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受薪階級、失業族群或在學青年,立錡老闆15K的發言是值得深究跟玩味,但更值得去深入了解的是:立錡老闆15K的發言是一時氣話?代表少數老闆的傲慢心態?無意中透漏多數老闆趁機剝削土地與勞工的決心?而經濟部的立場又到底是任隨老闆們予取予求,還是「用心聆聽各方意見,審慎評估測各項建議的可能後果,牟取社會長遠發展的最大利益」?
關於上述問題,你要去哪裡找相關資訊來回答?董智森大言不慚地說:2100全民開講最可信賴。這句話我只能當笑話!
那麼,看公共電視的報導?公共電視的報導用「整個場面是亂成一團」作為開頭的結語,接著是陳沖院長走向講台的過程你聽到環團人士高聲抗議的聲音,記者的旁白說:「陳沖院長才剛上台,台下的環保人士就一個接一個地嗆聲」。接著是陳沖指責環團人士:「你應該尊重別人的意見吧!」然後是台下的掌聲響起,暗示與會人士同意陳沖的指責。公共電視的報導是在斷章取義,誤導視聽!很令人遺憾,竟然連政府出資的電視台都無法維持報導的中立!
真正可信而較翔實的報導還是獨立記者朱淑娟(一個不向現實妥協,堅持媒體價值與尊嚴,值得敬重的媒體工作者)在「環境報導」網站上的報導。
在朱淑娟提供的完整音像紀錄裡,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環團的嗆聲是「忍不可忍」之後的動作。整個過程大致如下:(1)當經濟部官員在朗誦「共同意見」時,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不斷舉手溫和地表示:「有些不是共同意見要先確認」,但經濟部官員不僅不採納,根本就不理睬,司儀以「溫和的暴力」要求陳椒華尊重台上的發言人;(2)接下來有環團人士高聲喊「程序問題」,根據內政部發布的議事規則,有人喊「程序問題」時主席必須立即停止進行中的一切動作,優先處理「程序問題」。但是(3)經濟官員與部長施顏祥卻都完全不理會「程序問題優先處理」的標準規範,把環團的人視為「鬧場」的「非出席人員」,完全不予理會,繼續宣讀早已寫好的文稿。接著,司儀拉高姿態,要求工作人員「處理會場秩序」,暗示要制止團環人士的發言或把他們請出去。(4)施顏祥繼續宣讀早已寫好的文稿,綠黨的潘翰聲不得不高聲抗議施顏祥念的「共同意見」並非大會的共同意見,其中包括「鬆綁外勞」等可以讓受薪階級既有勞動條件加速惡化的建議等。假如環團與勞團不在當下抗議,而變成默認這些意見為大會「共同意見」,他們將會成為台灣土地與勞工的歷史罪人。所以他們拉高抗爭姿態。(5)這時候司儀把壓制異議的姿態與力度再度拉高,要求有意見的人到「場外的意見表達區」去,這已經就是軟性地「驅離」異議份子。假如經濟部立場就是「順我者留,逆我者滾」,就該早說清楚,不該把人騙進會場再來這一套。環團與勞團面對施顏祥這樣強勢欺凌勞工與土地,憤慨之情可想而知。(6)接著陳沖上台,跟施顏祥行徑完全一致,使得環團與勞團變成完全不被看在眼中的「背書」者。
前面這一段陳沖上台前的序幕,在公共的音像報導裡完全被抹消掉,而製造出環團與勞團鬧場的印象。這樣的公共電視真的可悲!
那麼,環團與勞團抗議的所謂「共同意見」有哪些?朱淑娟為我們整理出文字記錄:
「適時調整外勞核配比率,研議鬆綁外勞基本薪資的可行性」
「因應急短訂單所造成的人力需求壓力,加班工時可適度調整」
「研議適度調鬆綁工時、定期契約與資遣解雇規範,避免過度限縮勞務派遣」
「研議開放取得技能檢定的藍領外勞,可申請永久居留」
「研修爭取陸籍幹部來台服務」
「在台設有營運總部、研發中心或重大投資之企業,高階人才可減免得稅」
「檢討環評審查委員會定位及組成、制度、規範、時程等。」
「研議推動桃園、新竹、台中、彰化、雲林、台南及高雄七大缺水區域,水資源開發計畫的可行性」
「產業園區授權地方政府核定權責,研議30公頃以下非都市土地,擴大到30公頃以下非都市及都市土地,以縮短新設園區審議時程。」
「研議都會型工業區給予容積獎勵,以促進園區活化轉型。」
假如這些意見都變法制化,將會是勞工與土地的浩劫,而勞工的工資確實有機會「連15K都到不了」!經濟部的官員確實是在利用這個會議授權給老闆們「恣意妄為,於法不受約束」!
這些意見通通跟施振榮受邀在開幕致詞中題為「商道、王道、企業經營」的專題演講內容背道而馳。施振榮說的是:「台商返台政策的關鍵在於這群返鄉鮭魚是否具備競爭力,能否為台灣創造附加價值,並指出台灣的資源有限,如果無法創造附加價值,搬回來是拖垮台灣。」這個意見不僅我能認同,連經建會都在官方網頁大表「施董事長所提台商回台之看法,與本會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政策之理念不謀而合。」但是,施振榮的主張哪一點跟上述紅字所顯示的內容能相容?經濟部的「共同意見」不是在打施振榮耳光嗎?而經建會是在跟經濟部長嗆聲對槓?還是心口不一地在說謊?
一個連施振榮都受騙上當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能說不是政府設計來欺壓勞工與土地的大騙局嗎?公共電視為何不敢面對事實,大聲說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