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美的發現、創造與失落—從日常到美術史的滄桑

      我們身週的景物經常是平淡無奇、乏善可陳的,而我們日常所見的樹,也通常是毫無姿態之美可言。
      於是我們養成了一個習慣,不去注意身週的景物,只想去看與日常景物不同的「奇觀」。於是,旅行成為一種必要,出國更是人生的必須,而日常生活成為乏味的負擔,景點與景點之間的行程變成無聊的等待。
      結果,我們既沒有能力從日常中發現美,也沒有能力從尋常中創造出美,甚至不知道美是被發現,而不是被給予的。
      譬如,左圖和下圖就是我每天進出宿舍區必經的路邊景色,而院子裡的人從來沒人看它一眼。這種「視而不見」的習慣,使我們失去了許多日常的樂趣。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音樂與慾望的另類美學

      年輕的時候我誤信了一句話:「假如人活著,不能純然而成聖的話,那麼——所有人都是在墮落中的。」於是,我開始很認真地勵行「存天理,去人欲」。
      我從佛經和粗淺的禪修經驗裡學會覺察自己內在的虛妄心緒(驕傲、自滿、貪奢、嫉妒等),並且逐漸鍛鍊到可以在動心起念之際迅速將它們化解。直到今天,虛榮心對我的影響仍舊極其微弱且不持久,物慾和名利對我的誘惑也還是相當淺薄。對於這樣的成果,剛開始的時候我頗感欣慰。
      但是時間久了,卻不禁開始問自己:如果人生的目的只是為了消除妄念與慾望,而沒有其他更值得追求的歡愉,那樣的人生真的值得嗎?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哲學到底是什麼?還剩下什麼?

      哲學曾是「一切科學之后」(queen of the sciences),為歐洲今天的一切知識奠定了基礎,包括宇宙論與物質科學(本體論)、倫理學(價值哲學、幸福學)、神學、美學、知識論、科學的哲學,etc。
      自然科學興起之後,與人無關的物質世界逐漸成為科學的耀眼舞台,哲學則開始退守到跟人類心靈有關的領地裡(知識論、美學、價值哲學、倫理學,etc)。
      然而今天的腦科學(腦部化學與MRI掃描下的腦部活動)逐漸地在取代過去的知識論與各種關於心靈與精神的人文領域,而心理學也開始侵入人的潛意識,AI 更已經打敗西洋棋王,會作文從醫學影像進行診斷,etc,甚至自稱「愛情的科學」、「幸福的科學」等。
      於是,科學與哲學(價值學)的劃界問題又開始成為一小圈知識分子極端焦慮的話題。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哲學不是真理的代言人

      蘇格拉底(Socrates)的哲學始於質疑希臘人普遍堅信不移的各種信念,他為此留下了一句名言:「未經審慎檢視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他也因而經常被視為歐洲的第一個哲學家、智者與真理的代言人。
      然而他不但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智慧的象徵或真理的代言人,反而至死堅持自己是一無所知的。根據柏拉圖對話錄《答辯篇》,當他面臨雅典人的死刑公審,並且進行最後的一次答辯時,他說:「德爾菲神諭說我是希臘最有智慧的人,因為全希臘只有我一個人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一無所知。」反面的意思是:如果在場有任何人自以為知道任何真理,他就是在自欺欺人。
      蘇格拉底以他的無知自豪,並且認為那些自以為有所知的人都比自己更無知。所以,他絕不認為哲學家是真理代言人。那麼,假如哲學不是真理的代言人,那麼哲學是什麼?用康德的話說:「哲學可以回答什麼?不可以回答什麼?」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你應該 vs 我想要 :倫理學的千古難題(下)

不可企及的「心理學的哲學」:浮沙建塔的希臘「美德倫理」
      許多當代的倫理學者接受 Anscombe 對功利主義倫理學(結果論)的批判,力圖建立關於行為本身的價值判斷(而不是從結果去判斷);他們同時接受 Anscombe 對康德道德哲學的批判,放棄倫理學的超然性規範(律令)地位。他們選擇了第三條路:把道德抉擇(價值抉擇)的基礎建立在對於「何謂美德」的分析——倫理學從「你應該」轉為「我想要」和「為什麼這樣的抉擇是值得的」,並且自稱「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你應該 vs 我想要:倫理學的千古難題(上)

      倫理學探討行為的對錯、是非、善惡,在很多人眼中是評價欲望的唯一依據。但是維根斯坦最具影響力的學生兼遺囑執行人 Elizabeth Anscombe 卻在1958年發表一篇論文 Modern Moral Philosophy,指出「國王從來都沒有穿衣服」,而劇烈地震撼倫理學界,餘波至今未平。
      該文一開始就直陳三大結論:(1)除非先有「心理學的哲學」,否則研究倫理學沒有益處;(2)倫理學必須廢棄道德上的「義務」與「責任」概念,因為它們在當代俗世社會裡只會製造觀念上的混淆;(3)功利主義(結果論)的英美倫理學既膚淺且鮮少重要性。這三個結論等於是從根本上依序否定亞里斯多德與希臘倫理學、康德哲學(義務論)和功利主義倫理學(結果論),使得倫理學變得無立足之處。
      其實,維根斯坦早已在《邏輯哲學論》明確地說:「不可能有倫理學的命題」,「倫理學是超驗的(transcendental)」,「倫理學無法被表述」。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鐘鼎山林,各適其性——六朝人物的生命美學

      中國人並非一向都很鄉愿,不敢活出自己。在魏晉南北朝這兩百年的期間裡,隱居以全其志的人受到社會主流的敬仰,名士們更是不受俗世價值與規範的綑綁,在繁華都會裡自在地活出自我,而無視於別人異樣的眼光,甚至還鄙視滿身銅臭、徒有權位而沒有才華的人。他們在亂世裡展演出各種活潑的生命風格,也展現出價值的多元性。
     在《世說新語》裡,我們看到很多活潑、有趣的人物和言行,他們活在禮教之外,卻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和秩序,而不落於虛無。逯耀東說:「《世說新語》代表魏晉時代清談家所做的人物評論,已與兩漢儒家道德規範下所做的善惡是非之評斷無關,它完全依被品評人物的個性所表現的特質,而予以簡潔而抽象的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