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Peak oil 新解

曾任加拿大最大跨國投資銀行 CIBC World Markets 首席經濟分析師的 Jeff Rubin  因為預期能源價格飆漲會傷害經濟發展而馳名北美。他在2011年10月底寫了一篇文章「Peak Oil Is About Price, Not Supply」,承認:傳統石油是隨時會跨越產能最高峰(peak oil),但是非傳統液體燃料(加拿大油沙、頁岩油、深海油井,以及未來的液態氫)等的產能也確實在增加,因此很難預測「傳統石油 +非傳統液體燃料」何時會跨越產能顛峰(peak liquid fuel)。

從能源產業、運輸業與經濟發展的觀點看,重要的是 「傳統石油 +非傳統液體燃料」會不會跨越產能顛峰,如果只會有 peak conventional oil 而根本不會有 peak liquid fuel,那麼能源危機就實際上解除了 。

不過,Jeff Rubin 在「Peak Oil Is About Price, Not Supply」這篇文章裡提出一個啟人深省的觀點,他說:關鍵不在於「傳統石油 +非傳統液體燃料」會不會跨越產能顛峰,而在於它的價格能否支持全球經濟的持續成長──只要「傳統石油 +非傳統液體燃料」的價格高到使經濟成長受挫,經濟學意義上的「液體燃料消耗量的顛峰」(peak liquid fuel)就會發生,並且導致經濟成長受阻或負成長。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一系列經濟災難將實質上等同於「液體燃料跨越消耗量╱產量的顛峰」(peak liquid fuel)──也就是液體燃料價格持續飆漲,導致物價持續上漲與實質工資持續下降,導致消費萎靡,進而引發一系列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消費萎靡導致經濟衰退,經濟衰退使失業率攀升,失業率攀升使消費益加萎靡,從而導致更嚴重的不景氣,如此惡性循環以致於大蕭條)。

從這觀點說:隨時可能發生的能源危機問題不在產能,而在價格將限制需求(消耗量)。有些經濟學家單純地從石油產量與供給量的關係去分析,認為全球液體燃料產能仍舊領先消耗,因而樂觀地以為不會有能源危機。但是從 Jeff Rubin 在「Peak Oil Is About Price, Not Supply」這篇文章裡所提出的觀點來看,產能領先消耗可能正意味著油價已經高到全球經濟承受不起的程度,以致於消費者因為買不起石油而抑制了消費量(是消費不足而非供應過剩)!

2008年的金融風暴有很多種解讀的方法,但是只要美國經濟持續高度成長,不管次級房貸有多大的系統風險都不會出問題。引爆次級房貸的關鍵因素是所有行業幾乎都同時經歷了較長期的成長遲緩,因而使得次級房貸的系統性風險一夕爆發。從這觀點看,我們可以說:能源價格已經高到讓我們所習慣的經濟成長模式以及經濟決策模式面臨強大的威脅!

這個惱人的高價能源是短期趨勢?還是穩定的長期趨勢?甚至會不會是長期而逐漸惡化的趨勢?很有可能是最後一者:長期而逐漸惡化的趨勢!

不管是加拿大油沙、頁岩油、深海油井,或者未來的液態氫,它們的開採成本就是高於(或遠高於)傳統石油,一旦傳統石油跨越產能顛峰,全球所消耗的能源中低成本的傳統石油比例將逐漸降低,而高成本的非傳統石油比例將逐漸升高,導致全球石油平均價格持續上漲。如果科技進步緩慢而使得「每單位液體燃料所產出的GDP」上漲速度低於石油價格的上漲速度,全球經濟成長速度將有可能變成負的,因而引發經濟大蕭條的災難。

但是,根據 Jeff Rubin在 2007年的一篇演講稿「OPEC’s Growing Call on Itself」,我們對於能源價格的未來長期趨勢卻難以樂觀。因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等)和石油輸出國(俄羅斯、墨西哥、中東等)基於不同的理由而同時在補貼石油價格,以致於一邊壓低油價一邊鼓勵浪費石油。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是為了強化國際競爭力而補貼油價(跟台灣一樣),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則是把用低價石油當做基本人權而進行補貼。結果,2020之前非OECD國的石油消耗總量將會超過OECD國家的總和,而石油輸出國的輸出能力則因為國內銷號量的遽增而快速地下降──羅斯的石油輸出已經幾乎要跨越最高峰,墨西哥幾乎快要步上印尼的後塵而變成石油淨進口國。在傳統的廉價石油出口量迅速下降的過程中,高價的非傳統液體燃料佔全球液體燃料的百分比將持續上升,而使得全球油價注定會因此而持續上漲。



假如油、電、糧三漲是個長期趨勢,而且全球經濟發展也因油價持續上漲而日益低迷,那麼台灣將必須盡速調整其傳統的決策慣性(出口導向,高耗能的鋼鐵、化工、半導體產業,政府補貼下的低能源價格等),往新的方向發展(取消對鋼鐵、化工、半導體產業的補貼、輔助中小企業升級以提高附加價值與促進就業、減少工時以擴大就業、強化非典型就業者的退休與失業福利、打壓房價並阻絕國際金融對房地產的炒作,etc),以便在全球長期經濟低迷的狀態下保障弱者的就業與生活。

問題是,台灣的經濟學者覺察到這個變化趨勢了沒有?政府覺察到了沒有?企業主、股市散戶和更廣泛的納稅人對未來的全球長期經濟發展趨勢與因應對策有共識了沒有?

更嚴重的問題是:馬英九跟陳沖準備好要面對問題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