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亮眼的學習歷程長什麼樣子?

      關於這個問題,網路上的資訊都太簡短、模糊,因而必須靠自己的想像去捉摸。然而這也就造成許多誤解,甚至會讓很多人走上徒勞的冤枉路。
      有兩份具體的文件可以突破這種捕風捉影的瞎猜:韋詠祥的書審資料,和台大數學系「學習歷程自述(撰寫提示)」
      台大數學系的文件寫得很用心,精簡扼要卻意思明確,不需要瞎猜;此外,這份文件應該是該系系務會議通過的,因而代表該系所有老師的最大共識。
      韋詠祥在2020年春天以48級分的學測成績進了交大資工,然而有人學測57級分卻僅只備取上清大資工。因為這兩系的師資、設備、志願序排名與業界聲望都相近,因此意味著韋詠祥的書審資料至少等於9級分的加分效果。

台大數學系「學習歷程自述(撰寫提示)」
      我說這一份文件「寫得很用心」,主要是因為它問的問題都不是台大數學系教授天馬行空的隨意發揮,而是有人認真思索過高中生的特質與成熟度,慎思熟慮地寫出來的文稿。
      此外,雖然各個科系特性不盡相同,但是只要適度調整後,這一份文件就可以被拿來當作各種科系「學習歷程自述(撰寫提示)」的參考架構,甚至七、八成適用於理工科系。
      抽象地講,大學教授跟職場最想看到的應徵者就是具有原創力、批判性思考、學習意願強且忍受挫折的能力高,擅長自學、溝通與團隊合作,etc。最大的難題是要如何將這些特質描述成高中生能精確理解的問題,以便引導他們去回答,並提供真正具有參考價值的資訊,以及避免浪費台大教授與申請者的時間。
      從這觀點看,台大數學系的這一份文件是我所見過唯一的一份「寫得很用心」的導引
      這一份問卷表面上只有七大題,實際上有十七小題,而且其中好幾個小題都再細分成好幾個子題。基本上台大數學系教授想看到的(會加分的)特質幾乎都清列了
      而且這一份問卷刻意把「自傳」和「讀書計畫」給整合成一份,使得兩份文件能前後呼應,導引性因而更加鮮明而不含糊,也不會因為硬拆成兩份文件而使得「讀書計畫」充滿無聊資訊的灌水。這個設計也是「很用心」
      此外,這一份問卷不是要求申請者每一題都答,而是只要就其中特別有心得的部分去回答即可
      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具有大學教授想看見的所有特質;甚至可以反過來說,只要你能鮮明地擁有兩、三樣(甚至一、兩樣)大學教授想看見的特質,並且在學習歷程檔案和其他送審資料中充分呈現,就足以讓大學教授驚艷。
      因此,一份亮眼的學習歷程檔案(和其他送審資料)其實只要充分凸顯個人真正超乎同儕(班上同學,或者其他申請同一科系的人)的兩、三個特色就好;至於不夠突出的特色,根本就不該寫(不要勾選繳交)——大學教授審查申請資料時時間很短,平均每一份只有3~15分鐘(沒特色的3分鐘就瀏覽過,有特色的才會花15~30分鐘去讀真正有特色的部分);如果你的送審資料有太多沒特色的流水帳,只會讓審查的教授很快地就不耐煩看你的資料。
     因此,在通過第一階段篩選後,在選擇要送出哪幾件學習歷程檔案,以及要如何撰寫自傳與讀書計畫時,我建議依以下程序去作。

一份眉目清晰、證據確鑿的學習歷程(+自傳&讀書計畫)
(1)針對你要申請的校系,想清楚你認識的人中有哪些人可能是你的潛在競爭者,並且進一步擴大想像其他可能的潛在競爭者。
(2)拿自己跟上述的潛在競爭者比較一下,你有哪些特質(興趣、能力)比他們更出色。把這些特色按照突出程度(超出其他人的程度)排序。
(3)仔細研究你要申請的校系課程特色,以及他們在「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完整版查詢系統」標準格式中「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各欄位中的資訊,研判自己的特色中有哪幾項跟該系的發展方向(或所期待的學生特質,兩者互為表裡)吻合,據此推測自己的特色中有哪幾項最可能會吸引審查教授的關注。並且按照這些特色的吸引力(越突出越有吸引力,此外,跟該系發展方向吻合程度越高越有吸引力)加以排序。
(4)擬定「說帖」的訴求重點(想要推銷自己的哪些特色)和優先序。
(5)參考前述優先序,從過去累積的學習歷程檔案(及校內外檢定與競賽成果)中挑選出最能顯示前述個人特色的文件,當作佐證。
(6)在自傳中聚焦於上述特色的發展與累積過程,並且援引你打算要繳交的文件為參考文件。
      譬如:「我對建構式數學充滿挫折感,而社會上的反對聲浪更讓我感到不解,因此在高一數學老師的介紹下讀了著名數學家 Morris Kline 寫的 Why Johnny Can't Add。結果發現我在學習建構式數學時的挫敗,是跟我個人的學習特質有關:我必須先了解數學問題發生的背景與問題意識,才有辦法進一步掌握數學知識背後的精神和抽象化的技巧(細節請參見我的學習歷程檔案「Why Johnny Can't Add 閱讀心得」)。後來,我在數學老師講課之前,總是先上網找到相關單元的數學發展史背景資料以及它的相關應用,然後才開始聽課。結果,我的數學成績突發猛進,總是可以比同學更深刻地掌握數學背後的核心精神,同時興致勃勃、事半功倍地學好數學。高二上學期我偶然地讀到有關印度數學天才 Srinivasa Ramanujan 的報導,因為對他的故事十分好奇和著迷,我就利用高二的自主學習課有計畫地蒐集和研讀跟他有關的各種報導(閱讀心得請參見我的學習歷程檔案「天才數學家的傳奇一生」)。結果我發現,傑出的數學家有兩種,一種是天生擅長抽象思考,不需要懂數學發展史的背景也不需要知道它可能的應用;另一種是應用數學家,他們擅長數學與物理世界之間的連結。我覺得我的興趣是後者,因此我想大學期間盡量建立起純數學的理論基礎,並且到物理系和工學院、資電學院聽課或選修,尋找我會感興趣的應用領域;最終我想要成為應用數學家。」
      
韋詠祥的書審資料
      韋詠祥的書審資料優點(依序)是:(1)有很多值得講(引人注目)的事蹟(所以內容不會空洞、乏味),(2A)以有條理的次序呈現(反應著一個優秀程式寫作者的調理次序、邏輯與細密的組織能力),(2B)各段落篇幅的長短恰恰吻合所提供資訊的價值輕重(調理、組織、邏輯的一種呈現,但是還外加對於事理輕重的判斷能力)。
      至於媒體記者花大篇幅渲染的「標題醒目、擅用圖示」等,根本不是重點(略有加分效果而已,但輕微到幾乎可以忽略)。
      譬如,他的第一頁是目錄,第二頁的「簡歷」直接給你看到他有七項難得的獲獎紀錄。光是看到這一頁,就會讓審查委員定下心來想仔細看完這一份資料。
      接著第三頁的自傳中,第一段「家庭背景」只有三行,開頭就說:「我是來⾃新北市立清⽔⾼級中學的⾱詠祥,爸爸以鐵⼯為業,媽媽是家庭主婦。」配合第二頁的獲獎紀錄,你馬上知道他的獲獎紀錄通通是靠自己努力,而不是爸媽教導,或者補習、家教的成果。剩下的兩行精簡、切題,一點都不囉唆,沒有任何無意義的資訊。
      其次,如果你比較⾱詠祥的讀書計畫跟交大資工的大學部課程內容,就會發現他的修課計畫(譬如大一修離散數學、資料結構,大二修學習演算法,大三學習作業系統概論、編譯器底層原理等)確實吻合交大資工的開課內容和程序,至少是對資工這個科系的課程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胡亂寫一些不相干的,或者毫無特色、毫無具體想法的空洞瞎掰。
      絕對不要誤以為「書審資料越厚越好,表示有誠意!」所有無意義的資訊其實都具有負面的殺傷力,它意味著:(1)你沒有值得說的事蹟,and/or(2)你沒有能力分辨事理的輕重、大小、先後與價值,and/or(3)你欠缺有組織、有條理的表達能力,etc。其中任何一項,都意味著你不值得審查委員花15分鐘的寶貴時間去讀這一份資料,甚至還意味著你根本就是一個不值得栽培的人。

清大的指引:一份反面教材
      清大標新立異地推出「個人申請書審資料準備指引」,在我看來恰恰跟台大數學系的指引成為兩極化的對比。
      我們可以用韋詠祥的書審資料來比較這兩份指引的優劣。
      首先,台大數學系的指引是任由你選擇想發揮的子題(不是每一題都要答),而且每一個子題都不限字數(依據個人特色加以斟酌損益)。因此,如果交大資工發出一份類似台大數學系的指引,韋詠祥將會發現他可以自由發揮,甚至直接把網路上公開的那一份書審資料送過去即可。
      反之,清大的指引限定申請者把自傳限定在回答三個問題,且每一個問題都限制字數200~300字。這樣的限制將會使韋詠祥的許多精彩學習歷程變得面貌模糊,甚至扭曲。
      清大的第一題「什麼是有意義的?為什麼?」涵義曖昧模糊,不知道是國文老師出的作文題,還是哲學系教授關於「人生哲學」的省思?當然,韋詠祥或許有機會硬把自己的志趣塞進第一題裡,但是這種校方硬性規定的架構會使許多人無法流暢地表達自己的心路歷程和心得。至於第二題「您最專長的能力是甚麼?您是如何培養及發展這項能力呢」,韋詠祥這樣的人才真的可以用200~300字去描述他豐富的學習歷程嗎?最後一題「分享一個您曾正面影響他人、解決衝突或對團體有貢獻的活動或經驗」,韋詠祥將被迫必須在許多相近的活動或經驗裡只挑一個來回答,而印度數學天才 Srinivasa Ramanujan 可能會被迫寫出一個平庸至極的案例,完全無法讓人看見他的天分,甚至還可能會因而推斷他是庸才(他去劍橋之前未曾對外發表任何發現,因此幾乎對整個世界沒有任何貢獻)。
      如果對比兩份指引,可以說台大偏重「針對高中生的學習歷程與成熟度,提供啟發性、開放性的導引」,而清大則是「未曾深思高中生的學習歷程與成熟度,提供封閉性、規範性的硬框架,扼殺學生表達的彈性和有機性、自主性」。
      一份好的「指引」是引導高中生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因此一定要堅守「包容性」(inclusive)的原則,讓人才的多元性可以適得其所地發揮(台大數學系做到了);切切不可以因為設定太多沒必要的條條框框而扼殺(exclude)不同人才所需要的多元表達需要。
      在我看來,清大的案例恰恰是在扼殺申請者自我表達的空間,以及十二年國教所要追求的「自主性、多元性、創意性」,十足的反教育。此外,這樣的硬性規定可能會讓清大錯失掉許多原本可得的人才。
      但願未來各校系多參考台大數學系的指引,並以清大的指引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