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人車搶糧,愈演愈烈


    美國與歐盟過去是全球最重要的兩大糧食出口區,在他們對糧食的大量出口補貼下造成全球糧價人為地偏低,也使許多國家因競爭不過有補貼的進口糧價而廢耕,從而造成農村的凋敝。但是,近年來美國與歐盟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而立法逐年增加生質燃料的生產量,造成全球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同時,許多貧窮國家的農地被轉作能源作物,而使農村的缺糧與貧窮現象益加嚴重。
    為了突顯這個趨勢的嚴重性,紐約時報在一月五日刊出一篇特別報導,說明美國近鄰的瓜地馬拉如何陷入嚴重的糧食不足。 這個國家的玉米原本近乎自給自足,但是在美國廉價傾銷生產過剩的玉米之後,瓜地馬拉的玉米產量在十年內減少了30%。過去三年來美國出口的玉米價格愈來愈貴,瓜地馬拉的玉米零售價格更在三年內漲了一倍,而相關的蛋類與肉類價格也跟著飆漲。

    飆漲的價格並沒有帶動糧食生產的擴張,反而是有愈來越多的農地被轉作去生產生質燃料。美國的國會能源自主法案規定美國必須逐年增加玉米酒精法定產量,2011年時美國把超過40%的玉米拿去作酒精,預計2015年時會有50%左右的玉米被拿去作酒精見左圖;而歐盟的法案則規定2020年時運輸工具的燃料中必需含有10%的生質燃料。對於瓜地馬拉這樣的窮國而言,生產糧食的利潤追不上生產生質燃料的利潤,因此有愈來愈多的農地被轉種油棕櫚樹與蔗糖,然後出口去當生質燃料的原料,蔗糖的價格因而漲了一倍。因此,瓜地馬拉有愈來愈多的窮人買不起糧食,兒童營養不良的比例大約是50%,全球排名第四。
    根據美國農業部今年一月十七日發布的報告,玉米酒精的需求導致近年玉米價格持續攀漲,也使得玉米的耕種面積逐年上升,但卻排擠了棉花與大豆的耕作面積。此外,雖然玉米耕作面積逐年增加,但是近年中西部大糧倉連年的水旱災導致歉收,使得產量反而下降。

不僅如此,由於玉米酒精需求量逐年增加,以致於排擠了飼料玉米的供給量,而導致飼料玉米的供給量的逐年下降,以及玉米價格得持續攀漲。事實上美國玉米用於製造酒精的量已經跟飼料用途的量相近了。

CNN因為不滿美國國內的玉米價格而抨擊起國會能源自主法案與玉米酒精政策但是他們不知道:玉米酒精每桶成本只要 60美元,目前油價已經高到將近90美元,使得玉米酒精有利可圖,因此近兩年來玉米酒精的實際產能已經超過法定產能即使美國國會修法降低法定玉米酒精的產能,恐怕也救不了已經失控的人車搶糧大戰


    由於油價上漲的長期趨勢至少十年內很難改變,而玉米酒精的成本明顯低於油價,因而美國對玉米酒精的需求應該會逐年上升。
    有鑑於此,普渡大學三位農經學家在2011年發表了研究報告,指出美國農地利用已達極限,並建議美國把糧食生產過剩的政策改為生產不足的政策。美國政府如果要在在景氣低迷中避免民怨高漲,最可能被採取的辦法是取消出口糧食的所有補貼,以便把糧食盡量留在國內。
    以重量計,台灣的糧食90%靠進口,其中超過85%是從美國進口的玉米和大豆。去年玉米價格一度飆到每公斤12.5元的歷史新高,使得養雞業與養豬業苦不堪言。由於美國農業部的所得中約莫一半來自政府補貼,一旦美國政府取消出口玉米所有補貼,玉米價格還可以在上漲將進一倍。
    為了促進農地利用以及因應玉米價格上漲趨勢,政府開始補貼玉米種植,希望進行進口取代。但是玉米是溫帶作物,適合在美洲生長;過去台灣養豬的主要飼料是甘藷,比玉米更適合在台灣生長:需要投入的人工、肥料與農藥較少,且單位面積的產出熱量更明顯高於玉米。跟玉米比起來,甘藷作為飼料只有一個缺點:蛋白質含量太低,只有玉米的38.5%。但是,只要在甘藷飼料中混入大豆渣等蛋白質,達成飼料粗蛋白為14%之要求即可。[1] 另一方面,甘藷葉中含有大量粗蛋白,其品質並不遜於豆類,甚至有人主張:亞熱帶地區生產葉蛋白的效率遠高於利用豆類與穀物種子的生產模式。[2] 因此,如果有效利用甘藷葉或其他葉蛋白,還可以減少對大豆餅的進口倚賴。
    面對逐年攀漲的高糧價危機,台灣急迫地需要研發最符合本土氣候與地質特性的亞熱帶農業與畜牧業生產模式,問題是農委會、國科會、教育部與各大學農學院的教授何時才能認清這個局勢?

註解
[1] 劉新裕,1986,〈甘藷新品系之生產能力及供作飼料之可行性研究〉,《中華農業研究》,35(1), pp. 45-56
[2] 林禮輝,劉慧瑛,1987,〈甘藷籐葉濃縮葉蛋白之研究〉,《中華農業研究》,36(2), pp. 20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