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市場化?國有化?

醫療、養老與退休等每一個人都需要解決的問題,該由國家負責解決?還是由市場機制解決?每一個人都需要的能源問題、飲水問題該由國家負責解決?還是由市場機制解決?提升就業率,該由政府負起一大ˇ部分責任?還是完全尊重市場?這些問題經濟學界吵了許多年,市場派過去40年來佔了絕對的優勢。
而我最感到震驚的有兩件事:(1 )這些攸關眾人基本人權的事情竟然是經濟學界吵完就定案,並且在政治上施行,不但不需要徵求選民的意見,甚至不需要徵詢政治系和社會系的意見!(2)經濟學界竟然可以以為這些問題是單純的經濟學問題,而不是「社會科學」的跨領域問題!
市場比較有效率嗎?就算是真的這樣,誰得利?誰受害?理論上資源使用比較有效率之後可供分配的資源就增加了,「先把餅做大了再來談分配」,經濟學家這樣說。真是鬼扯!事實上餅還沒做好就已經被分掉了──科學園區還沒賺到錢,農民的地就已經被廉價徵收,政府就已經開始蓋廠房以低於成本的價格租給廠商;廠商還沒搬進去,政府就已經承諾五年免稅和各種補貼方案;等到廠商錢賺到了,錢是他的,分配免談(這就是財政部最近出爐的稅改方案主要精神)!
重點不是「市場與國家誰比較有效率」,而是哪個方案對所得較低的 99%(或90%)較有利!

那麼,國有化比較好嗎?營養午餐原本可以嘉惠所有小朋友(免除中間利潤或剝削之後,有錢的小孩可以用比較低的成本取得營養午餐,窮小孩可以免費吃午餐),結果卻是大家都吃得很像豬!誰得利?還是廠商!(不肖廠商)
所以,市場比較好?還是鬼扯!
如果沒有好的公共參予和公共監督的機制和實踐,不管是自由市場、公辦民營、公有民營、或者國有化,不肖廠商都會想辦法從官商勾結取得超大的那一塊,讓剩下的 99%(或90%)只能去分小小的一塊──吃不飽也餓不死的那一塊。所以,重點不是「市場與國家誰比較有效率」,而是怎樣建立有效的公共參予和公共監督機制!
答案明明是:「當公共監督有效時,國家比市場有效率;當公共監督無效時,市場比國家有效率!」怎麼可以不管公共監督的有效性,就乾巴巴地去討論「市場與國家誰比較有效率」──而且除了經濟學家之外根本沒其他人在場參予討論?
所以,重點不是主義、學理、立法、制度這些抽象的東西或形諸文件的東西。這些東西錯了隨時可以改,這些東再好也還是得去求落實(或者在實踐過程中被扭曲得一蹋糊塗)。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花時間和心力去學習公共參予和公共監督?
即使 peak oil 降臨,即使實質 GDP 降為現在的十分之一,只要合理分配,大家的日子都可以過得很開心、很幸福;只要沒有能力解決分配問題,就註定有錢的人過勞死,沒錢的人困窘而死。
真正的問題不在「效率」而在「分配」!分配的關鍵不在制度、主義、思想,而在建立一個「願意共享」的普遍社會價值,以及願意建立一個「所有人都願意花一部分心力去持續參予公共協商與公共監督」的公民社會。
荷蘭的成功經驗彰顯的不只是制度,更是一種成功的社會學習與社會動員過程。社會主義與福利制度就像是在玩「百人101腳」,立法通過只代表大家願意把腳綁在一起去參賽,至於跑不跑得動,跑得好不好,還得看大家的默契與練習。如果簽好約、立好法、宣示了意願,但摔個三、五次就分道揚鑣,再好的制度設計還是白撘!浪費!

所以,我們到底是談經濟學的問題?還是社會科學的跨領域問題?經濟學家真的可以關起門來自己蠻幹而不理睬其他的社會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