟經濟系和非經濟系的人解釋:「從 non-linear dynamics nonlinear optimization 可以確認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的主要定理都有問題,因為在引入 nonlinearity 之後,一定會出現 multiple optimum multiple locally stable regions and stable equilibrium points,因而使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可能停滯在 performance 較低的 local optimum locally stable region,因而必須要靠外在的干預(external disturbances)才有機會將市場的運作狀態(states)推出景氣低迷的 sub-optimal。而且,Paul Krugman 2008 之後的堅決主張有可能是對的:要把市場機制從一個local optimum 推向另一個local optimum,可能會需要非常大的external disturbances。這個理論讓凱因斯學派有站得住腳且大翻身的機會,但不保證政府的干預必然是將市場的自我調節推向更佳(better perfoemance),因為這理論也接受政府干預可能將市場平衡點推向更糟的 local optimum 這樣的機會。」
       這樣的論題,我可以一段寫完,懂 nonlinear dynamics 且研究過新古典經濟學的人都會知道我在講什麼,但是我很難向一般人解釋。我可以用簡單到所有人都讀得懂得語言解釋我的意思,但是恐怕無法讓經濟系的人看懂我說的東西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
       時間總是要花在值得的事情上,而「值不值得」是在乎時間效益的人不時要遇到的問題。這個問題常常很難回答,不過,這個問題有時候很容易回答:我在《崇高之美》這本書花了許多心力,前後超過一年,雖然沒幾個人買它,我都毫不猶豫地認定時間花得值得。

        可以確定的是:我大概不會再接受媒體邀請去寫專欄,而只有在有特殊事件時我才會在部落格寫時事評論。其他的,邊走邊瞧,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