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理性與感性:千古難題?

       在中文的世界裡,我們輕易地就會聽到「理性與感性的矛盾」。在珍·奧斯汀的小說《理性與感性》裡,理性與感性也存在著鮮明的對比。看起來理性與感性的對立或衝突似乎是跨文化的共同經驗。到了《快思慢想》這本書,理性與感性的矛盾或衝突被理解(詮釋)成人類大腦中兩種決策模式(與機制)間的差異,使它從個人的經驗歸納和感慨變成大腦中截然不同的實體。
     然而《理性與感性》這部小說的英文原名是 Sense and Sensibility,其中「sense」這個詞雖被翻譯成「理性」,其實它有很多種意涵(使用方式),包括理性、理智、明智、意義(含義)、領悟(整體感受)、感覺(知覺)、感受、氣氛、覺察等,恰恰跨越理性與感性的所有範疇,也反應著英國人難以清楚劃分(分類)前述心靈活動的事實。
      理性與感性的關係真的是根本、固有而不可化解?甚至是大腦裡很具體、不可改變的硬體迴路?還是說,所謂的理性與感性只不過是硬生生地把人類複雜地交織一體的思緒、渴望與感受硬生生地劃分成兩個對立的陣營?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來函指正與訂正

      一位讀者來函指出「美國不再偉大,且很難再偉大」一文中的幾處重要謬誤,以下摘述該文以更正「美國不再偉大,且很難再偉大」一文中的關鍵謬誤,順便作一點補充。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美國不再偉大,且很難再偉大

      川普許諾要讓美國再度偉大,然而他才執政不到百日就已經讓美國很難再度偉大。川普許諾要解決雞蛋價格飆漲的問題,但是不到百日就已經讓雞蛋價格持續飆漲到近乎失控的地步。川普 2.0 讓我們看到民主政體可以有多荒謬、多麼惹人厭。
     如果類似的表現出現在非洲或拉丁美洲等獨裁者不斷出現或壟斷權力的國度,評論者或許會說:民主素養需要時間醞釀,不是一蹴可及的。希特勒誕生於威瑪共和國,但是當時德國擁有憲法才十多年,而且凡爾賽條約的割地、賠款以及協約國對德國的諸多限制使得德國馬克超級貶值、物價與失業率狂飆,國內對於各種政治問題意見極端分歧,因此我們約略可以理解群眾對強勢領導者的渴望與希特勒的誕生,也還可以冀望成熟的民主政體可以不發生這樣的事 [註一]。
      然而川普 2.0 的亂象卻發生在號稱「成熟民主政體」的美國,不僅令人大感驚訝,而且難以理解。它同時還帶來一個問題:民主政體還可以比川普 2.0 更糟嗎?還是說,川普 2.0 還可以遠比現在更糟無數倍,從而創下沒人可以打破的紀錄?

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

世事不堪聞問

      2/15貼出「風雲詭譎的 2025」一文後,才一個週末,整個二戰結束以後的世界秩序(rule-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徹底崩潰,重回到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軍備競賽與軍國主義,從此這個世界只有強權而無公理,全世界都重回戰爭邊緣(先是歐洲,緊接著很可能是亞洲)。
      台灣很少有人知道「rule-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這個詞原本的理念和理想,更難以體會歐洲人歷經兩次大戰從滿目瘡痍中艱苦重建的那種悲痛與苦難,所以我在二月份的台北讀書會特地以此為題講述 2/15-16 這個週末到底發生了什麼世界大事(錄影、錄音在此)。
      由於關心後續的發展,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搜尋、追蹤相關新聞,卻越看越覺得白宮與共和黨的頭面人物蠻橫、卑劣、醜陋、噁心到極點。偏偏所有重大的世界新聞都有這些人的噁心嘴臉,所以我乾脆連 DW 的世界新聞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