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北韓人最幸福!台灣呢?

      根據 2017 年的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7 [註 1],全球各國中,2014-2016的平均幸福指數前三名仍是北歐三小國挪威(7.537)、丹麥(7.522)和歷經 2008-2011 銀行破產危機的冰島(7.504)。不過,該報告如果納入北韓,很可能會發現北韓才是全球最幸福的國度
      主觀的幸福(subjective well-being)最為人詬病的是:它會受到政治與媒體洗腦、傳統文化價值(或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也會因為跟鄰人比較而誤以為自己很窮或很富有,etc。所以,不能只有主觀評價的統計,通常還要一些「客觀因素」的佐證。
      譬如,台灣排名 33(6.422),勝過食衣住行都讓台灣人羨慕的日本(第51名,而且他們的人均工時已經只有台灣的80.5%了);而且,跟 2005-2007的平均值相比,台灣在 2014-2016更幸福(上升了約 0.25分)——雖然薪水不漲而房價與物價猛漲,而且 2014-2016黑心食品問題一再爆發(含2014年的頂新黑心油事件),以致人心惶惶,連吃都不安心。
      所以,台灣人的快樂感有幾成是客觀的?有幾成是被洗腦、自我洗腦以及「用小確幸掩蓋大煩惱」的結果?

二、娛樂至死
      如果你去讀一下美國傳播學界泰斗 Neil Postman 所寫的書《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你可能會誤以為書裡所寫的是今日的台灣社會。
      試著讀一下這一段書評:「身為好萊塢時代狂熱的宣揚者,我曾公開反對波茲曼對於未來的暗黑描述,那是一個飽受媒體轟炸的未來。但是,時間已經證明了波茲曼的觀點是對的。他精確地預測到年輕人將會繼承一個狂熱耗盡一切的媒體文化,裏頭充斥著浮華、八卦與貪婪。」你可能會以為這是台灣人寫的,其實是美國學者與評論家 Camille Paglia 寫的。
      「娛樂至死」算不算是一種幸福?如果不是,為什麼?「娛樂至死」算不算是一種不幸?如果是,怎麼辦?

三、精神上的安樂死
      很多年輕人整天用手機上的各種功能塞滿自己所有的 free time,甚至 make free time(而擠壓該做正事的時間)來玩手機、上網、打 game。
      我們那個世代,會因為太無聊而問:「活著有什麼意義?」現在,當一個人把所有無聊的時間都塞滿時,他甚至可能根本不曾問過:「活著有什麼意義?」
      蘇格拉底說過:「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一個整天被手機和各種小確幸 occupied,以至於不曾清醒地為自己的活做過有意義的抉擇,這樣的人生,是幸或不幸?這樣的「活」能有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
      我在演講時提出這個問題,現場一個年輕人很憤怒地指責我:「我們上班時被慣老闆壓榨,下班時被高房價壓榨,你們的世代製造出一個讓年輕人活不下去的社會,卻怪我們用小確幸麻醉自己。你們為什麼不先好好反省自己?」
      他說的沒錯,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機制問題,而且是一個惡性循環而逐漸讓人看不到未來的社會機制。[註 2]
      一個朋友為了看清政治的真相,跑去立法院當立委辦公室主任。見到我,感慨地跟我說:「執政的不像執政,在野的不像在野。」我說:「你還忘了兩句:NGO不像NGO,媒體不像媒體。」他說:「對!NGO不像NGO,媒體不像媒體。」
      可是,說完這四句話之後,那個社會還能怎麼自救?

四、「幸福」這個惱人的問題
      幸福與否不能只有主觀評價的統計,還需要一些「客觀因素」的佐證。問題是,誰來定義「客觀因素」?哲學家?經濟學家?宗教家,或迷信的傳播者?
      幸福不盡然取決於個人的努力,還牽涉到整體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組織結構 &文化。[註 2] 這就讓幸福變成更為麻煩的問題。
      更弔詭的是,如果用現成的各種「幸福量測指標」去衡量,對「幸福是什麼」思考得越深入,越能脫離各種洗腦與意識形態綑綁的人,可能看起來更加欠缺「快樂」的表徵。
      你快樂嗎?你幸福嗎?誰來決定?如何決定?
      你希望孩子幸福嗎?像北韓人那樣,還是像蘇格拉底那樣?學校的教育能帶給他們「幸福」嗎?你需要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給他們補充哪些「營養素」?

[註 1] 2017 年的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7 是由三位經濟學者主編的報告,共有16位學者參與撰寫,該報告與聯合國無關——該報告的最後一頁有贊助與參與單位名單。
[註 2] 跟往年比起來,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7 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它試圖通過社會統計與迴歸分析去看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結果發現 GDP 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遠遠小於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這很讓主持研究的學者們很開心)。
      具體說,如該報告的 Table 2.1第一欄位(Cantril Ladder)的數字所示,如果滿生活滿意度的總評分為0分(最不滿意)到10分(最滿意),則各國總得分之中約莫有 40.7% 跟 social support 有關,31% 跟 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 有關,28.7% 跟政府的貪污有關(扣分),27.3%跟社會的慷慨(樂善好施)有關,僅 6%跟人均GDP有關,以及 0.8%跟人均壽命有關。因此,這一份報告下了一個大致上的結論:社會因素遠比 GDP 更能解釋一個國家的主觀幸福感
      這個結論肯定了孔老夫子說過的:「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