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電影與生命教育

       基隆女中邀我在 11/21 上午去講「電影與微電影中的生命教育」,含 Q&A 共三小時。我先是高興地答應下來,接著卻為這講題的內容困思了整整一個禮拜。
       電影的衝擊力與感染力遠超過教科書和文字的敘述、議論,有機會讓學生很快地進入值得深思的生命課題與情境,甚至被深深地感動而發願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家人、朋友和其他人,以及其他生命與環境。不過,從電影中所得到的感動,必須進一步拿來跟自己的現實問題對話,從電影故事裡萃取出可以應用來解決自己生命困境的要領,這樣才能將感動予以內化成提昇自己的上課心得╱體認。

       因此,問題的焦點在於:要如何設計「看電影+(分組或不分組的)討論+課前與課堂的體驗活動」,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學習與省思歷程,使他們將感動轉化成自己的信念和體悟,變成對自己價值觀與生命態度的轉變與提升? 
       底下是我規劃出來的演講重點。

一、感動如何變成持久的力量
       絕大多數學生在學校裡沒有機會思索人生的課題,也沒機會和家人深談,以至於年輕人的愛情觀、價值觀被膚淺、虛假的偶像劇、流行歌、小說、暢銷書牽著走。再加上生活被無聊的功課和充滿刺激的電玩、網路資訊、手機訊息所佔據,根本靜不下心來想任何稍微有點深度的問題。
       想要引導這樣的心靈去思考或聆聽有關生命價值的課題,其實非常困難。尤其是高三理組學生,更可能會在升學壓力下對枯燥的講課感到厭煩。

       不過,只要看一段四分鐘的影片〈力克胡哲人生不設限 - 懂得感恩,人生更美好!〉,絕大多數學生一定會在數秒內就安靜下來,並且在四分鐘後心裡塞滿了感動。很多人可能會心裡充滿力量,相信「連他都能做到,我也一定可以克服自己生命裡的難關。」

       這樣就夠了嗎?也許極少數人會振奮起來,而且一輩子受用;也許少數人會在未來偶然地再度憶起這一段感動,並且再度受用;但我擔心的是:絕大多數人可能會逐漸淡忘這一段的感動,回到自己的現實問題,再度變成提不起勁或一蹶不振的 Mr. Nobody

二、再度沮喪的可能因素
       對於很多學生而言,在激情淡去之後,在現實世界裡真正地面對自己各種挫折的根源之後,他們可能會陷入這樣的困境:(1)力克胡哲和乙武洋匡有超人的毅力去克服他們的難題,但是一般人只有感動而缺乏那一份毅力;(2)力克胡哲和乙武洋匡雖然缺了四肢,但是這個短處每個人都看得到,每個人都同情,每個人都不會去苛求他們跟別人一樣,他們克服缺陷的每一分努力和成就別人都看得見,會予以肯定;可是 Mr. Nobody 天生不足的(聰明或毅力),沒人了解,沒人同情,大家只會怪他們不夠努力!
       其實,有時候當 Mr. Nobody 比力克胡哲和乙武洋匡還更慘!
       老師可以用力克胡哲和乙武洋匡的案例鼓勵學生:「接納自己的弱點,不逃避、不設限,但也無須刻意求好,或跟人比高下。」問題是:(1)胡哲和乙武要克服肢體障礙,有科技協助,只求「盡己、盡心、盡力」,不在意輸別人多遠。(2)胡哲和乙武是「肢體障礙組」的勝利者, Nobody是「不分組」的失敗者。但是(3Nobody 要克服外貌與情場失利的自卑,要被迫面對成績不如人的劣勢,無法迴避。
       所以,我們要叫 Mr. Nobody 憑什麼肯定自我?

三、無所不在的輸贏與勝敗
       其實,很多學生對自己提不起勁,沒有能力忍受挫折,往往是因為這個社會過度無情、冷酷地強調「優勝劣敗」、「贏家通吃」的價值觀。
       很反諷地,勵志電影與書籍幾乎都是在強調如何成為「贏家」與「成功」。影響之下,連各種「因愛生恨」的殺人案件實際上都跟「愛情」無關,而是輸贏的問題,是「他(她)否定我的價值,所以我也要用殺他(她)來肯定我自己」。
       其實,很多人用胡哲和乙武的案例來鼓勵學生時,不也是在鼓勵「成功」?
       因此,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生命教育要如何定義「輸贏」與「成敗」,才能真正引導學生看見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不會重蹈俗見的覆轍?而自我肯定的判準和努力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才能讓各種學生既有努力的目標又不致於遭遇沒必要的挫折;足以肯定自己,又不致於變成一相情願的自戀?

四、翻轉「輸贏」與「成敗」的觀念
        一個關鍵要領是,如何設計教案,引導學生去體認:(1)成就應該要用「一個人所克服的困難」來定義;(2)愛因斯坦說得對:The value of a man resides in what he gives and not in what he is capable of receiving。(3)也許陌生人不會知道你克服多少困難,但是你自己知道,家人和朋友也知道。(4)重要的是自己、家人和朋友的肯定,而不是陌生人的羨慕。(5)所以,要學會「只跟自己比,不要跟別人比。」

五、提供學生更多自我肯定的現實機制
       只是翻轉觀念還不夠,人都有軟弱和信心不足的時候,必須要有更多的支撐力量,才能讓她們在漫長的人生路上一路走得下去。
       因此,要用吻合社會現實且具說服力的案例引導學生去發現(而不是一相情願地相信或認定):(1)人生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目標,沒必要老是跟別人競賽;(2)學校只看得見成績,但是職場卻可以看到人的各種長處:學校成績要好只能靠 IQ,但是在職場上擅長 EQ CQ 的人都各有發揮的舞台;(3)因為職場多元化,所以「適性發展」終於有了堅固的現實基礎。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職場舞台,不需要因為成績不好就硬是跟自己的短處過不去,而應該要找出自己的興趣與長處,以便「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上面的道理看起來像是空洞的老生常談,但是我有104人力銀行的統計資料,有不少真實的案例,可以清楚地解釋:過去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是今天的社會確實已經變成是「行行出狀元」。

六、生命教育教什麼?
        2004 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以來,我擔任過「高中教師生命教育學分班」前三屆的授課教師,擔任過一屆靈修導師,還參與過98課綱的修訂,之後持續跟第一線的高中老師保持每月一次的讀書會至今。這期間我一直在想:一學期16~18小時的生命教育概論裡,到底該教甚麼,學生才會願意學,有能力學,而且真的受用。
       98課綱的七大領域其實訴求太高、太多、太雜,我把它稱為「以學術為中心」的課程規劃,因此很多部份我不相信高中生願意學,有能力學,而且真的會受用。我認為一學期16~18小時的生命教育概論應該要改成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規劃,學生才會願意學,有能力學,而且真的受用。

       這次的演講時間較長,有三小時,所以我會分出一小時左右的時間來分享我對這議題的思考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