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高成低就與畢業/升學的兩難

景氣不好,工作難找,是趕快畢業好?還是繼續唸碩博士好?是不管什麼工作(即使高成低就,專長不符)都先卡位好?還是繼續尋找理想中的工作?
對於這兩個類似的大問題,網路上的討論往往流於過份以偏概全地把個人經驗當做所有人的共同經驗,或者情緒化的漫罵。這些對需要做決定的當事人其實毫無益處。
要客觀地回答上面這兩個大問題,最重要的是需要先知道另一個大問題的答案:未來三、五年內工作機會是會愈來愈多?還是愈來愈少?如果答案是「愈來愈少」,當然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先卡位先贏──除非你的進修過程可以把自己過去的冷門專長變成熱門專長,大幅提升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可惜這種機會並不多,而且不曾到職場歷練過的人很難正確研判哪一個指導教授給的研究題目真的確屬職場所需要的專長,因此研究所的教育投資其實是非常高的風險,往往得不償失)。如果未來台灣經濟前景一片看好,不但工作機會將大增,而且高階的工作機會比例也大大提升,那當然是繼續等下去,或者先在研究所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也就是說,未來全球經濟前景是看好還是看壞?未來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是看好還是看壞?未來台灣的產業走向是朝向你期待的方向或被像你所期待的方向?

先看一個問題:工作機會會不會增加?關鍵在於:老闆什麼時候想要增聘沒有經驗的新人?第一是營業額急遽增加,非增加新人不可,甚至專長不完全相符時也只好勉強錄用;其次是營業額穩定,未來前景看好,且有能力增聘沒有經驗的新進人員當儲備人員。至於景氣不好且前景看壞時,獲利能力較佳的公司還是會定期擇優聘新進人員(物超所值),但是這種期間冷門科系畢業或專業能力較差的人是很難有工作機會的,因競爭會很激烈,人事單位收到的求職函太多,往往只根據表面上的資訊就把人給刷掉了。2010年時,企業界「34秒」決定履歷去留,「19分鐘」淘汰面試者
中文的華爾街日報在2010年報導:一個 MIT資訊工程碩士應徵10個工作,而沒有任何一個有回應。整篇文章的調性看起來是在含蓄地暗示:畢業生要遷就就業市場的現實,對工作條件不要太挑剔。連大陸也已經有愈來愈嚴重的博士供應過剩現象10年前我就開始跟學生說要利用寒暑假去大陸看看,想一想自己要不要到大陸工作;現在大陸的工作機會也已經極端競爭了。台灣當然更慘:2010年時,台灣每一份工作收到104個應徵2009年,初次就業人口平均要九個月才能找到工作
2010年 Yes123 的企業調查顯示:碩士員工的績效評分比大學畢業生低 2 分,很多工作職缺老板不在乎員工是否有碩士學位,只有某些需要特定專長的工作職缺老板仍偏愛碩士。所以,不能把不同職缺的遭遇一概而論,但許多情況裡碩士學位幫助不大。
2009年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碩士生學生所用。其實這並非盡然屬於教育失敗或者學生沒學好,而是高階的工作機會根本沒有增加。英國也一樣,大學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一從事的是不需要大學文憑的工作,另外還有五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失業。英國在全球競爭「知識經濟產業」的能力遠遠強過台灣,過去是低階工作流向亞洲而靠高階工作的增加來填補失去的工作機會,結果最後還是無法提供足夠的高階工作機會給大學生;英國都這麼慘,何況是碩士供應嚴重過剩,而產業水準又嚴重偏低的台灣?

未來情況會改善嗎?熟悉這部落格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我對前景不樂觀。至於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自己用心判斷看看吧。不要用瞎猜的,要設法蒐集比較可靠的資訊作為判斷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