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divide" 是美國在1998年出現的新詞彙,意思是:城鄉網路與電腦普及率差距太大,不但造成學習資源的嚴重不公平,而且將會嚴重影響城鄉學童未來的發展機會。
對於強調機會均等的美國人而言,網路與電腦的有與無("have" & "have not")成為社會各種不公平的最大元兇,甚至是在製造新的世襲階級,斯可忍而孰不可?於是美國開始積極建設「高速公路」,戮力改善電腦與網路所造成的各種社會差距。
然而,硬體的普及率改善之後,網路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平與階級差異不但沒有縮小,還反而持續擴大。
一、從 Digital Divide 到 Digital Inequality
Princeton 大學 Paul DiMaggio 教授和博士生 Eszter Hargittai 在 2001 年的 ‘From the 'Digital Divide' to 'Digital Inequality' ’ 提出警訊:網路普及率大幅提高後,上網的行為(活動內容)變成影響社會成就的主因;而
Eszter Hargittai 更在 2008 年的 ‘Digital Inequality: Differences in Young Adults’ Use of the Internet’明確指出: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長利用網路於有助於專業成長與財務成長的活動,而教育水準較低的人則較常利用網路於休閒、社交、賭博等無益而有害的活動,因此網路仍持續地在強化既有的貧富差距與各種社會落差。
二、上台大,不如上哈佛和耶魯
很多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10小時,你上網時在做什麼,對你的未來影響遠遠超過你念的是哪一個大學——當哈佛、耶魯的課程都已經上網時,一個在台大混四年的人,實力將遠遠不如一個在X大認真上網學習四年的人。
不過,每天認真地上網學習10小時,真的就會超克在台大混的人嗎?看你有沒有能力搜索出你想要的文章,以及你分辨文章品質,分析論點可信度,以及彙整不同觀點後加以靈活運用的能力。
當你擁有基本知識之後,在網路上搜尋、篩選、閱讀、分析、批判、彙整、運用的能力才是你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而不是學校文憑,和那些不常用(因而背了又忘)的知識。
三、上網10小時,效益相差千百倍
如果上網只是休閒(kill time),你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上網是為了找答案,有時候你會氣死:上網查索10小時,有時候得到的不如去圖書館找書讀一小時,有時候10小時都是在瀏覽不相關的網頁;有時候10小時都是在研判 Google 給你的清單有哪幾篇有用,而結果卻全都是網路上的垃圾。
但是,如果你擅長搜尋策略,精於分辨文件的品質,可以在一小時內找到一篇主題相關且含金量很高的文章,再花9小時讀懂它,那麼這10小時的心得可能勝過自己想10天(槓桿效率1:8,假定你每天工作或思考8小時);如果運氣好,讀了一篇學者花兩年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槓桿效率更可能高達 1:416(每週工作或思考40小時),甚至超過一千倍(一個傑出的學者花兩年搞懂的事,你也許花10年都不一定會明白)。
四、Google有四種
如果你是一個有上進心的人,第一件該學會的事情是Google、Advanced Google、Google Scholar 以及 Google Books 四種搜尋引擎的用法,以及他們各自的擅長,以便在最短時間內搜尋出含金量最高的相關文獻。
Google Scholar 給的都是學術相關網站的論文,幾乎都不會有廢文,但是卻沒有政府部門、各種智庫和NGO團體的研究報告;Google Scholar 給的很多論文不易懂,需要配合 Wikipedia 或相關的專書來看,以便補充看懂論文所需要的背景知識;去圖書館之前先查 Google Books,可以看到書的 contents 和試讀,以確定內容是否合你所需;Advanced Google 可以讓你直接過濾掉一大部分品質較低的垃圾或不相干的文獻;Google 配合一些指令也可以讓你直接過濾掉一大部分品質較低的垃圾或不相干的文獻,效果如同 Advanced Google。
我常用的搜尋格式有兩種:Google「Denmark education filetype:pdf」,其中「filetype:pdf」是指定只搜尋 PDF 檔,因為 PDF 檔文件通常較正式而少廢文;或者「Denmark education filetype:pdf site:oecd.org」,其中「site:oecd.org」是指定只要 OECD 網站裡的文件。
譬如,當我用「Denmark education filetype:pdf site:oecd.org」搜尋時,搜尋結果的第一份文件是「 Education Policy Outlook—OECD」,由OECD的專家介紹與評估丹麥的教育政策,第二、三份是關於丹麥教育的一些統計,第四份是「OECD Reviews of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in Education——Denmark」。這些文件含有許多深入的觀察、分析與統計,都是你在雜誌報導或各種網誌裡不容易看到的。
一個真正關心丹麥教育的人不該止於閱讀雜誌和各種網誌裡的報導,否則很容易流於以偏概全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浮面印象,甚至妄加揣測、捕風捉影的附會,乃至於一廂情願而背離事實的浪漫想像。
五、比 Google 大神更厲害的搜索利器
含金量最高的文件,是學術界的期刊論文,以及優質的政府或國際組織的報告。影音紀錄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像 BBC 或其他國家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
想要搜尋學術論文,最厲害的工具其實不是 Google Scholar,更不是 Advanced Google 或其他 Google 工具,而是台灣各大學圖書館付費的各種電子索引(Index)工具,譬如理工學院的 Compendex、人文與社會科學的EBSCO 等,很多大學稱它們為「電子資料庫」。
這些搜尋工具敢收錢,就是因為他們的搜尋效率有比免費的 Google Scholar 更高明之處。此外,Google Scholar 搜尋出來的很多論文是無法下載的,但是你若到台大等經費較足的國立大學去利用 Compendex 等搜尋工具查索,裡面的論文通常都可以下載——因為圖書館也會為你的下載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