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關於「優質小眾媒體」

     6/17 的「我不看台灣新聞:無奈的事實+徵友」貼出後,收到一些回應。除了感謝這些熱心的讀者之外,想在這篇文章裡釐清我所謂的「優質小眾媒體」,以及原本「徵友」時心目中的人選(7/13 起已停止「徵友」)。

優質的小眾媒體
      相較於台灣較大的媒體而言,天下出版社的《獨立評論》和《報導者》都可以說是較優質的媒體。然而它們對於回答我所提的「台灣人亟需知道的四件事」達不到我對嚴謹度的要求,所以幫助不大。
     《獨立評論》和《報導者》的關鍵創辦人都是曾服務於中國時報的何榮幸,他有他對媒體的看法與理想。
      《獨立評論》在他離開後,近年來經營似乎頗困難,我跟許多第一批受邀撰稿的作者都已不再供稿;而新的作者不但更替頻繁,且越來越「多元化」(品質差異大、觀點差異大、主題差異大),越來越像「雜家」。對我而言,要在品質差異懸殊的文章中篩選出我想看的(可靠的),實在太浪費時間,遠不如直接讀較可靠的期刊論文。
      何榮幸因故離開《獨立評論》與天下出版社之後,創辦了《報導者》。對於想較深入地了解台灣社會的人而言,《報導者》有其參考價值。但是對於像我對嚴謹度的要求如此嚴苛的人而言,《報導者》的作者群往往太年輕而觀點(探究)不夠周延、細膩、深刻。所以,後來我也不常看《報導者》。
      其他較具知名度的小眾媒體我就不再提了。
      其實,近年內評論性文章中品質較高的往往還是《聯合報》邀請的「名人堂」專欄作家(不是每一位,而是其中極少數幾位——譬如台大教授薛承泰是學有專長,立論有據;而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與社長的王健壯則是專業素養相當高的資深媒體人,觀點較周延而深入、不偏頗)。可惜的是,「名人堂」的專欄作家也是一再更替,越來越多「嘩眾取寵」,言之無據的「名嘴」,所以我也不再看「名人堂」的專欄了(我沒興趣評論「鳴人堂」,試讀過幾篇之後就再也不想讀了——那是給「跟著潮流走」的年輕人讀的)。
      還有些在海外創業有成的企業家,退休後寫過專欄,最後乾脆經營起自己的部落格。其中王孟源有些文章寫得不錯,但是又常過分(甚至極端)「感情用事」,以至立場嚴重偏頗。因此我看過幾篇之後,還是覺得要從中篩選有益的文章太累了,後來就放棄了。舉個例子,他說「中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廠商的技術已經國際領先,開始佔領包括歐洲在內的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這句話有點誇大之嫌,且預言過早。如果你讀一篇義大利相對地嚴謹的研究報告,就會發現:中國的電動汽車與鋰鐵電池的產量都是全球最大,但是目前鋰鐵電池的核心技術(專利)還是由日本和韓國領先(中國的主要市場優勢是:政府帶頭研發與補貼+中國成本低)。此外,歐美大廠雖然誤判電動車市場的發展速度而在市場競爭上落後,很難立即斷言它們未來無法即時追趕上。至於他在同一篇文章中對於俄烏戰爭的看法,恐怕歐洲對這議題有深入研究的學者都會為之瞠目結舌,不知道他的大膽臆測究竟有何可靠的憑據。
      至於比王孟源專業能力更差,只創過業卻不必然經營出色的「跨領域戰略思想家」,我就懶得評論了。

已停止「徵友」
      我原本還想找些「朋友」一起作點事,當作是對這社會的最後一種努力。結果讓我很失望,所以已經停止「徵友」。
     其實,我在尋找的是「願意研讀有品質的學術期刊論文或專書」,或者「願意聆聽國外學者高品質的專題演講」的學者或博碩士生,看看是否有機會請他們把這些優質的研究成果(或演講)摘要變成中文的 podcast,以利台灣人了解世界,以及從中學習何謂「周延的觀點、可靠的證據、嚴謹的分析與推論」。
      可惜,很多回應的人都只不過是「自以為很了不起的人」。他們顯然不知道:跟真正的世界大師比起來,我們都沒什麼了不起;在針對特定議題有深入研究的出色學者面前,我們的業餘意見都太膚淺而不足掛齒。如果有誰自以為很了不起,談世界大勢時不需要參考真正有品質的專業研究成果,那將不會是我在「徵友」一文中想找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