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終於變成是一場什麼都走回頭路的騙局,就像是一份〈愚人節的禮物〉。其實,這一場教改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徹底全輸,因為我們一直都不知道教育的問題是別的部門惡搞引起的。
十二年國教想降低學生壓力,卻不知道:學生的升學壓力來自於家長,而家長的現實壓力來自於政府的財經與產業政策,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
財經政策偏袒 1% 的資方與富人,小老百姓只能往上面的1%去擠以便踐踏別人,否則就得要被人踐踏、剝削,而一輩子不能翻身,你敢不往明星學校擠嗎?產業政策偏袒園區而遺棄中小企業與傳產,身為家長,孩子再怎麼不才,你都會硬要把他補成國立大學畢業,以便爭取到園區去面試的機會。沒有失業救濟,沒有再就業輔導計畫的社會裡,你敢冒著中年失業或轉業的風險,在年輕時放險去探索志趣與冒險嗎,你敢去嘗試自己最喜歡的行業嗎?教育資源上偏袒都會與大學,很多鄉村小孩求學過程沒資源,只能靠「繁星計畫」去擠「明星高中」,卻從第一學期開始就從以往習慣的班上第一名掉到連續蟬聯班上最後一名,因此壓力大到罹患精神官能症;這樣,你還敢去念鄉村學校和技職嗎?
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要再升學壓力下經歷十二年的蒼白歲月,假如我們剝奪他們的青春,為的是讓他們像武俠小說的主角那樣,在與世隔絕的學校裡練就絕世武功,以便一畢業就「驚動武林、轟動萬教」,在 WTO 營造的全球市場裡所向披靡,那也就認了。偏偏,我們把他們關在學系裡,學的是沒用的東西,甚至是癱瘓他們學習力與創造力的東西。
他們花了青春期最重要的十幾年,去背誦以後可以用手機上網就可以查到的知識,而不去學習如何用手機在網路上進行最有效率的搜索,以及如何去廣泛閱讀、分析、吸收、彙整與活用網路上的資訊。我們把最有創意的學生綁死在過度練習和刻板的公式裡,在「差一分就差一個學校」的恐懼裡養成他們「謹小慎微,不敢犯錯」的習性,卻不知道這種習性正是扼殺創意的元兇。我們花了龐大的精力和學生的時間去上補習班,卻因此剝奪了他們發展自修能力的機會、閱讀高難度書籍的能力,以及跨領域思考的能力。我們用盡心力把稟賦高的學生綁死在最低階的學習,讓他們無法學以致用,也讓他們無法人盡其才。
而明星高中的校長,一邊捍衛這些高中的「學術能力」,一邊找台大規劃「先修課程」,一邊苦惱著不知道選修課要開什麼。這樣的填鴨教育下,「天才」的意思是提前被填鴨,被填得比較多。大家懂的都一樣,只有早學和晚學的差異。面對這種荒唐的教育制度,卻還有人迷信明星學校,想進一切辦法剝奪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以便進入繼續「揠苗助長」的體制去「悶死民族幼苗」。
其實,如果你真的是頂尖人才,與其在這個荒唐的教育制度和明星學校裡等著變成標準的八寶填鴉,還不如自己在家讀書,還有機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台灣的教育制度充分證明了:過度的競爭遠遜於合理的競爭,甚至遠遜於適度的懶散;人各為己的社會遠遠不如人人相挺的社會。
而明星高中的校長,一邊捍衛這些高中的「學術能力」,一邊找台大規劃「先修課程」,一邊苦惱著不知道選修課要開什麼。這樣的填鴨教育下,「天才」的意思是提前被填鴨,被填得比較多。大家懂的都一樣,只有早學和晚學的差異。面對這種荒唐的教育制度,卻還有人迷信明星學校,想進一切辦法剝奪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以便進入繼續「揠苗助長」的體制去「悶死民族幼苗」。
其實,如果你真的是頂尖人才,與其在這個荒唐的教育制度和明星學校裡等著變成標準的八寶填鴉,還不如自己在家讀書,還有機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台灣的教育制度充分證明了:過度的競爭遠遜於合理的競爭,甚至遠遜於適度的懶散;人各為己的社會遠遠不如人人相挺的社會。
台灣的升學壓力遠大於北歐,而學習成效卻遠遜於北歐,生產力與創造力更遠遜於北歐。我們的政府捨不得花錢平衡發展多元教育,因而造成城鄉以及大學與技職的落差。Milton Friedman 說:把錢拿來自己花,遠比交給政府有效率。但是,台灣人自己當冤大頭花錢去補習,結果我們浪費在補習的經費遠超過北歐政府浪費掉的錢。
經濟學者告訴我們:只有競爭才能維持進步的動力。他們很可能沒想到過:過度的競爭會導致盲目的競爭,而盲目的競爭是遠比合理的懶散更加浪費資源的。
經濟學者告訴我們:只有競爭才能維持進步的動力。他們很可能沒想到過:過度的競爭會導致盲目的競爭,而盲目的競爭是遠比合理的懶散更加浪費資源的。
台灣教育界的弊端源自於資源分配不均,政府劫貧濟富,人各為己,而輸者無立錐之地。在這種人吃人而毫無社會保障的社會裡,沒幾個家長敢「適性發展」,敢不爭先恐後地擠名校。當絕大多數家長都因恐慌而無知時,教育制度不可能不荒誕,而明星學校的校長不可能不跟家長一樣地無知與荒唐。
人各為己的社會真的是比協調合作的社會更有效率嗎?台灣的產業界最擅長盲目的彼此殺價,而不是各自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藍海。這種競爭,只會導致資源的錯誤配置,無助於產業升級。這還只是一個違背經濟學信念的「小」案例,升學的投資和心力才是台灣最大的資源浪費。
看看北歐與萊茵,想想自己。不要老是迷信經濟學的教科書。人各為己的社會真的是比協調合作的社會更有效率嗎?台灣的產業界最擅長盲目的彼此殺價,而不是各自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藍海。這種競爭,只會導致資源的錯誤配置,無助於產業升級。這還只是一個違背經濟學信念的「小」案例,升學的投資和心力才是台灣最大的資源浪費。
社會是一個無法切割的完整系統,不但教育會影響經濟與產業,經濟與產業也會影響教育。如果我們一直無法跨越科際領域的範限,我們永遠無法掌握到問題較完整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