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別被「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嚇呆了(2)

        Karl Fisch第二個重大的錯誤在於:誤把資訊當知識。雖然「Google每個月要處理 27 億次的搜尋」,但是其中絕大部分是資訊(一週天氣預測、台北美食推薦等),而非知識。「我們每天傳輸的簡訊數量已經超越全球總人口數」,但是妳所需要知道的就只不過是傳到妳手機上的那幾則而已(我每個月收不到五則)。「現在英文字彙的總數大約是莎士比亞時代的五倍」,但是其中絕大多數是特定專業領域內的術語,只要你不在那一行,就不需要知道。「美國每天有超過 3,000 本新書出版」,但絕大多數是不看也無所謂的「休閒讀物」。「紐約時報一週的資訊量可能超過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到的總量」,資訊是爆炸了,但知識的膨脹速度遠遠低於資訊的膨脹。此外,人類知識的總量在急遽膨脹,但是人類的分工也同等級地膨脹中,使得每一個人一生所需要用到的知識在絕大多數人能負擔的範圍內。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在資訊爆炸而知識膨脹的時代,需要注重的並非無止盡的資訊或知識,而是搜尋、篩選、過濾、彙整資訊的能力,以及理解、吸收與活用新知識的能力。儘管知識可以一再創新,資訊可以無限制地膨脹,但是知識創新的法則與原理數百年來變化不大。抓住原理和理解力,才能「以簡御繁,以一馭萬」。
不管是中、小學、大學或研究所,學習的目的首在思考與推理能力的養成,二在基礎原理、知識的吸收與活用。只要掌握住這兩個能力,再多的資訊也能應付自如,而不需要捨本逐末地去追逐一大堆根本用不著的資訊。
在這個電腦計算能力與網路搜尋引擎極端發達的年代裡,所有電腦能做的事都可以交給電腦,人只要培養電腦所沒有的能力就可以了――至少要善用電腦來減輕自己學習上的負擔。與其鉅細靡遺地記住一本書的內容,不如充分吸收、理解其原理後,把細節交給搜尋引擎;與其在狹小的學科領域內鑽研瑣細的知識,不如大開大闔地跨領域涉獵各種學理、知識的梗概,以便在需要任何具體知識時可以迅速地判斷出哪個學科領域可能已有長足發展,以及查索資料庫時最相近的關鍵字。人可以愈來愈倚賴理解力和創意,而較少倚賴記憶力,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不需要任何知識。
嚴長壽在高中畢業後就失學,卻能夠一路拔升到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圓山飯店總經理與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靠的是他的自修和聰明,絕非僅憑聰明而不需要基本知識。比爾蓋茲雖然在大三時輟學,但是他在高中與大學二年級時已經累積可觀的軟體寫作相關知識與原理。創意經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很少是「閉門造車」――即使最無拘無束的軟體業亦然。
商業周刊第 1028 期「學校沒教的大能力」這篇文章裡強調:「《富比世》2007年的全球富豪榜在三月出爐。名列前三十名的富豪,有一大半是放棄文憑的輟學生!」確實,賺錢可以僅憑聰明與創意,而不靠知識與學歷,軟體業尤其如此。而且,聰明是打出娘胎就改變不了,而創意是學校無法教的。因此,急著想賺大錢的人大可以在大學畢業前就把握機會出去創業。問題是,妳有像比爾蓋茲、甲骨文總裁艾利森、戴爾電腦董事長麥可戴爾,或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那麼聰明嗎?假如沒有,還是得安分地想一想:要不要善用大學的資源培養自己的就業技能。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並非天才的人而言,大學還是培養謀生技能最快速的地方。
更何況,大學並非僅僅只是培養就業技能的地方,她還可以讓我們培養跟幸福有關的多種能力。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曾說:「上學其實浪費在很多跟管理學生有關的事上,學排好隊、不要跟同學講話……。」這話說得太過頭了,上學也是我們認識朋友、結交知己、墜入愛河的地方,即使排路隊都還具有社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