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欲望的美學》好不好讀?

       一本書值不值得讀,只需要看你能從中獲得多少啟發,不需在意有多少沒讀懂(如果只讀懂五分之一,而獲得的啟發卻勝過自己十年的摸索,不是很值得嗎);更重要的是,只在乎前者的人將會不斷地自我突破,只在乎後者的人將始終困於既有的窠臼
      更何況,《欲望的美學》不會比「欲望的美學: 情、慾與靈性的探險(1-6)」、「尼采(1-2)」、「荒謬感與虛無主義」更難懂(頂多有兩、三章例外),卻比這些零散的文章更能有條理地為你勾勒相關問題的完整面貌,而不只是一小塊、一小塊的人生拼圖。
      假如你喜歡《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或者渴望精神與情感的昇華,就不妨買一本《欲望的美學》來讀,並且聽我未來的錄影、錄音講解;至於沒讀懂的部分,可以留待未來慢慢地咀嚼、消化
      其實,已經有好幾個讀者反應:曾被序言和第一章嚇到,但是第二章開始就比較好讀,第七、八章尤其容易讀;雖然引述了許多經典文獻,但是又用豐富的故事來詮釋,遠比讀原典更活潑有趣。

細嚼慢嚥,只管讀得懂的別管讀不懂的——螺旋式閱讀
      序言和第一章的知識密度或許較高,那是因為它們扮演著「緒論」的角色,必須在有限的文字裡看見全書概要的內容。如果讀起來較吃力或難懂,可以細心讀過之後懂多少算多少,忘了難懂的部分,繼續讀下去。其實,讀完第一部(或者 2~8章)之後再回來重讀序言和第一章,可能會突然覺得其實很容易懂,一點都不艱澀、生硬。
      因此,你只需要一路細嚼慢嚥地讀下去,碰到太硬的部分不需要硬吞下去或為難自己,反正後面的段落或章節可能會以更易吸收的方式或角度再度闡述同一個課題。或者,即便讀完整本書還是有些地方不懂,只要讀懂的部分帶給你足夠的啟發,就很值得了,不是嗎?更何況,我未來還會有錄影、錄音的講解(尤其是針對較不易懂的章節)。
      其實,就像我在《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2-2節所提倡的「螺旋式閱讀法——最自然也最省力的方法」,《欲望的美學》也是很適合「螺旋式閱讀法」:第一次讀的時候只需細嚼慢嚥,但是不要太勉強,太硬的就不去勉強搞懂;如此讀完第一次之後,就會很自然地提升你自己閱讀這本書所需要的背景知識,再讀第二次時,就會發現許多第一次讀不懂的地方變得很容易懂。

跨領域的旁徵博引,其實比讀原經典活潑、易懂
      以第二章為例,它的核心問題是:「人性就在我們心裡,朝夕相處,為什麼卻又『日用而不知』,甚至想從書裡讀出一點人性或生命的消息都那麼地困難?」
      而我的回答是:「關鍵就在於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都偏知性,從來不曾學過如何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
      接下來,這一章的任務就是要突破既有教育體系的窠臼與讀者的盲點,引導「只重知性而不重感性」的讀者去親自感受什麼叫「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
      它的策略是以梭羅的《湖濱散記》為主軸,通過他優美的散文,引導讀者去親自體會「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以及「如詩般優美、神聖的生命」。
      如果你仔細咀嚼這一章的每一句引文,等於是在我的導讀下欣賞《湖濱散記》的精華。然而這只是第一層的收穫。
      接著,我也利用《湖濱散記》優美的文字和豐富的敘述,來詮釋孔子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和「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樣的詮釋,遠比硬梆梆的文化基本教材更活潑,比宋明理學更貼近真實的生命,也比「名嘴講《論語》」更有深刻度而值得相信。
      此外,先讓讀者從《湖濱散記》的優美情懷和梭羅的真實生活來具體感受「精神與情感的昇華」,以及大自然的美與心靈的富裕如何讓梭羅真心誠意地「自願貧窮」之後,這一章進而引述大衛‧休姆的《人性論》:「理性僅僅只是,且應該是,情感的奴隸;除了為後者服務之外,不可能假裝它有任何其他的職能。」讓這一句《人性論》的精華在這樣的脈絡下出現,既吻合原著的精神(我仔細查核過),卻又遠比它在原著的脈絡下更活潑、剔透而有說服力。
      此外,後續還有許多章節會提供豐富的真實故事、案例以及補充說明,用以支持、佐證《人性論》的前述結論
      所以,表面上這本書旁徵博引,知識密度很高;其實,這些引文都被精心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和脈絡,先用真實的故事、案例和優美的散文引導讀者親自去感受「精神與情感的昇華」,再用這種具體的內心感受去詮釋哲學著作的精華,使它們不再空疏、蒼白而不知所云。
      事實上這種寫作策略與風格不只出現在第二章,而是在我蓄意的設計下貫串整本《欲望的美學》:絕大部分的篇章都是穿插著真實的人物生平、人類學與歷史案例,用以突破(滋潤)文字的抽象性,避免墮入空疏艱澀的抽象思辨;同時又用詩、散文、人物生平故事和哲學著作的經典結論相互發明,以便把哲學的精華帶回到可以具體感受、意會的生命現場,又用哲學的經典結論去將散文與詩的情感勾勒得更加眉目清晰、層次井然。
      不過,這一本書還有一層更深遠的設計和寫作策略,就是突破過去人文領域「各說各話,人云云殊」,因而「苦於眾說之紛撓疲薾,茫無可入」的窘境,以這本書為經緯,將它們爬梳出一個清晰的面目與秩序,使得這本書扮演「人生重大問題的 source book」。

傾聽內心的聲音,活出自我的價值與尊嚴——突破千年的難題
      許多人都渴望聽見自己內心最深層的聲音,卻找不到法門,有些人還因而蹈空入虛,誤入邪教或神棍的騙局。許多人都渴望活出自我,卻找不到精神與情感的昇華管道,結果所謂的「自我」淪為被本能慾望驅策的野心而不自覺,甚至在野心的驅策下枉負一生。
      其實,自我實現、本能慾望、精神與情感的昇華、生命的尊嚴與價值、理性與感性的對立或調和等課題是環環相扣,有如不可分的一體
      如果把它們切割成各自獨立的問題,就會因為視野過於狹隘而隱藏許多盲點;如果是從傳統幸福學與倫理學的角度去探究這些問題的話,往往過於偏重思辨而流於空疏,與生命的現場有太大的隔閡;如果只從文學與繪畫的角度去探究,往往流於輕浮的浪漫情感,不但有欠深思,也嚴重地欠缺生命的深度;如果只從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去探索,往往會斷絕精神與情感的昇華管道而不自知。
      這些攸關人生的重大問題,已經被各領域的偉大心靈和智者反覆探索了數千年,之所以會至今答案不明,就是因為他們都各有一見之得,也各有不自覺的盲點。
      更重要的是,如果把過去兩千年人類的智慧和精神、情感寶藏全部聚攏在一起,並且爬梳得條理井然,則它們就像一張清晰的心靈地圖,可以解開我們有關「自我實現、本能慾望、精神與情感的昇華、生命的尊嚴與價值、理性與感性」的各種困惑。偏偏,實際上它們是散落在文學、藝術、哲學與科學等不同領域,有如一張被打碎成數千片的拼圖,散落各地,甚至還跟虛妄不實的想像混雜一氣。
      這本書的企圖,就是篩選出他們的一見之得,重新把各領域的重要心得給編織成一張可以辨識的「通往心靈世界的地圖」;同時彙整他們的盲點,在「通往心靈世界的地圖」上標示既往的各種陷阱。
      因此,這樣的一本書,乍看引經據典,知識含量高得驚人;反過來說,這樣一本書處處是金,含金量驚人。更重要的是,既往的經典看似瞎子摸象般地「各說各話,人云云殊」,以至於連王陽明也「苦於眾說之紛撓疲薾,茫無可入」。經過這本書的爬梳條理之後,原本的「瞎子摸象,各執一詞」的局面變成是「彼此啟發,相互為用」的局面。

生命抉擇與心靈世界的 source book
      不同領域的「source book」有著大同小異的涵義,在本文裡,它意味著:針對自我實現、本能慾望、精神與情感的昇華、生命的尊嚴與價值、理性與感性的對立或調和等人生抉擇的重大課題,這本書篩選出人文、藝術與科學領域中最值得每一個文青參考的精華,將它們井然有序地編織成一張面目清晰的地圖,用以全方位地勾勒問題的全貌,以及各子題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提供豐富的延伸閱讀,以便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地找到跟每一個子題密切相關的人文、藝術、科學作品。
      也就是說,它很像「人生重大問題的入口網站」,你可以藉由它發現過去兩千年來的重大智慧和心靈寶藏,並且用它們伴隨你一生,持續地滋潤你的心靈、提升你的性靈,又不時地提醒你各種陷阱。
      這樣的一本書,就算第一次讀的時候只能懂它的三分之一,不也是值得放在身邊,跟你長期相伴嗎?
      至少,我在這三年的反覆改寫過程中,始終都懷抱著這樣的心願:寫一本值得讀者反覆閱讀的書,長期陪伴著他們,直到他們找到自己的心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