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與文科學生

      網路上有人問:《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與文科學生有關嗎?有!——除非你把「文科」一詞理解得非常地狹隘。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與大學部學生有關嗎?有!有什麼關係?看你如何理解「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一詞,以及你想在大學裡獲得什麼樣的能力。
      我甚至認為,讀這本書的最佳時機是大二開學的時候,好好讀它三年,根據它的啟發去學習閱讀、思索「文科」的書和寫報告,將是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創新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
      一本書必須要有所聚焦與取捨,所以我最後決定聚焦在以量化研究為核心,旁及實證的質性研究。但是,我沒有捨棄「文科」學生,也沒有捨棄積極認真的大學部學生。

一、理工與人文的異同
      「客觀知識」這個詞在 Karl Popper 手裡可以變成一本 philosophy of science 的經典巨著,不過在《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和這篇文章裡我都把它理解為「非出於個人之任性或特定時空、文化、族群之偏見,經得起該領域專家跨時空、跨文化、跨族群之反覆檢視」。因此,這個定義也不限於實證研究或經驗研究。
      基本上《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這本書跟所有企圖生產出上述「客觀知識」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聯——不管它是量化的研究或者質性的研究。所以,它跟社會科學院有密切關係,也跟文學院(譬如歷史所,甚至文學所)的某些(強調「客觀性」的)研究取向有密切的關係和參考價值(譬如「孔子的美學思想」)。所以,《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這本書裡舉了許多社會科學界的案例當說明的材料。
      我之所以不曾主張這本書跟文學院有關,也不曾企圖為文學院的學生寫一本類似的書,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文科」的研究領域裡有太多元而殊異的研究取向和價值取向,不是任何一本這種主題的書可以面面俱到地顧及的。
     首先,不同學院的文風各異。譬如說,Michel Foucault 的書就是用講故事的方式說服人,而不是用類似幾何學(或思辨哲學)的方式說服人,但往往更加地引人入勝而有說服力——雖然這是需要仰賴過人的寫作才華;另一方面,Baruch de Spinoza 的《倫理學》卻刻意仿效幾何學,甚至把書名題為「Ethics, Demonstrated in Geometrical Order 」。
      其次,我在《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一書的「2.3、系統性與客觀性:從工程科學到人文科學」(47-49頁)裡,特地指出不同學科領域所追求的學術價值有異有同,譬如:「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和法國的後現代文化批判都把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與「客觀知識」看成是意識形態的枷鎖,而刻意要掙脫,尤其法國後現代文化批判的手段更激越,因此更加跟英美學術界的實證主義傳統格格不入。」此外,後結構與解構主義就不會認同「系統性知識」這樣的訴求。
      還有,有些社會科學界的教授會鼓勵學生「跟自己對話」,而不是「跟學術界對話」。這樣的論文在20年前恐怕是不會被社會科學界接受的,但是我覺得認認真真地這樣做也無可厚非。
      為了尊重這些可貴的「另類」研究、價值觀或寫作風格,我不想用「客觀知識」的特性去恰箝制它們,而寧可讓他們的指導教授自己去引導或建立一套適用的價值或規範。
      但是,盡管學術界有著這麼根本上的差異,不同學科的著作仍舊在三個特質上跟客觀知識(實證科學)的訴求是一致的(詳見48頁)。
      譬如,「2.1、學術著作的基本要件」裡的七項要件,基本上也是所有學院多多少少在追求的目標——雖然大家的寬嚴尺度不一。
      或許可以這麼說:每一個學院的學生都可以參考這本書,但是性格上越接近理工的科系必須越認真、嚴肅地看待這本書所提供的方法與潛規則,越是接近文科(以創意與洞見為主要訴求,客觀性為次要訴求)的學術領域,就可以有越大的發揮空間和自由。

二、「文科」學生的使用建議
      其實,我很鼓勵社會科學院與文學院的學生仔細讀《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一書,了解堅守實證科學與客觀知識的學科領域是如何做研究的;然後再讀一本跟自己學科領域相近的類似書籍,以便藉以放寬自己的想像和創意,而不要被《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一書過度侷限。
      我在《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一書的「附錄二:網路資源與延伸閱讀」(319-320頁)裡列了一本「文科」的書和一些參考文件,都是可以免費從網路下載的。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and Joseph M. Williams(芝加哥大學英語系教授), The Craft of Research, 2nd Edition (Chicago Guides to Writ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在許多書裡我特地把這一本書給放在附錄二,首先是因為它的屬性跟《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距離最遠(屬於文學系與文學批評的領域);其次是因為它有值得參考的品質。
       此外,如果是社會科學界的質性研究,底下這本書也是可以免費從網路下載的。
      John Biggam, Succeeding with Your Master’s Dissertation: A step-by-step handbook, Open University Press(作者是 Glasgow School for Business and Society 的助理教授,書裡兼顧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據說該書在劍橋等校頗受學生歡迎。)
      不過,相對於《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一書,這兩本書對於如何從文獻回顧彙整批判的原則,如何從文獻回顧與其他訣竅產出創意都談得太少,以至於整本書太偏技術性與枝節——仍舊有參考價值,但是對於學生最感困難的批判性思考和創新卻最幫不上忙。

三、《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獨創處
      其實,我還讀過好幾本相關主題的書,因為不比前述兩本書更值得推薦,就此略去不談。
      看了好幾本書和一大堆相關的論文之後,我很清楚地看到:大家都避開最關鍵的問題(如何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創新的能力),似乎大家都沒想過這兩種能力是有可能教的。
      所以,我故意挑了大家最不想談(但是學生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的兩個主題當做《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寫作焦點。結果,也確實寫到我自己心力耗竭。

四、有讀有差,增長智慧
      我相信每一個學生(研究生或大學生)讀了都會有心得,會長智慧,多寡因人而異,但是都可以幫你把思考能力拉到你目前的極限。
      這本書好不好讀?因人而異。
      台大的畢恆達教授在九月六日就寫信給聯經的總編,指出書中四個錯別字,三個措詞待釐清,和兩個英文拼字錯誤(typing error)——會在第二刷更正。顯然他已仔細讀過整本書了。
      政大的紀大偉教授說他「搶購這本書之後趕緊看了半本」,似乎還沒看完,忍不住先寫一篇文章,談《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跟文科學生的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陳聖智教授好像也是趕在一天裡把它給讀完。
      學生呢?我不知道,有興趣的人在網路上搜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