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親子教養:比成不成才更重要的一件事

      很多人在教養孩子時只想要他們成才,卻因而毀了親子關係中更重要的一件事,後悔莫及。 
      許多年輕夫妻在初為人父母時不僅興奮,而且充滿幻想和遠大的抱負,期許自己好好地培孩子長大,把孩子教養成讓自己感到驕傲的人才。
      然後他們買了很多本親子教養的暢銷書,學習每一種「科學證明必然有效的教養術」,戰戰兢兢地避免犯錯,滿心雀喜地觀察(搜索)每一個看似「偉大稟賦與潛能」的線索(並且立即將它們放大一百倍)。
      週歲的「抓周」儀式當然不能放過,其實還沒週歲夫妻倆就已經幻想過無數種孩子的未來。
      然而似乎沒有那一本暢銷書曾經告訴過他們:親子教養最首要的是成為「孩子面臨無法解決的困難或苦惱時,第一個想要求助的對象」。

如果孩子不敢向你求助
      子女有困難而無法解決時,都會去向父母求助嗎?恐怕很少見。
      我常不自覺地會跟朋友提起已婚的孩子和孫兒們,卻被朋友白眼:「你們什麼不讓他們過自己的生活,幹嘛整天跟他們黏在一起?」一位朋友乾脆這麼說:「你知道嗎,你是我認識的人中唯一會經常把孩子掛在嘴邊的人。我們都早已很少跟孩子見面了。」
      孩子長大了,當然會有自己的世界。但是,那不意味著他們必須遠遠躲著你。偏偏很多人從小就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大到他們寧可跟你保持距離,這樣至少還可以偶而見面,而不至於鬧翻到想起見面就尷尬到立即放棄那念頭。
      壓力從哪裡來?有個婚姻專家說:所有的親密關係都必然會帶來壓力,越是親密的關係,越是如此。
      尤其在華人社會,我們動不動就給孩子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孩子,我希望你比我更強!」....etc。我們從沒想過,如果孩子在任何一方面不如你的期待,他(她)會有什麼感受和反應?
      尤其是青春期和剛上大學的孩子,似乎已經長大,卻又不見得每件事情都來得及在行動前周延地深思,能不犯錯嗎?犯錯後敢見你,敢讓你知道嗎?
      一個朋友在念大學時讓女朋友懷孕了,兩人的家長都很嚴厲,只好去找密醫墮胎,結果差點出人命。
      我從孩子略為懂事(國中?)開始就一再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有心事或煩惱,我希望他們第一個想傾訴的對象會是我或他們的媽媽;如果不是第一個,至少是前三個。
      等他們再略為長大(高中?),我又反覆告訴他們朋友墮胎的故事,並且告訴他們:不管他們在外面闖了多大的禍,我們永遠是他們的爸媽,永遠會想辦法協助他們解決問題;此外,不管問題有多大,我們的資源就是遠比他們多,他們解決不了的我們有可能解決得了,他們不能妥善解決的我們可以用更妥善的辦法解決。
      此外,我也在他們高中左右就跟他們說得很清楚:十八歲以前,如果在努力溝通後我的想法依舊跟他們不一致時,我有可能會堅持要他們照我意思;十八歲以後,我希望他們有重大的事件時依舊是前跟我商量,我會試著引導他們從較周延的觀點去思索各種可能的方案和可能的後果,然後我會尊重他們一切的決定。
      我承諾的部分,我確實有做到。很慶幸的是,兩個孩子都為人父母了,也從很早就已經盡量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然而真有非常重大的問題時,還是會讓我知道,聽取我意見。

無條件地支持,真心地避免評價
      有人問我,答應了要無條件地幫孩子解決問題,不是會慣壞他們嗎?不一定!教養歸教養,善後歸善後,協助歸協助,不需要混為一談。
      畢竟,當孩子認定妳始終會接納他(但並非始終認同他所做的一切,是非與接納是兩回子事,不要混為一談)時,妳才有機會協助他解決問題,甚至在事前知道他或許已經需要你的引導和協助。如果孩子認定你的愛(接納、協助)是有條件的,他依然有可能會犯錯(誰能永遠不犯錯?),但是他會瞞著你或避著妳,使你連事前商量、引導和事後協助的機會都沒有。一旦他(她)用自己不族的資源和能力去解決問題而導致無可挽救的後果時,一切都太晚了!
      英文裡有兩種典型的父母:supportive 和 judgemental。在道德感過分發達的華人社會裡,恐怕 judgemental 的父母佔十之八九(尤其是父子間和母女之間),supportive 的父母甚是稀有(若非 judgemental,往往就變成溺愛,而非 supportive——不過,關於溺愛的問題,以後再另文討論)。

為人父母大不易
      如果你去讀一讀卡夫卡的《給父親的一封信》,或許會發現親子關係經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一個傑出的父親與一個敏感的孩子之間。
      我也不算是個完美的父親,畢竟我初為人父時也才二十多歲,曾經想懂或想通的事遠比現在少。
      然而我至今依然很堅定且清晰地相信:親子關係的首要目標是讓孩子相信妳(你)的愛是沒有條件的,不管犯下多大的錯都敢向妳(你)求助。
      然而上述這個原則需要一個配套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你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避免溺愛他們。只要能避免溺愛,培養出孩子的自愛,我相信「無條件的愛」就應該不會有什麼後遺症或隱憂了。

親子教養的配套
      親子教養的原則通常都需要靠配套來避免後遺症,希望讀者在閱讀我這一系列文章時要審慎、仔細。未來我將會繼續從不同的角度去談這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