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欲望的美學》導讀(3):未來的計畫

新竹讀書會團購的《欲望的美學》已經送達,等我簽書。
    500頁的「巨著」有兩本《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那麼厚,也超過十元硬幣的直徑。
   為了要讓讀者能更易於吸收、消化這本書的內容,我打算在新竹與台北每月各一次的讀書會裡輪流講解這本書的內容,以一年左右的時間講解全書22章(合計約莫24~26次)。每一次的讀書會結束後會儘快以錄影錄音兩種方式同時上網,任人免費下載
      內文將進一步說明這個構想。
   
暖身、導讀與詳解
      以前寫的〈欲望的美學: 情、慾與靈性的探險(1)-(6)〉算是暖身,以隨筆的方式讓讀者先熟悉書中的一部分話題,其內容與文筆當然遠不如正式的書寫週延、講究。
     10/7 開始的一系列「《欲望的美學》導讀」預計在十一月底或十二月上旬結束,目的是跟讀者談談「如何讀這一本書」,以及重點提要。希望可以藉此交代我寫作時的一些企圖或寫作策略,以便讀者在閱讀時較容易掌握住方向。
      約莫十二月份開始,我將在新竹與台北每月各一次的讀書會裡輪流講解這本書的內容,以便進一步消解讀者閱讀過程的障礙或書中未及充分交代之處。
      至於進行的方式,原則上每次的讀書會裡講解一章(譬如,12月初在新竹讀書講第1章,12月中旬在台北讀書會講第2章;明年1月初在新竹讀書講第3章,1月中旬在台北讀書會講第4章;etc)。
    至於講解的重點,主要是彙整讀者仔細閱讀本書相關 chapters 後的提問——性質上略近 Q&A,實質上是以 chapter 為單位,從讀者的提問中篩選出需要(值得)進一步闡述的問題和方向,補足書中言未盡意或確實需要進一步闡述之處,以增進讀者對此書的了解;至於與本書範圍距離較遠的提問,或者書中已經交代得還算詳盡的部分,原則上就不去回應了。
      這個提問的過程基本上是公開的,我希望有些時間較充裕的讀者能在十一月底以前先仔細讀過這本書的前六章(若能讀完前16章更理想);然後在十二月份起從第二章開始重新仔細閱讀,每兩週至少讀一章,並記下問題,寄給我。我的講解進度每個月頂多講兩章,若有需要則偶而放慢進度,預計講完全書需要的時間約莫一年,希望不超過一年半。
      這些讀書會的講解會同時以錄影和錄音兩種方式記錄下來,儘快上網,供人無限制地免費下載。
      同時,這一段時間內我的部落格文章也以摘要紀錄這些講解為主,以便節省精力,希望可以在這一段時間內繼續寫新書。
      至於更具體的進行模式和進度,未來會在這個部落格裡進一步補充說明。

不是對讀者沒信心——導讀與講解的必要性
     書都寫完了,還要既導讀又講解,不只是怪,簡直空前絕後。然而這並非對讀者沒信心,而是因為有實際的需要。
      譬如,我努力地想要把總字數控制在24萬字以內,也努力避免用艱澀的枝節去增加讀者沒必要的負擔,結果下筆時經常只「點到為止」,對相關背景不熟悉的讀者可能會想不出來我的寫作動機或言外之意。
      以第十章「柯尼斯堡的象牙塔,可敬且可畏的人生——聖潔而不幸福」為例,熟知康德哲學的人或許一眼就聯想到這一章是在批評康德的道德哲學,其他人則可能完全無法從章名猜到它跟康德的關係。不過,實際上這一章對康德是褒多於貶(細節無法一言以蔽之,請參考該文),而所謂的「貶」集中在質疑他的「先驗道德法則」(或所謂的「普世法則」)。
      文中沒有明確指出來的「未盡之言」至少包括:(1)我用以質疑「先驗道德法則」的理由和角度,絕大部分也可以用來質疑宋明理學所謂的「天理」、「良知」。(2)如果「先驗道德法則」和宋明理學所謂的「天理」、「良知」是不可能的妄想(一廂情願的、自欺欺人的「偽真理」),則所有行為的對錯都必須考量當事人的能力、背景與行為時的時空脈絡。(3)這也意味著沒有任何偉大的倫理學家可以妄想用「普世法則」去指揮別人如何活(實際上哲學界有所謂的 virtue ethics、situational ethics 等,都是在質疑、對抗「普世法則」的野心)。(4)當然這也意味著沒有任何偉大的父母可以用「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而指揮子女如何去活。(5)表面上看起來這樣的主張似乎太任性、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實際上我的主張卻是:其一,任何會損及他人利益的作為應該交給法律去規範和處置;其二,不涉及他人利益的部分,應該是積極培養一個人的自愛(精神與情感的能力)與慎思,以便他可以做出審慎而富有情操的抉擇,而不是由其他陌生人(不知道他的行為脈絡與苦衷的人)來裁決。(6)或許會有人質疑:如果給每一個人如此大的自由度,會不會是在鼓勵不負責任的、過度浪漫或感性的作為?我的回答是:想要通過「普世法則」去規範他人作為的人,既是不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意志,更是納粹黨徒之所以敢對猶太人趕盡殺絕的首要原因(詳見第21章「聆聽內心的聲音,走出當代的困境——心靈底藴與自我覺察」)。
      上面這個例子意在凸顯幾個事實:(1)我書中每一段對經典的引述和討論,背後都緊扣著生命現場(乃至於日常生活的場景)的抉擇與爭端,每一段都是在跟生命現場對話,而不是在跟理論問題對話。(2)我書中的許多段落都具有多重身分,既是用以闡述當下脈絡裡的某些課題,又同時是在為後面的課題埋下伏筆,或者在呼應(補足)前面討論過的課題。(3)這種複雜線索的交錯,並不適合直接在書裡交待,而比較適合在讀者先讀過這本書(甚至整本書)之後,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感受、視角、思考線索),然後再利用讀書會的錄音、錄影去補充這些線索之間的複雜呼應,才不會把讀者給搞糊塗。
      此外,第十章的文本中還有其他沒有明確指出來的「未盡之言」,譬如:(1)康德之所以要堅持「先驗道德法則」(或所謂的「普世法則」,原本有值得敬重(感動)的宏願;可惜的是這個宏願遠超過人類的實質能力,因而原有的企圖未能達成卻有可能反而貽害蒼生(就像馬克斯的共產主義願景,若能真的達成,絕對比資本主義更棒;然而一個「太偉大而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願景,往往最後變成貽害蒼生)。(2)我之所以沒有在第十章闡述康德的宏願和它在理論上的正當性,一是因為這個宏願實際上是「一廂情願」的海市蜃樓而沒有非提不可的需要,二是因為這樣子毫無節制地闡述下去將會使整本書超過五十萬字(實際上主編發現這本書的總字數已經超過26萬字,而不是我自以為的約莫24萬字),三是我在第十章介紹他的《純粹理性批判》時已經講過「先驗哲學」的重要性,因而在第十章裡討論《實踐理性批判》時就不再重複(然而不熟悉康德哲學的讀者大概都很難想到康德這兩本書之間有這一層關聯)。

期待
      總之,這本書被我分成四個層次,希望能像《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理所提倡的「自然式閱讀法」和「螺旋式閱讀法」那樣,讓讀者通過暖身導讀閱讀講解這個四層次,逐層提升對這本書所提內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在個人生活(生命)的靈活運用程度。
      以前教書時,希望自己跟學生的關係是「人與人的真實互動」,「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碰撞與感染」;現在則希望這一本書是自己跟讀者間另一種「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碰撞與感染」。偏偏這是一件較容易通過朝夕相處而進行的(實際上已是十分艱難),想要通過書本與文字去進行,倍加艱難。不得以,只好用很囉唆的方式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地迂迴進行。
      好啦。希望我們有緣通過《欲望的美學》這本書而相會。

附記:聯經團購折數與辦法
      聯經出版社的官網有團購辦法(單次購買十本或5,000元以上,有特價),新竹讀書會是一次團購43本,折數65折。具體細節請打以下聯經的電話聯絡:(02)2362-0308 #205、201;聯絡人:徐小姐;時間:週一至週日11: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