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研究台灣的「學術新人」到底在哪裡?

退休前執行了23年的各種研究計畫,存下一筆數量小(約十五萬元)而彌足珍貴的「管理費」,據說很好用:只要使用項目合乎規定(除了不可以當自己的薪資之外,幾乎只要跟學術工作有關的一切用途都可以,譬如當作給學生的各種費用或補貼自己的出國經費),不需要任何人同意就可以使用,非常地有彈性。

這筆錢存了23年,執行了上千萬研究計畫才存起來的,過去一直都不敢花,打算在青黃不接的年代裡給研究生當生活費,因此每一毛錢我都很疼惜。

現在退休了,想要把它移交給清大的年輕同事,贊助他們研究跟台灣社會密切相關的研究,而且最好是真的能幫助學生了解台灣社會的實況,而不是飄在理論的雲霧裡而踩不著土地的那種題目──可惜,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我原本心裡有位屬意的人選,在台灣社會改革運動圈曾經非常地活躍,加入清大教師群之後卻很少看到他相關的訊息,而研究的方向也從台灣問題轉為大陸問題。試著看看其他年輕老師的研究,一位還在想辦法釐清博士論文跟未來研究方向的關係,看不出明確的走向。另外幾位的研究都有關全球化、兩岸,甚至重心好像更偏向對岸而不是台灣。

清大社會所原本在學生心目中是很認真研究台灣社會,希望對台灣社會有所貢獻的,現在卻似乎有轉型為以大陸研究為主軸的趨勢。看在我心裡,真不知道該怎麼說!

我不知道事實,也沒把握可以問出實情,只能在很深的感慨裡無法釋懷地自問自答:到底發生什麼事了?這是我觀察有誤?是清大的單一事件?還是學術圈真的出問題了?

我對目前在國內擔任助理教授與初任副教授的社會科學界學者長期以來深懷重望 ── 在我心目中,他們的平均素質高於我這一輩的社會科學界學者,許多人從學生時代就投入社會改革運動,年輕時極有熱情而關心這塊土地,是最有機會為台灣思考未來方向的一群人。

但是,在今天的學術生態下,聰明人大概都會放棄研究台灣轉為研究大陸 ── 因為研究大陸問題容易在英文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研究台灣社會很難在較有名的期刊上發表論文。甚至把視野放得更寬廣一點,台灣人除了利用中文與中國史的優勢研究大陸問題之外,要在其他議題上跟歐美學者爭論文發表機會,光是語言和文化背景就輸人一大截,先立於幾乎必敗之地而後再戰,簡直是自找死路。

既然研究中國和台灣的問題大大地較有勝算,台灣的問題英語學術圈又沒興趣,而中國熱在英語學術圈又熱門得緊,會算計的人當然都去研究大陸問題了!

更嚴重的是,助理教授六年不升等就會被不續聘,舉家遷移不定甚至很難再找到工作。形勢比人強,怎能不低頭?

在這樣的制度下,誰能安心地研究台灣問題?到底還有誰在認真思考台灣的未來?真的!沒有一個國家會笨到用五年五百億摧毀自己的學術,甚至斷送掉整個社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