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網路世界: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民主政治不必然優於精英統治,還經常主動「讓賢」給威權統治(希特勒、普丁)。民主政治能靠制度確保的內涵極其有限,其品質的良莠主要取決於選民的素質(知的能力、管道與意願),而選民的素質則取決於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然而在當今的台灣,由於媒體的沈淪(淪為政黨的打手,充斥鄉民的霸凌,以及名嘴與網紅的恣意妄言),社會教育不僅淪為反教育,甚至足以抵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全部努力。再加上民進黨長年深入大學校園以及操弄教科書,連學校教育都快要變成民進黨置入性行銷的專屬管道。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立場超然(超乎統獨與藍綠)的知識分子注定是蒼白的。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21世紀是個風雲詭譎的時代,各種公共議題都複雜到遠遠超乎鄉民所能理解的程度。結果,鄉民們紛紛成為政黨、網紅與名嘴們操弄的對象,甚至連網紅與名嘴們也是政黨和少數權貴玩弄的對象(或幫兇)。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民主政治往往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超乎藍綠與統獨的知識分子,往往一發言就成為各種鄉民圍剿、霸凌、辱罵的對象。
      這是一個最亟需獨立知識分子的時代,卻也是知識分子最蒼白、無力的時代。

風雲詭譎的時代21世紀
      俄羅斯「瓦格納集團」傭兵的「兵變」不只是出乎各界專家意料之外,這個危機在一天之內又突然被化解,再度讓各界專家感到極其意外。一位德國之聲(DW)的受訪專家就說:「21世紀的特色就是沒有人能預測未來。」
      20世紀的冷戰基本上是意識形態的對立,而意識形態往往超越現實條件的變化,因而堅固、持久,使得未來較容易被預測。20世紀的戰後格局基本上是美蘇集團的對抗,主要玩家只有兩個,因此世局較單純,也較容易預測。
      21世紀的世局是由許多大小玩家一起組成複雜的權力均衡,並且各有各的利益盤算,因此風雲詭譎,瞬息萬變。
      拜登說習近平是「獨裁者」。然而印度現任總理 Narendra Modi 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在壓迫政敵和打壓獨立媒體、記者,乃至於 BBC,拜登卻用心地拉攏而對其壓迫人權、威脅民主體制的作為視若無睹。之所以會有這種雙重標準,一部分原因是想要利用印度與中國之間的矛盾,在亞太地區培植一個對抗中國的勢力。
      至於印度,又何嘗不是機關算盡?表面上看起來,印度需要俄國的武器來因應中印的衝突,且一向與蘇俄關係良好;然而在俄烏戰爭期間,印度跟中國一樣地乘俄國之危,對俄國的石油大幅砍價,拼命撿便宜貨。
      另一方面,印度又對歐美的經濟制裁視若無睹,甚至嗆聲,要求歐美檢討自己過去的自大態度:「歐美的問題就是全世界的共同問題,而世界各國的問題卻與歐美無關。」結果,G7峰會時只好邀G20「列席」。
      21世紀是「群雄並列」的時代,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複雜的利益計算與複雜的合縱連橫。
      然而21世紀的利益算計太複雜,誰都有可能會陷入嚴重的錯誤估算——普丁入侵烏克蘭就是建基於一系列的錯誤估算:認定烏克蘭軍隊不堪一擊,搞笑演員出身的總統會在第一時刻逃亡,而歐美的選民不可能長期支持軍援烏克蘭(況且歐洲的能源還仰賴俄國的供應);結果卻身陷泥沼,戰爭的曠日持久甚至導致 Yevgeny Prigozhin 的「兵變」,而後續的效應還待觀察。
      此外,在 21世紀,任何一個次要玩家的誤算都有可能會逼迫相關玩家重新精算並調整作為;而全球緊密相關的經濟、外交與地緣政治鎖鏈又會帶動其他玩家啟動一系列利益算計的重估與策略的調整。連鎖反應的結果,要在 21世紀預測未來的世局,確實極為困難。
      要了解這樣的世局,當然也是非常地困難。而那些只聽台灣各種談話節目的人,恐怕很難逃被名嘴們愚弄的命運。
      然而你若願意認真聆聽英語的節目,並且認真比對與彙整,結果可以是大異其趣。問題是,有這種英語程度並能認真地持續聆聽的人太少,少到比統計上的誤差還小兩三個數量級,根本可以忽略其存在。

難以公道的社會機制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Eating Our Way to Extinction」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主題是:我們吃太多的動物蛋白質,因而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遠超過所有汽車的總和,最終還會導致人類絕跡。
      大意是:為了讓麥當勞有夠多的廉價牛肉,巴西的雨林被砍伐,改種牧草;為了讓歐洲、美國與新興國家的養豬業和養雞業可以充裕地供應廉價肉品,巴西的雨林被砍伐去種大豆與玉米;為了讓挪威與其他國家的鮭魚養殖業有足夠的廉價飼料,許多人類不吃的野生海魚被濫捕濫撈去製作成魚粉;ect。
      簡言之,我們吃太多動物蛋白質,以至於海中的生態與陸上的生態都被嚴重破壞,其結果將會是人類的絕跡。
      事實呢?人類不會絕跡!
      已經發生的是:在聯合國與國際人道組織的努力下,全球營養不良人口一度從2005年的 8.06億降到 5.72億,卻又在 2021年上升到 7.68億。當陸上糧食生產與海中的漁獲產量持續下降時,窮國(非洲、阿拉伯世界、南美)的人們會先餓死、病死並使疾病與戰爭的規模擴大,而富裕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則照樣夜夜笙歌,感覺不到人間疾苦。當窮人死得夠多的時候,或者當夠多的窮人不願意生孩子的時候,地球的人口有機會達到跟糧食生產均衡的程度。
      這個世界不公平!作惡的是富人(不只攝食過多的動物蛋白質與油脂而造成各種肥胖相關疾病,還嚴重地浪費食物),受害的卻是窮人。當這種「作惡者不受報應,無辜者頂罪」的機制無法被改變時,大規模的社會學習是不可能會發生的。
     結果,事實將持續地是「The rich are eating the way to the extinction of the poor」——富人繼續吃,窮人繼續死亡,因果報應持續地不會發生;而知識分子的危機感始終是專屬於知識分子的,在闖禍者眼中是無稽之談,與他們毫不相關(他們絕不會遭受報應)。
      在這樣的世界裡,知識分子的知識不會改變社會,知識分子注定是蒼白的。

不曾學到的歷史教訓
      俄烏戰爭以來,我一直在追蹤相關的新聞與評論。另一方面,我又重新在看彩色版的二次世界大戰史。心得是:我們好像沒有從歷史學到太多教訓。
      拿破崙在 1812年遠征俄國,俄軍統帥 Barclay de Tolly 親王採取焦土作戰,使得法軍在龐大的俄國領土內彈盡援絕。這一場戰役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值得研習的軍事行動之一,也在1938年啟發了蔣介石的「焦土抗戰」,而日本軍閥卻好像從來都沒有從這一場戰爭學到任何教訓。
      1941年,希特勒入侵俄國,俄國再度採取焦土抗戰的策略,希特勒再度重蹈拿破崙的覆轍,好像他從來都不知道有過拿破崙與日本軍閥的歷史教訓似的。
     所有發動戰爭的人都似乎只有選擇性的記憶:他們只記得拿破崙率領大軍與大砲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成功故事(以「不可能」的奇襲戰奪得義大利),以及納粹坦克部隊穿越阿登森林而在數天內征服法國的故事;然而他們似乎從來都不知道拿破崙、希特勒與日本軍閥最終的敗北。
      於是,普丁根據他從經驗歸納出來的法則,發動對烏克蘭的「特殊軍事行動」,希望在數天內控制基輔,建立傀儡政權後全軍撤回俄國。沒想到戰爭一拖就是一年以上,更沒想到會有瓦格納傭軍的兵變,以及不知道會如何以終的個人政治前途。
      人們似乎總是從歷史裡挑自己願意相信的,而漠視自己不想相信的。
      鄉民們呢?
      根據民調,台灣人絕大多數認為兩岸開戰的機會微乎其微;但是,根據暢銷書與談話節目的話題頻率,台灣人很喜歡聽人講兩岸戰爭。而這些喜歡談兩岸戰爭的人似乎忘了俄烏戰爭近在眼前的教訓:戰力很難估算(經常不是正比於軍隊人數與武器數量,甚至經常無關乎軍隊人數與武器數量,而更加取決於事前無法估算的戰鬥意志、意料之外的天氣變化或運氣、雙方絕不該犯的重大決策錯誤)!
      以近在眼前的俄烏戰爭為例,去年二月俄烏戰爭將開打時,美國國防部嚴重高估俄國戰力且嚴重低估烏克蘭戰力,因而以為戰爭會在三、五天內結束。今年春季,許多英美專家與高階退役將領對烏克蘭反攻作戰又進行了事前的評估,卻又嚴重地高估烏克蘭可能的反攻進度。最近,英語媒體的評論幾乎都聚焦在討論「烏克蘭的反攻進度何以如此遲緩」。
      俄烏戰事已經進行一年多,軍事專家對雙方戰力的評估都還是跟事實有如此懸殊的差距。兩岸部隊都已數十年沒有真正大規模的實戰紀錄,誰有能力準確推估兩岸的軍事實力?我們又憑甚麼相信國內「專家」(實際上往往只是名嘴)的評估?
      然而類似的書照樣暢銷,名嘴們照樣談得口沫橫飛。沒人能改變這樣的社會現象。
      事實或許是:台灣人想要的不是複雜曲折的事實,而只是無聊時耍嘴皮、辯輸贏的談話之資,或者茶餘飯後的餘興話題;誰若真的嚴肅而有系統地彙整國外可靠的研究,深入淺出地去呈現,根本沒有幾個人會理你。
      成效如此低而成本如此高,值得去作嗎?
      
1450+名嘴+鄉民:書生無言
      台灣的網路充滿各種暴力,1450會打擊有礙民進黨執政的言論,網紅們會打擊他人言論來拉抬自己的名氣,鄉民們會以粗暴的言論辱罵跟自己意見不合的人;許多人因而避免在網路上表白自己真正的想法,以免徒增困擾。處於這樣的社會現實中,今日的言論自由到底能比戒嚴時期好多少?
      另一方面,台灣媒體長期以來品質日趨下流,使得鄉民們嚴重欠缺分辨是非與言論品質的能力。在這樣的事實下,想要以一枝筆去影響社會,不僅難有成效,恐怕只是換來沒必要的污辱,和令人傻眼的回應而已。
      過去修過我課的一位學生曾在網路上寫過:「先知不會被他同時代的人理解,所以都被當成了女巫。」的確不無道理。

結果
      名嘴與網紅們能談的觀點,不需要我寫。跟名嘴、網紅們有一定距離的觀點,理論上值得寫;但是寫出來後通常會被曲解成淺薄、狹隘、低俗得讓我直想否認的論點,甚至還因而招惹來一堆無謂的糾纏與辱罵,因而事實上並不值得寫。
      結果,偶而動筆想寫篇文章,總是寫不到十分之一就擱筆,去做別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