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供需與分配:誰的正義

據說經濟學的理論只有一套,但是幾乎在每一個重大的議題上經濟學家都至少有兩套彼此互不承認的說法。兩次大戰之間的大蕭條到底是政府失靈還是市場失靈?連克魯曼都不敢一口咬定,他甚至還說沒人願意捲入這爭議的泥沼。至於市場效率比較高,還是政府效率比較高,也說不清楚,反正兩個陣營都有人拿到諾貝爾獎,而且不只一個。
這個世界也許真的有些問題是經濟學家解釋不清楚,或者還沒覺察,或者不知道該怎麼解決的問題。但是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對國家大事沒有發言權已經太久,以致於很少有人知道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到底研究不研究幾個目前全球遭遇到的重大問題:(1)青年失業,(2)少子化與國債問題,(3)所得差距逐漸(加速)惡化的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想不起來國內的經濟學者有誰提出過解方,但是卻記得一大群經濟學者的發言都只會替有錢人爭利益而罔顧底層工農活不活得下去。台灣的經濟學者給我的印象極端惡劣,簡直都是惡質資本主義的幫兇,想不出哪一個有正義感。
       但是,國外的經濟學者就不像台灣的這麼惡劣,還是有很多人關心公平跟正義。
       在國外的左派論述裡,國際貨幣基金(IMF)經常被當作是第一大惡棍,或者惡質資本主義的第一大幫兇。所以我反而對他們的論述特別感興趣。
        2011 年九月該單位的雜誌 FINANCE & DEVELOPMENT,Vol. 48, No. 3)有一個醒目的主題:"Inequality over the Past Century",檢討過去一世紀以來全球主要國家所得差距的變化。


       上面的圖顯示的都是所得最高的 1%人口的總所得占該國 GDP 的百分比。IMF用這個比值粗略衡量所得分配的公平性
       基本上全世界主要國家在 1980 年前絕大多數都經歷了所得差距縮小的過程。IMF 認為這個所得縮小的過程主要是源自於資本所得銳減,而其原因是大資本家在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期間受損的結果。
       不過 IMF 擔憂的是 1980年代開始財富開始急劇地向最高所得者(top 1%)集中,而使得所得分配的公平性急遽惡化。惡化速度最快的是英語系國家(左上圖),美國尤其嚴重;但是德、法、荷、瑞士與日本的財富集中現象並沒有惡化(右上圖);挪威從原本的優等生急劇惡化(左下圖),但瑞典仍舊是全球的資優生,其他歐陸國家的惡化程度也相當緩和(左下圖)。
       IMF 認為過去三十年來財富集中化的主要原因是高階經理人所得急劇提升所致。見下圖。


       我覺得 IMF 在看待這個歷史變化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50年代到70年代財富集中現象大幅改善跟冷戰有關──全球為了怕共產黨勢力擴張,以各種政治手段進行財富重分配,以便積極地照顧農民和工人的基本需要,和社會的公平性。但是冷戰結束後惡質的資本主義(以市場為名,漠視各種強凌弱的事實,漠視社會公平性與基本人權)復甦,使得雷根與柴契爾夫人的主張雷厲風行,甚至變本加厲。
        其實,巴黎經濟學院與柏克萊的學者 Emmanuel Saez 在 2007年就已經提出警告:美國 90% 的人所分享的經濟成果急劇在下降,而 top1% 的人所分享的經濟成果額在急劇在上升。這兩位學者同時提出警告:如果任由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將會導致嚴重的政治後果。


        美國經濟智庫(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EPI)在1986年時由一群關心勞工與社會公平性的經濟學者及專家所設立,焦點放在經濟政策的討論,尤其是攸關美國中低收入勞工權益的政策等。這個智庫公佈的資訊更詳盡而令人髮指:過去三十年來經濟成長的果實有 96%被所得最高的 10%吞食掉,過去10年來90%的人所得是減少的。



1970年代以來美國的財經政策實際上在徹底改變美國這個民主國家的民主化程度:急遽擴張的財富集中現象使得 top1% 的人變成新興的領主,而其他 top 9% 的人變成他們的騎士與僕役,它們一起吞食掉所有經濟成果的果實;而較低所得的 90%已經變成新的奴隸階層,無法跟新領主一起分享社會進步的果實。這是一個以「市場」為名的新封建制度,假如這個問題不積極地加以解決,社會的衝突有可能再度擴大,以致於興起一波新的革命。
       IMF 那篇文章的開頭與結尾特地用兩張照片(見下圖)提醒讀者:冷戰期間好不容易大幅改善的貧富差距(新階級),以及在今天復甦了。



       我覺得這兩張照片有意無意地在暗示:除非財富集中現象與新封建制度能獲得大幅的改善,否則社會的動亂將在所難免。
如果以所得最高的 10% 和最低的 10% 的所得比作為貧富差距的比較依據,CIA 2008 年的資料提供了這樣的排名日本 4.5<芬蘭5.7<挪威 6.0< 台灣6.1<瑞典 6.2<德國 6.9<埃及8.0<法國 8.3<韓國8.6<印度8.6<瑞士 8.9<荷蘭9.2<英國 13.6<美國15.0<新加坡 17.3。台灣表面上貧富差距低於德國和法國,但別得意:台灣毫無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窮人完全靠自己,實質上的貧富差距絕對不會比德國和法國好。
        另一方面,台灣最近一直想學韓國和新加坡,但是韓國的貧富差距直追印度,而新加坡更是誇張到比第三世界更不像樣。只看 GDP 沒有多大意義,甚至還可能很扭曲。要不要學韓國和新加坡,還得要看你的所得是在 top10% 還是在其他的 90%。如果只管 GDP 而不管分配,你可能當了奴隸還替封建貴族鞠躬稱謝!

後記
       有一個關心貧富差距的網站「The World Top Incomes Database」,是由四位來自巴黎經濟學院、劍橋大學與柏克萊的經濟學者所維護的,裡頭提供了數十個國家詳盡的所得分配統計。有興趣的人很值得去看看。
        這個網站的帶頭者很可能是柏克萊的經濟學教授 Emmanuel Saez,他是法國人,跟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一樣地得過俗稱「小諾貝爾經濟獎」的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他曾建議將美國的富人稅提高到 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