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人才危機?你在說什麼?

  今暑人云亦云的「人才危機」問題,最近轉向變成談「人才多元化」的問題,以及「供非所求」的問題。幾位大老終於決定要讓大學多元化發展,言下之意問題不在於「人才」,而在於教育部和國科會荒誕的獎勵與評鑑制度扼殺了台灣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但是管中閔還是繼續堅持台灣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的論點,台詞中只不過多了「中階人才過剩」這句話。我只能說:管中閔到現在都還是不了解台灣跟美國的差異,也不解台灣社會的根本問題,因此對問題的病因下錯診斷。更離譜的是:管院士老愛抱怨台灣沒有能力培養自己要用的人才,好似要為馬家內閣四年多來離譜的財經表現卸責,卻從來都不知道他再怎麼抱怨都改變不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台灣的人才素質優秀一直是外商投資台灣的最重要理由!

   台灣到底有沒有缺人才?我覺得最缺的是稱職的老闆和官員!張忠謀說台灣缺乏「可為經濟創造附加價值的中、高層人才」,問題是原因出在哪裡?既然大陸與韓國都願意重金從台灣挖中高階人才,就表示台灣有能力產出這種人才,但是老闆們沒辦法給這些人合適的舞台。一個只講究降低成本與政府補貼,而不講究技術升級與開拓海外市場的公司,庸才與佞臣遠比人才好用,人才當然只有外流一路。
   所以,台灣缺中高階人才,但不是培養不出中高階人才,而是企業界自己留不住中高階人才。解決的辦法不是叫台大開課──老闆的觀念與態度不改,培養出再多的人才也還是要出走的。
   另一方面,傳統產業有八成憂心欠缺基層技術人力。我相信這個現象應該是很普遍,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更複雜,管中閔開出的四帖藥方根本沒對症下藥,很難有效
   傳統產業缺工,一部分是因為過去的技職體系被迫大學化,以致教學內容不符業界所需。但是背後更根本的問題是:傳統產業動不動就外移,甚至是用惡意倒閉的方式外移;即使留在台灣,也很少積極戮力於技術提升;而政府的態度又是隨便讓傳產倒閉,無心保護勞工權益,也不積極輔導傳產升級。在這種氛圍下,傳產讓員工個個不安心,誰也看不到未來;在這種氛圍下,哪個父母敢讓孩子去吃傳統產業的飯,誰敢不逼迫孩子去念碩士,巴望著進科學園區?如果政府對待「高科技產業」和傳產大小眼的態度不變,技職體系根本不可能救得起來!
   說穿了,科學園區根本就是違背行政院組織法的怪物:行政院的產業政策主管機構是經濟部,而「高科技產業」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但是主管機關卻竟然是國科會!傻眼嗎?經濟部也可以設立智慧型工業區與軟體工業區,問題是一旦讓「高科技產業」歸屬經濟部管轄,就必須跟其他產業繳納一樣的稅,直通總統府的「高科技產業」大老們不可能答應。管中閔和朱敬一如果真的有心解決台灣的產業與經濟問題,就該結束科學園區這個公然違法的怪物!
   其次,傳產老闆的經營理念和態度也有問題!台灣人在戰後花了兩代的苦心累積出財富,茹苦含辛培育孩子去念書,當然是希望他們能「出脫」,找到較好的工作。但是台灣產業老闆卻無心於升級,2012年的時候還希望我們的孩子去做我父親那一輩在1962做的苦役,浪費我們給孩子的教育,這種態度當然很難獲得年輕世代甘願屈從。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張旭嵐坦白表示:「企業若一味降低人力成本,壓縮薪資與員工福利,終會落得人才出走的下場。」偏偏,老闆想不通,經濟部長還討好這些老闆,在產業發展會議裡提出競逐下游的「共同意見」。
   我是機械系出身的,了解機械工業不可廢,甚至希望機械工業可以升級、擴張。但是,機械工業的大老們確實很讓我失望,他們只想要耐操、耐磨的奴才,而不要精益求精的人才;他們只想擴大營業額,很多人連提昇附加價值與毛利的意願都不夠高(沒有高到願意為此求才,為此投入資金冒研發的風險),甚至連企業永續的抱負都沒有 ── 能賺多少賺多少,不能賺的時候就讓它倒,反正錢用不完,沒必要辛苦經營!
   如果真的有心經營,起碼工資給高點,裝備給齊全一點(護目鏡、耳罩、省力或加強安全性的輔助設施),工作環境改善一點,技術層次提高一點,讓員工的成就感與社會地位都連帶地高一點。不要動不動就抱怨:「年輕人不能吃苦」!我是研究自動化的,自動化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就是要讓人少做沒創意的勞力,多做有創意(技術)的工作。如果不是這樣,社會進步有何意義?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又有何意義?同樣的產業,你去看看歐陸公司的員工對他們的工作價值有多驕傲,而他們的工作環境與設備又跟台灣差多少?
   假如台灣今天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老闆們太不爭氣,我們是不是只好自認倒楣?不是這樣!台灣的人才素質高(跟韓國並列亞洲第二)而待遇低(只有韓國的60%),應該對外商非常有吸引力。問題是政府不但不積極招攬外商,許多法令、制度與行政手續多年來為外商所詬病而不積極解決《遠見》雜誌多年前對外商做調查,結果發現僅有不到一成(8.1%)的受訪者滿意政府處理企業投資的整體表現,而有高達48.4%的受訪者回答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這些不滿包括過分保護國內企業、稅務與行政規定不透明、營業執照取得手續冗長等。而且,這些措施往往並非為了國人的普遍利益而在保護國內產業,反而是為了保護資方的利益以便利資方剝削勞工和土地。金融業就是一個例子:為了讓國內財團壟斷國內金融業的利益,我們對外商設立了許多障礙,結果是我們的金融服務業一直欠缺競爭,服務品質一直提升不上去,從業人員的人數與待遇也就一直無法提升上去。


  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引進對台灣社會發展有利的外商,來給不爭氣的本國企業主競爭壓力,年輕人恐怕還是得被不爭氣的資方綁架著去屈就 15K19K的待遇!管院士跟朱院士如果那麼自認才氣過人,就該認真去面對這些真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