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樂見雞排博士

        政大博士生宋耿郎去賣雞排,郭台銘不滿地說「這樣是教育資源浪費,應課教育資源浪費稅。」[1] 假如他當時就知道兩天後鴻海將會跟宏碁、友達等科技業一起退出「新世代最嚮往企業Top 10」的榜單,他會不會更傷心?[2]

         過去製造業一直是年輕人的最愛,但是從2009年起服務業與製造業開始平分前10大的寶座,之後製造業在年輕人心裡的地位就逐年下滑。2011年的十大排名裡還有華碩、鴻海、台積電和奇美電, 2012年只剩鴻海、宏達、台積電和中鋼, 2013年卻變成「王品、統一、誠品、中華電信、Google、星巴克、台積電、長榮航空、台灣無印良品、中華航空」──製造業逐一落榜,只剩台積電!
       人才市場仰仗自由競爭來有效調度人力資源,沒必要情緒化地要求政府以稅負對市場進行干預。製造業經營者該認真想一想郭董的名言:「失敗的人找理由,成功的人找方法」。
        那麼,2013年的排名到底代表什麼樣的警訊?品牌的驕傲、人性化管理(合理工時加合理待遇)與人性化工作環境(跟人互動以及發揮個人創意的機會)戰勝了看不到意義的代工、軍事化管理(無限制壓榨勞力的「責任制」、爆肝與過勞死、無預警的「無薪假」、跟壓力不成正比的薪資)與非人化的工作環境(整天只能跟機器互動、開發同樣產品的時間與人力都不到國外團隊的五分之一)。從人力市場的競爭來看,製造業的經營模式已經落伍,亟待創新,而關鍵在於走出「唯利是圖」的經營模式,開創可以發揮創意與滿足人性需求的企業文化。

        台灣的製造業有很好的技術工人和優質的工程師,但是三十年來我們只培養出一堆有錢人,而沒有培養出能夠開創優質企業文化的「企業家」;科技產業培養了無數的億萬富翁,但是卻沒有辦法讓這些人覺得「這樣的人生有意義」──製造業培養出來的是「有錢而沒有文化」的企業、企業家與從業人員!
        另一方面,學術界在荒誕的「五年五百億」和「追求卓越」的目標下已經被政府管訓而失去學術自由,而台灣的企業主沒有能力充分發揮台灣優質人力的產值,也沒有意願跟員工公允地分享企業的產值,使得台灣優質人力的待遇硬生生地被折半。[3] 在這樣的背景下,博士畢業生與其去遷就學術界或產業界無意義的壓榨,不如以創業的手段來開創台灣人力的新價值,對社會的貢獻更大,更有助於將同一世代的年輕人帶離代工與22K的困境。
        在公視「有話好說」這個節目裡,政大博士生宋耿郎表白:他擺脫學術底層被壓榨的助教角色,是為了選擇可以跟人互動的行業,並且以雞排當作他創業的第一步。[4] 公視的同一個單元裡,國防醫學院博士阮婷憶以咖啡店為創業的第一步,跟夥伴一起尋找傳統產業的新風貌、新品牌與新價值,希望為技術與品質優異的傳統產業開創新生命。他們不一定都會成功,但是這種青年創業的例子愈多,成功的案例也會愈多,而產業的轉型也就愈有希望。
        台灣製造業一向仰賴政府補貼、壓榨土地與廉價勞動力來創造企業主的利潤,因而在新興國家的競爭下生存空間愈來愈狹窄。年輕人將博士班的訓練轉化為產業創新的動力,以創新的服務為傳統產業創造新的價值,這正是突破當前產業瓶頸最需要的活力泉源。這些年輕人的勇氣與膽識才是台灣下一波產業的新希望,反而是沒有能力善用台灣高級人力的產業界,才是在浪費國家培育人才所耗費的資源。
    假如要課稅,對象不該是勇於創業的年輕人,而是沒有能力創新還長期享受各種租稅補貼的「高科技產業」。

註解
[3] 彭明輝,〈22K背後的結構性問題〉,《獨立評論@天下》

[4] 公視,〈有話好說〉,「博士改行賣雞排!高學歷前途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