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綠能車競賽:鹿死誰手,言之過早

      2023慕尼黑國際車展上比亞迪(BYD)席捲歐洲人的目光,連德國之聲(DW)都有一系列的訪問與報導在談「歐洲汽車是否即將(或已經)失去領導地位」,充滿「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憂慮。緊接著,消息傳出比亞迪的汽車銷量超越特斯拉。於是,許多媒體又開始大談「中國的『舉國體制』是否優於歐美的市場機制」。
      沒多久,消息又傳出電動車的二手市場削價嚴重而使消費者與汽車製造廠對電動汽車信心動搖。最近,我看到的一則消息說,豐田認為過去一年來電動汽車的銷量劇昇是短暫的利多與消費者的過度樂觀期待所致,實際上電動車的現成技術還無法滿足消費者的許多需求(一旦消費者充分了解事實,對電動車的熱潮就會逐漸消退)。
      事實呢?
      未來有太多變數,這篇文章不想預測未來,也不想完整清列影響未來趨勢的主要因素,只想談一個觀點:電動汽車的未來依舊曖昧,目前中國電動車所展現的競爭力有可能只是短暫的榮景與「以偏概全」的錯誤解讀,很難說未來中國的電動車業會不會跟剛泡沫化的房市一樣地成為泡影。

電池式的電動車不必會成為未來車市主流
      據說電池佔電動車成本的40%,但是電池的壽命到底有多長則眾說紛紜(從8~9年到20年)。如果電池的壽命只有傳統內燃機引擎的一半,那麼目前電動車售價上的競爭力未來將會被打折,很難說會不會因而被消費者所唾棄。問題是「電池的壽命」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難以精簡定義的詞,這就使得相關問題的討論很難客觀而準確地進行。
      其次,電動車的電池回收與再利用是一個很嚴重的環保問題,同時也有機會影響電動車的成本效益(如果可以低價回收再利用,將有利於提升電動車的總體成本效益)。因此歐美各國政府將會必須對電池的回收與再利用進行必要的規範。問題是,目前根本沒有任何國家的政府已經知道要如何擬定規範,更遑論法令公布日期可能遙遙無期。這就會讓全球主要汽車製造廠不敢輕易地立即放手在電動車市場上一搏。
      更有甚者,從環保、成本效益、消費者使用上的方便性(尤其是能源補注所需時間)與滿意度等各種角度綜合評比下,燃料電池驅動的能源車有可能更勝鋰鐵電池的電動車結論類似的另一篇參考文獻在此)。如果未來發展趨勢證實如此,則今天在電動車上展現競爭優勢的汽車廠有可能只是領先飆向死胡同或者喪命的斷崖。

現況的解讀:鹿死誰手,言之過早
      面對這些高度不確定的因素,日本汽車廠與德國汽車廠在電動汽車發展上的猶豫有可能不是「老邁而遲疑未決」的表現,反而是「老謀深算,成竹在胸」的表現。至於事實如何,我看連 DW 的記者和他們所訪問的專家都未必知道(甚至還沒想到這些可能性)。
      因此,比亞迪(以及中國電動汽車廠)今天所展現的「競爭優勢」到底是一種被錯誤解讀的「假象」,還是真的「大國崛起」與「舉國體制優勢」的表現,很難研判。
      緣此,關於綠能車的競賽,以及「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競爭」,誰勝誰負還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