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學習歷程檔案是「說帖」,而非「軍備競賽」

      因為發現「學習歷程檔案」怨聲載道,所以最近頗花了一些時間去彙整、了解、剖析背後的原因。
      許多埋怨的聲音集中在:(1)不相信書審的公平性;(2)大學端的需求人云云殊,根本摸不著頭腦,讓人無所適從;(3)這樣的多頭馬車與沒有頭緒讓「學習歷程檔案」變成盲目的軍備競賽,高中生三年不得安寧,且最後很可能是白忙一場。
      造成這些怨言的原因之一,是媒體記者報導失真,甚至斷章取義以嘩眾取寵,使得受訪學者的真實意見被扭曲成看似彼此矛盾。
      但是,當你認真地從較可信的既有資訊(大學官網與招聯會公布的大學端需求)去尋找大學端的「最大公約數」時,就會發現這個「最大公約數」不但極其清晰、可信,而且在大學端具有極高的共識。

一、興也由它,敗也由它的「學習歷程檔案」
      總體而言,「學習歷程檔案」跟現行的書面審查是大同小異,幾乎可以說是「經由教師、比賽單位與校外檢定單位認證過的」書面審查(=書審+認證)。
      書面審查遠比學測更有機會看見學生的個人特色,有機會讓高中教育進一步往「教素養、教能力、盡早開始自我探索與思索未來生涯」的正確方向前進,同時讓許多孩子脫離「以一種考試(單一檢測模式、單一價值)凌駕各種人才,抹殺個人特殊興趣與能力」的折磨與扭曲。
      然而因為政策配套不足,再加上社會造假風盛而互信度差,因而「學習歷程檔案」有可能會重蹈「未蒙其利,備受其害」的覆轍。
      譬如,有些大學端(大考中心代言人)強調老師「只需扮演見證的角色,不要介入,使得作品有太多家長和老師的影子」。然而絕大多數高中生上還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老師和家長的長期引導、教導與輔助才有可能慢慢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擅長。如果高中端的老師真的徹底撒手不管,任由學生自由發展(或自生自滅),結果將會是:絕大多數學生沒有發展出較明確的興趣與能力,因而書審內容空洞且鑑別度低,以至於高中三年的成績變成書審的主要依據。
      此外,媒體報導失真,加上有些頂尖大學的校長喜歡標新立異,而受訪學者(不管是否代表大考中心發言)又不乏天馬行空、未經深思的發言,使得大學端的需求似乎難以捉摸,而高中端的教師、家長與考生則像五百年前的王陽明一樣地「苦於眾說之紛撓疲薾,茫無可入」。
      其實,如果認真篩選、過濾出網路上較可信的既有資訊,再進一步比對、分析、批判與彙整,就可以洞穿喧嘩的「熱鬧」表象而清楚看見大學端的需求有一個共識度極高的「最大公約數」

二、大學端的需求有最大公約數
      譬如,成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就在「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完整版查詢系統」標準格式中「學習準備建議方向」一項的最右欄的第13行起寫到他們希望的學生特質是:「學生能有積極自信、熱忱專注、多元客觀、勇於探索、團隊合作的特質,具有高度的學習熱忱,並能了解自我未來人生之規劃。」交大資工則在同一欄位寫到:「歡迎對資訊工程領域有興趣或潛力、具備吸收資訊新知、具備邏輯思考能力的學生加入。在選才方面,本系重視申請者之多元表現、求學動機與具體學習成果。」清大電機系則在「學習歷程自述」的內容裡寫說他們想看到:「高中學習歷程反思、就讀動機、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
      這些資訊只有措詞的不同,背後的最大公約數是:「希望招收到興趣、能力與未來生涯規劃跟本系所欲培養的人才一致(其中的共通特性是積極學習、有創造力與嚴謹分析的能力);至於人格特質方面,希望申請者且具有:自主學習、能忍受挫折、克服困難,並樂於(擅長)團隊合作。」
      其實,自從1994年開始施行學測的時候,就已經有通過甄選管道錄取的學生(遠比 2002年起實施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更早)。只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錄取名額少,申請的人也少。我在2011年退休前,一共參與過17年的大學入學與碩士班入學的審查,我們想要看到的學生特質(不管是大學部或研究所)一直都沒有變。
      此外,當我在給學生寫出國留學的「介紹信」時,國外學校希望我寫的內容,以及我實際上寫進「介紹信」的內容,也都是跟這些特質有關的資訊。
      這些「巧合」並非偶然,而是因為:這些特質就是讓一個學生可以在高等教育與未來職場勝出的關鍵能力和特質(也就是高等教育一貫想培養的能力與素養),卻也是筆試不容易偵測、鑑別的能力(因為這些能力的表現形式因人而異,只有通過書面審查和口試才能靈活地鑑別)。
      也就是說,這些「最大公約數」乃是國內外與職場共同關心的,也是高中生、大學生和研究生該積極追求的。至於偏離這個主軸的其他訴求,不管是大學校長說的或教授說的,通常是標新立異之說而不值得參考,或者天馬行空的即席發言而未經深思而不值得重視。
      所以,學習歷程檔案所要呈現的內涵是很清楚的,鮮少有矛盾或紛雜歧異之處。剩下的問題是:(1)如何更具體地詮釋這些要件的內涵,(2)如何在高中階段累積出這些能力與素養,以及(3)如何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呈現這些能力與素養。

三、學習歷程檔案是證據確鑿的「說帖」,而非「軍備競賽」
      雖然各校招生與培養人才的目標原則上一致,但是具體細節(各校系的課程內容、發展目標與所需學生特質)不一樣。因此,必須盡早釐清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進而挑選出所屬意的校系,才能針對該系的特色去累積相關的學習歷程紀錄,並且在申請入學時提出一份針對該系特色的「學習歷程檔案」,用以證明自己的興趣、能力與未來生涯發展吻合該系所想要培養的人才,因而比別的申請者(沒有特色或特色不吻合者)更值得該系培養。
      因此,「學習歷程檔案」是「目標明確」且「針對特定科系」設計的「說帖」,而不是茫無目標的「軍備競賽」
      不幸的是,老師、家長與學生擅長(樂於)造假的前提下,大學端會有許多疑慮,以至於表現出色而欠缺客觀、可信證據的「學習歷程檔案」可能反而會被疑為造假,而遭擱置、不採信。
      為了避免這個下場,「學習歷程檔案」必須同時達成兩大任務:(1)在高中三年產出大學端所想要看見的興趣、能力與證據,(2)將上述學習歷程與成果轉化為一份證據確鑿而難以質疑的「說帖」(「學習歷程檔案」)。
      因此,「學習歷程檔案」是「目標明確」、「證據確鑿」,而且「眉目清晰,條理井然」的「說帖」,而不是天花亂墜、漫無目標地堆積著國內外旅遊、見習,或者盲目的上課、認證、義工服務。
      為了更詳實、嚴謹地闡述上文的內容,我或許乾脆寫一本專書。不過,為了讓現在高二的學生和他們的老師、家長儘快走出茫然的無所適從與毫無意義的自我折磨(盲目的軍備競賽),我正在商洽一所台北市的公立高中,希望能儘快跟高中端的老師(尤其是各校輔導老師)互動。

四、四月份的相關演講與座談
      為了跟高中老師一起探討「如何在108課綱中興利」,我希望能在高中進行一場演講和一場接續的座談(演講時間暫擬為 4/20  9:00~12:00,座談時間暫擬為 4/27  9:00~12:00)。活動內容暫擬如下。
A、演講內容
(A1)從韋詠祥案(數理偏才,自學資訊高手)剖析大學端最想看見的特殊個案(超越同儕發展的能力與興趣,間接印證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克服困難的意志)
(A2)從台大數學系「學習歷程自述(撰寫提示)」剖析大學端最想看到的個人特質、興趣、能力與願景
(A3)彙整媒體報導與大學官網上各種不同意見,剖析背後的異同
(A4)歸納出大學端最多教授想看見的個人特質、興趣、能力與願景
(A5)以「培養批判性思考」為主軸,重新看學習歷程檔案的核心精神
(A6)如何利用自傳、讀書計畫、多元表現,以及課程學習成果架構出一份眉目清晰、條理井然、吸睛且證據充足、具有說服力的學習歷程檔案
(A7)口試的功能與大學端辨識代工、造假的策略
(A8)回歸高中素養教育的三大主軸:生涯探索、認識自我與批判性思考
B、座談會流程
(B1)主旨:彙整「高中端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落實構想與疑惑」,以此為基礎進行對話與互動
(B2)事前收集、彙整高中端的構想與提問,並建立專屬 LINE 分享
(B3)座談一開始先回應高中端的構想與提問
(B4)動態與彈性的問答、互動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