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2年宣告水力裂解技術(hydraulic
fracturing,簡稱「fracking」)有革命性的突破之後,許多能源機構相繼發布各種「振奮人心」的消息,也使得許多讀者來信問我:《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以及《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這兩本書裡所提到的各種危機是否已經迎刃而解?。
關鍵在於新興能源的「價格」,而不是產能。如果新興能源的價格明顯地高於玉米酒精和蔗糖酒精,自由市場還是會把愈來愈多的糧食拿去當燃料燒;這種情況下,不管石化能源的產能有多大,糧食危機還是會發生。如果新興能源的價格明顯地高於傳統石油的價格,以致越洋運費高到消費者負擔不起,毛利低的實體貨物越洋貿易還是會逐漸萎縮,被區域貿易取代,而亞洲的代工產業將會被東歐新興國家以及美洲新興國家部份取代(東歐國家生產歐洲所需要的LCD和太陽能電池板,巴西與墨西哥生產美洲所需要的LCD和太陽能電池板,以此類推)。
當亞洲國家的代工或「世界工廠」的地位逐漸萎縮成「亞洲工廠」時,亞洲的產能將普遍地過剩,日本、韓國、與台灣三者間的競爭將益加血腥,而台灣在上有日韓,下有中印的追擊下,生存空間會更加地狹窄。其實最近日本的「印鈔救市」也可以放在這個背景下去理解。
那麼,頁岩氣與頁岩油的成本會有多高?
不知道有多高!主要是因為有兩項成本因素很難估算:(1)目前頁岩氣與頁岩油礦床的蘊藏量還很難估算,因此開發風險很高;(2)目前只知道開發過程會汙染環境,但是污染管制的立法還未完備,污染控制的成本也還很難估算。所以,你現在就算有機會看到一些估算的數據,那都是很粗糙的估算,實際成本可能會差一倍或好幾倍,也可能會隨著對於污染的管制程度升高而升高。目前只知道一件事:絕不便宜!!
至於英國石油(BP)的估算,只提到產能和預期產量,而沒提到價格,這種資訊的參考價值很低。因為,真正的產量會因實際價格而定,在沒有明確價格的情況下很容易把潛在的「產能」當成實際交易的「產量」,這樣描繪出來的遠景只能說是「看得到,吃不到」,望梅止渴而已──當價格太高時,實際的產量會遠小於產能。
石油的價格(更精確地說,液體燃料的價格)將會決定世界的經貿秩序,以及台灣的未來。這句話大概在我有生之年都不會錯。至於石油的蘊藏量與液體燃料的產能有多大,那都是次要的問題!
因為,我在談的是經濟問題,而不是物理革命、礦業革命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