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防疫期醫療用口罩的正確戴法

      本文原本篇名〈武漢肺炎與防護口罩正確戴法〉,因為除了跟口罩有關的部分之外,其他內容都已過時,因此予以翦除,只保留跟口罩有關的部分。

一、口罩防護原理:病毒小於口罩縫隙,如何還能有效過濾
      雖然一直有人以為 N95口罩比外科手術口罩更能過濾病毒(譬如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有篇文章就講得煞有介事),事實上2019年發表在 JAMA 期刊上的一項嚴謹實驗(controlled experiment)就顯示:兩者過濾病毒的效果沒有明現差異。原因本節稍候會講解(關鍵在布朗運動)。
      關於口罩,有兩部較可靠的影片可以參考,第一個是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CHP, Department of Health, HKSARG)製作的,如下:
      如同影片中介紹的,一般的醫護用口罩含三層:第一層(藍色或綠色那層)是阻絕外界口沫;第二層是過濾(捕捉)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細顆粒;第三層(白色)是吸收你自己呼吸中的水氣。
      要注意的是,你不可以反覆使用口罩,也不可以在戴上口罩之後去觸摸它,更不可以折疊或擠壓它。因為這些動作會把附著在口罩外層的口沫擠壓進裡層,使口罩的過濾功能失效,甚至等於把病毒送到你的口鼻之前和之內。同樣地,口罩帶太久之後,一旦內層吸滿水氣,使得第二層也開始吸水,它的過濾功能將會減弱或消失。
      此外,雖然口罩第二層的孔隙直徑比病毒的直徑大很多,但是病毒這種小物件的運動方式是非常曲折的布朗運動(如下圖),因此還是很難通過口罩且很容易被捕捉。
     順便一提:有人說感冒的人要把藍(綠色)的防水層當內層戴,把白色的那層吸水層當外層。其實,口罩的三層設計本來就是防範外人感染你,而不是防範你去感染別人,因此這種建議不必然正確——當你把白色層戴在外頭,恰好會吸收別人噴出來的口沫,如果噴出口沫的人剛好已被感染,而且這口沫被吸附在你口罩上又很快地濕透中間的過濾層,說不定你就很危險了。

二、醫用口罩的選擇
      理想上,醫用口罩必須四邊緊貼面部,不讓空氣從口罩四邊進入你的口鼻(這些等於是未經口罩過濾的空氣)。
      但是,我在過去三年的觀察中,不但一般人沒把口罩戴好,使得側邊縫隙很大,造成嚴重的側漏,連電視上的醫護人員都有可觀的比例沒把口罩戴好,成為防疫的最大破口。
      要確保你的口罩完全緊貼面部(吸進的空氣100%經過口罩的過濾),最好是使用傳統的外科用口罩(用四條棉線分兩組繫緊,如下圖)。
      在正確的繫緊方式下(見底下新加坡衛生署的影片),它可以從四個角落把口罩繃緊到臉部,達到最佳的密貼效果。
      其次是所謂的「韓式口罩」或「立體口罩」(即 KF95口罩,基準規範是可以濾除95%以上的空氣中微塵顆粒,等效於韓國版的 N95口罩),因為設計與剪裁得宜,也比我們現在常見的醫用口罩更能緊貼臉部而防止側漏。

     如果買不到傳統的醫用口罩(tie on style surgical mask),也買不到「韓式口罩」,而使用橡皮筋套在耳朵的那種,就要根據自己的臉部尺寸,將橡皮筋適度打結來縮短其長度,以便確保以足夠的繫緊力維持口罩跟臉部的密貼(尤其是幫小孩戴口罩時更可能有此必要)。
      此外,為了進一步防止側漏,可以按照自己的臉型大小,將口罩兩側用釘書機釘起來,變成「量身訂做」的自製立體口罩(如下圖,紅色箭頭所指位置即釘書機所在位置)。

三、醫用口罩正確戴法
      若要確認口罩是否密貼,(1)對著鏡子,當你呼吸時口罩靠口鼻部分應該會隨著你的呼氣和吸氣而膨脹、收縮;且(2)不會感覺到有空氣從口罩邊緣進出;且(3)眼鏡上面不會有霧氣。

四、其他防疫措施
(1)進入公共場所一定要正確地配戴醫用口罩(下詳)。(2)聽到有人打噴嚏或咳嗽時,儘速把臉轉向窗外、戶外、無鄰人處,或者盡量背對著聲音的來源。(3)進入辦公室或回家時,立即脫外衣、脫下口罩並丟掉(避免口罩已被污染)、洗手;在疫情最嚴重時甚至把進門過程中碰觸過的門把等消毒乾淨(模仿電影裡慣竊湮滅指紋的程序)。(4)打噴嚏時一定要遮住口鼻並把臉朝向無人處,避免自己在潛伏期而感染他人;並且立即洗手(消毒)。(5)每次碰觸自己和他人眼、鼻、口之前都要洗手或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