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影響全球經濟走勢的三大關鍵:一部紀錄片

      在 YouTube 上面看德國之聲(DW)的英文節目已經有一段時間,原因是它對俄烏戰爭的分析與報導較周延而不偏頗。後來發現它有好幾部紀錄片的品質相當不錯,就開始看它的紀錄片。結果,不知不覺地看到 Moconomy® 的紀錄片,卻還誤以為是在看 DW 的紀錄片。其中有一部引起我的興趣與關注,它訪問數位財經專家,談三個影響全球經濟走勢的三個關鍵因素:人口老化、貧富差距,以及太陽能源與全電式電動汽車。
      本文將簡略介紹其內容,順便帶上幾段我的感想。
     這一部部紀錄片的標題是「Economy in Transition:Ageing Populations、Inequality、Sustainability」。第一個段落(最前面 23分鐘)談全球的人口結構變動(新興國家的人口紅利,以及富裕國家的人口老化),第二個段落(23:00 至 45:43)談貧富差距對一個國家在經濟、政治與社會動亂(安定)的影響,第三個段落(45:43 起)談太陽能的價格持續下降,加上電動汽車與無人駕駛技術的持續成長,將會徹底改變全球汽車工業、都市土地利用(都市規劃)以及我們的移動和生活方式。
     雖然我原本就已經斷斷續續地關注過相關議題,然而在這部紀錄片的引導下,我依舊感受到新的衝擊,而倍覺這三個議題的重要性。

人口結構變動(人口老化)的影響與因應
      日本、中國與西歐富裕國家的人口老化將會使他們面臨消費超過生產的風險,而各個國家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最簡單的辦法是從新興國家引入優質移民(或者符合社會需求的移民),替補勞動力市場的缺口。然而日本很不願意接納移民,而女性就業的比例又一直偏低而無法提升;雖然這樣有助於緩解技術性失業率,但是如何避免陷入「消費持續超出生產」,甚至缺口持續擴大的風險,是個問題。
      中國在毛澤東時代一度認定「人多好辦事」而鼓勵生育,後來急轉直下地推動一胎化,目前人口紅利已經消失,未來人口總數甚至會下降,一旦生產者人數超過被撫養者的人數,除非人均所得大幅提升,否則局勢恐怕會比日本更悲慘。
      德國的種族歧視問題也很嚴重,目前採取的對策是延後退休年齡,並且改造工作場所使它適合銀髮族的工人(譬如汽車裝配線上盡量為工人設置座椅,並將裝配的工作與施工角度調整,使得過去以站姿為主的裝配線變成以坐姿為主的裝配線)。
注入結構變動

貧富差距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犯罪與抗爭)效應
      過去的芝加哥學派認定「貧富差距有助於經濟成長」,2010年以後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相信「貧富差距不利於經濟成長」,甚至已成定論。所以,這一段的討論重點從經濟的效應很快地移往政治,指出:財富集中的過程,先是導致市場部門的決策權集中(大老闆說了算),同時又伴隨著選舉贊助經費集中於少數寡頭,使他們得以操縱國會和總統候選人,以至於最終使美國等資深民主國家只在表面上繼續維持著民主體制,實際上經濟活動與國會、總統府(內閣)的決策權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上。最終結果是,即便貧富差距對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都不利,但是只要金字塔塔尖的巨富們認為現行體制(或者芝加哥學派的理論)對自己有利,就有辦法繼續捍衛現行體制,而佔選民 99%的受薪階級卻不知道事實,還被一知半解的經濟系校友用過時的教科書知識誤導而跟著捍衛對自己不利的現行體制。
      然而,當所得的極端差距被覺察到的時候,很容易變成中產階級的不滿,從而激發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此外,這種不平也可能助長犯罪風氣,使得南非的豪宅區變得戒備森嚴(真槍實彈的警衛到處都是),而市區內的搶劫與犯罪更是白人富豪難以安心的日常現實。

太陽能與無人駕駛的電動汽車
      擁有 MIT 電腦學士與 Stanford 大學 MBA 學位的矽谷創業家 Tony Seba 在這一段的訪談中樂觀地說,根據近年的市場發展趨勢,即便沒有新的技術突破,光是靠著市場擴大所造成的成本下降速度,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也會在 2030 以前取代煤炭發電的成本,其中裝在自家屋頂的太陽能板還可以免除電力輸送過程的能源耗損。此外,只要搭配上「熔鹽(molten salt)」的儲能技術,就可以讓太陽能發電廠儲備足夠的能量在夜間也能輸出電力。
      其次,一旦電動汽車全面取代使用內燃機引擎的傳統汽車後,石油的燃料市場也將逐漸萎縮到只剩航空業和航海業的用戶。那時候氣候暖化的問題將會大幅改善。而且,他預期這項革命也將在 2030 以前發生。
     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下降速度確實遠高於我在寫《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時所查到的文獻記載,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大陸在官方大舉投資、補貼、獎勵下急速發展與普及太陽能發電,使得歐美國家發現大陸在綠能產業的發展速度已經超越歐美,甚至有可能會在未來以成本優勢控制全球綠能產業供應鏈的關鍵戰略位置,使得歐美在這個未來產業的發展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像日本在3C產業中錯過戰略位置而被台灣與韓國以成本優勢排擠出去,也因而導致日本經濟發展遲滯的現象。於是歐美國家也開始拼命獎勵、扶植綠能產業。在這種近乎一窩蜂的趨勢下,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下降的速度確實遠遠超乎 2010 年代的研究(文獻)所能預期的。
      另一方面,大陸今年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上的全面進軍已經引起德國汽車大廠的憂慮,有些汽車大廠甚至乾脆採取跟大陸合作的策略而不是急起直追。這也是大陸官方大舉提前佈局的結果(以官方資源直接投入研發與大規模鋪設充電停車位等基礎設施,再以各種政策促成電動汽車在大陸境內的市場化,使得大陸可以用遠比歐美國家更早成熟的國內市場來撐持其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歐美國家眼見中國很可能又會在電動汽車這個未來產業上上佔領絕大多數的戰略要衝(以成本優勢和「傾盡舉國之力」的發展模式),一方面開始對中國的電動汽車進口設限(譬如進口關稅或傾銷稅),一方面急起直追地投入政府資源,想要迎頭趕上(甚至超越)。
      不得不說,中國這樣的集權國家經常有礙於多元化的產業創新,然而在國家設定的重點產業方面,只要目標合宜(不要過分打高空),監管與執行過程得當,確實往往有機會在未來性產業上以「傾盡舉國之力」的模式卡住關鍵性的戰略位置。尤其是大陸經濟規模之大與國內市場之大,以及人才與成本優勢,幾乎是要佔據哪個產業的關鍵位置都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前提是不要涉及長期累積的高尖技術(譬如半導體產業與航太產業),以及有能力監管發展過程的各種貪污腐化。
      
展望未來
      大陸最大的優勢是官方有機會以龐大的國內市場與「傾盡舉國之力」的模式卡住許多種(不是每一種)未來產業的關鍵位置,因而有助於其未來的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
      然而此舉也將阻礙其他國家的許多未來產業發展(技術水準在中階與中高階的產業),迫使歐美日等技術先進國家只能往高間技術發展而導致中低階產業的空洞化,因而使得歐美國家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中產階級的不滿日益高漲,政治與社會的不安定程度日益惡化。
      目前歐美政府對於這種潛在的威脅還嚴重地欠缺完整認識,而苟且地貪戀著眼前的利益(de-risk, not de-coupling 很容易淪為財團貪戀眼前利益時欺騙選民的狗皮膏藥)。然而一旦中產階級與選民普遍地識破財團與政客的勾結在犧牲他們的當下與未來,就有可能會反彈,而導致「反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
      而中國雖然有可能會在政府鎖定的特定未來產業上佔領許多全球供應鏈的戰略要衝,卻很難有健全的市場機制去全面性地發展多元產業與經濟(因為欠缺法制必然使資本家與創業者無法評估未來風險而畏於長期投資,權力集中而欠缺制衡必然助長貪腐)。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少數人暴富,絕大多數人分不到一杯羹,大學畢業生大量失業」的現況恐怕也不容易改善。
      這個世界的未來恐怕是讓人難以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