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陳為廷錯在哪裡?

        妳如果想知道陳為廷錯在那裡,應該先自己去聽一次現場的完整錄音。這個連結裡就有有人建議另一個更完整的連結,包含了陳為廷發言之後的後續對話。
        先釐清一個問題,陳為廷和其他學運學生的訴求是什麼?一、大學教育要公共化,政府應該正常徵收資本利得稅,用以補貼貧困家庭的學生,讓他們可以跟富爸爸的孩子有平等的受教權,可以專心上學而不需要去打工;二、教育部不該先不接見學生代表,接著又準備鎮暴警察,讓他覺得很難受;三、蔣部長說會到第一線關心學生,事實上卻是行函各校要「關心」學運學生,甚至引起教官和家長的緊張與動作,這是說謊。很可惜這三個重要的訴求媒體都漠視而不報導,只集中火力在檢討陳為廷的「態度」。

        即使看完壹電視較完整的錄影,我還是覺得:媒體、立委與名嘴需要被檢討的程度遠超過陳為廷。陳為廷頂多是在言詞上「咄咄逼人」或「無法控制情緒」,媒體與名嘴卻是以偏概全地在扭曲事實。
        清大說陳為廷「恣意作為」,因而向社會公開道歉。我看了這則報導也是傻眼!陳為廷是因為蔣部長當著他的面說謊因而「情緒失控」而非「恣意作為」。
        假如你去教育部抗議,而教育部長卻準備了鎮暴警察,好像你是暴徒似地,你會不會生氣?學生到教育部抗議,截然不同於民進黨的街頭運動或其他參予份子難以掌控的街頭運動,頂多找普通警察維安即可,有必要準備鎮暴警察嗎?國家可以這樣子動不動就準備好鎮暴警察而不去評估其必要性以及當事人的壓迫感嗎?蔣部長說:學生如果參與的是教育政策相關運動,他會到現場關心。陳為廷則說:實際上學生團體多次為了高學費政策而到教育部抗議,要求蔣偉寧出來對話,他卻沒有任何一次露面,甚至還備妥鎮暴警察。陳為廷說的如果屬實,他聽了講部長的話當然會氣憤不過。你可以說他情緒失控,但不該說他「恣意作為」!
        有人說陳為廷是在「質詢」。有嗎?我聽到的像是一場辯論會的結辯,先簡短地說出結論(部長說謊,部長要道歉),然後開始逐一陳述事實,最後再反覆一次原來講過的結論。我如果是因為訴求一再被漠視而部長又當我面說謊而被激怒,音調鐵定會比陳為廷更尖銳、激烈。更別說立委質詢了!立委質詢真有這麼客氣過嗎?除非是同黨立委做球給政務官打的時候。
        蔣部長後來過去跟學生溝通,他的態度確實遠比以前的教育部長更像是有誠意的人。但是傷害和「誤會」已經造成,不是瞬間可以化解的。因而陳為廷的態度與措詞仍然極其強硬,其中表達的是憤怒和不信任,你不能把這當作「質詢」、「恣意作為」。你可以主張要陳為廷控制情緒,但不能忘了問一個問題:蔣部長是不是真的有些事做得太糟而讓學運學生很難不生氣,也很難相信他的誠意?部長當然不需要接見所有去教育部抗議的學生,但是可以安排合適的代理人去向學生清楚解釋部內要如何處理學生的訴求(尤其是高教公共化的部份),或者在教育部網頁充分說明並檢要告知學運學生,而不是冷處理或準備鎮暴警察,以及導致各校與家長惶恐的「關心」。畢竟,「教育公共化」是一個該嚴肅討論並審慎回答的問題。
        又有人說陳為廷的發言讓人想起文革。這種人真的是「無知」到極點,鐵定沒聽過毛澤東說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也不知道什麼叫做文革。你有沒有聽到過文革時期文鬥、武鬥時那種「疾言厲色」、「咄咄逼人」的尖厲嘶叫?我覺得陳為廷那種聲調連「慷慨激昂」都說不上,只能說是:「很氣憤」。
        所以,立委、清大、名嘴到底在爭論什麼?我真的不懂。是陳為廷的控訴有沒有道理比較重要?蔣偉寧有沒有說謊比較重要?還是陳為廷的「禮儀」、「修辭」比較重要?假如相關評論是檢討部長的政策與是否說謊,之後再建議陳為廷「理直氣要平」,那我沒話說。假如這個社會只關心雞毛蒜皮的事,而不關心更根本的大事,那才真的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