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隨筆:日本美學二三事

      關於日本文化中的獨特美感,眾說紛紜,經常充滿矛盾。根本原因恐怕就在於:「日本」的種族與文化本來就是歷代外來民族與外來文化一再衝突、對抗、混雜與融合的結果,因此不只族群多元,文化源頭多元,文化的表現也多元。[註一]
      況且日本人口眾多,2020年達到 1.2億人。在這麼龐大的人口中,其美感偏好的差異與敏感度的差異必然多元,也使得「日本人的美學」一詞變得言人人殊。[註二] 
      我在 2022年底意外地感受到日本紅葉之美,之後開始追索日本自然之美對其精神與文化之影響。兩年來多方摸索的過程中看到一本有趣的書、一個有趣的攝影家及其作品,和一些有趣的居家空間,它們的對比為我揭露了日本人某種獨特的美感,本文將概略介紹它們。

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
      谷崎潤一郎數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而始終未能獲獎,《陰翳禮讚》是一本散文集中的第一篇散文,以隨筆形式比較東方(尤其是日本京都)與西方(尤其是美國與東京)的美感差異。因為刻意將兩者對比以凸顯其差異,所以也格外鮮明地突顯出日本某種難以被歐美人士理解的特殊美感。
      書中所謂的「陰翳」,近乎日本三大美學觀中的「幽玄」而有許多可以相互呼應、啟發之處。這本書有中文譯本,目前好像還可以買得到(清大圖書館有館藏)。
      不過,盡管散文比議論文更能傳達一個人的情感與感受,文字究竟很難傳遞谷崎潤一郎親自體驗過(以及想要透過散文去傳遞)的美感經驗。就此而言,如果能親歷其境最好,其次就是通過錄影(的影像和聲音)去豐富(彌補)谷崎潤一郎在散文中企圖傳遞(呈現)的美感經驗。
      因此,想讀這一篇文章的人,我建議在越讀它之前和之後都看一下 NHK 的一部影片「Tanizaki Junichiro on Japanese Aesthetics - In Praise of Shadows(谷崎潤一郎論日本美學—陰翳禮讚)」。這部影片 59分鐘,一邊引述「陰翳禮讚」這一篇散文,一邊將文中的敘述加以影像化,最能增進中文讀者對谷崎在該文中所試圖傳遞的美感經驗。

攝影師 Yurara Sarara 的錄影
      「Yurara Sarara」是某位日本攝影師的化名(筆名),似乎是居住在京都的男性。他在 YouTube 上面有許多作品,而自序則說:他在京都到處錄影,目的是要通過錄影(影像和聲音)讓觀眾感受某種被稱為「日本」的「東西」。
      他拍錄了許多京都的寺院,以及四季的聲音和影像,其中有一部 47分鐘的影片就命名「WABI - SABI 侘寂」。在他的影片中,聲音、光影變化與景物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我覺得透過他的作品去揣摩「幽玄」和「侘寂」遠比從哲學系講授的空洞且乾澀無味的論述更能深透人心,也遠比台灣文人的濫情附會真實可靠。
      此外,作者在自己的「樂天部落格」裡解釋「Yurara Sarara(ゆららさらら)」這個化名的出處是《梁塵秘抄》中一首歌謠裡的一句「神ならばゆららさららと降りたまへ    いかなる神かもの恥ぢはする」。他說「ゆららさらら」是狀聲詞,他很喜歡那個聲音所引起的聯想(感受),所以以它為化名(筆名)。

一些相關的當代建築空間
      上面介紹的美感經驗都是在幽遠與悠緩中感受靜謐的時間之流,有些讀者可能會感覺略顯陰沉——尤其是看多,看久之後。但是唯有在那樣幽遠而悠緩的調性與節奏裡,才有機會感受到較細微(精微)的滋味。
      而且,以這個調性為基調,稍加變化,就可以變成優雅、細緻而富現代感的室內空間,甚至是活潑、開朗中帶著沈穩的當代室內空間。
      底下舉幾個例子給大家參考(最好是跟上面兩個案例作比較,更能相互啟發,相互發明)。其中後面三個越來越遠離「幽玄」,越來越不低調,也越來越失其靜謐,卻依舊具有某種可被稱為「日本味」的美感。
(1)ヒュッゲの森(日本當代建築師群  PDO建築事務所)
(2)静謐さのある日々(深山知子一級建築士)

結語
      我相信,如果把這篇文章所提到的散文和錄影反覆多看幾次並彼此比較,相互啟發,應該會遠比讀任何的人「日本美學」著作更能體會谷崎的「陰翳」,或「幽玄」與「侘寂」。

註解
[註一] 多元種族與多元文化
      所謂的「日本人」其實原本就是多民族混血的結果,除了愛奴、琉球人、倭人這三種最早定居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之外,對「大和民族」基因庫貢獻最大的彌生人和古墳人都是從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等外地移入,逐漸跟更早時期移入的「原住民」混血而成今日所謂的「大和民族」。
      跟著這些外來移民也陸續帶來外來技術與文化,以至於不僅今天日本所謂的「和風」(相對於歐美的「洋風」)中夾帶著大量來自中國與朝鮮的元素,連聖德太子推動唐化之前的所謂「日本原始文化」中也早就夾雜著彌生人和古墳人從中國沿海與朝鮮半島帶過去的文化元素。
      然而「橘越淮為枳」,當彌生人與古墳人定居日本諸島日久之後,也因為自然環境的差異而逐漸發展出與中國、朝鮮母土不同的情懷與文化質素。就這樣,外來族群、外來文化、本土特殊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衝擊與交融,而產出日本文化多元的面貌。
[註二] 江戶時代(1603-1868)日本人口約 3,000萬人,明治時期(1828-1912)開始加速增長,1911年突破50億,1926年已達 6,000萬,1970年更突破一億。此外,江戶時期的長治久安使得日本的財富開始累積,都市與中產階級開始興起,浮世繪等中產階級的文化與藝術開始得以發展。明治時期的戮力西化與革新使日本在 1895年打敗中國,並於 1905年打敗俄國,使得日本全國上下的自信心急遽上升。這些因素也都對日本的文化精英階層在精神與情感上產生難以估量的深刻影響,而其影響也必深入其美學層次,使得所謂的「日本獨有的美感」在實質上與論述(想像與建構)中有著可觀的影響。只不過我還在搜尋與爬梳相關線索,目前的理解還很粗疏、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