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遠離塵囂的孤寂與幸福

      我很喜歡華茲華斯的詩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而且我很懷疑心理學家馬斯洛有沒有能力讀懂這篇英國與愛爾蘭人在學校裡必讀的詩。
      很多人以為這詩是在讚美水仙,我以為是在描述(活在精神界的)詩人跟大自然(水仙)之間的深層情感,而且這種情感高度與深度僅僅只有在獨處而心中了無塵想時才會出現——詩人是在刻畫他內心的世界,而不是視覺所見的水仙。
      我想用這詩來說說我最近的「孤寂」,以及想要「邁向遠方」的那種心情。但是你別誤會,我不是「失意」,而是想要追求更高的幸福。如果我有機會成立網上的文青學園,我想要訴說的就是那種遠離群眾與塵囂的幸福。

一、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讀這一篇詩,你要先徹底釐清:華茲華斯是在講孤獨,還是在講幸福與滿足?是在講視覺上的美感,還是在講遠遠超越俗世的、精神上的昇華與超越(神聖的、莊嚴的、崇高的 sublime beauty)?
      華茲華斯的詩難讀,因為他總是在字面的意思下藏著另一曾更加深刻的精神意涵,在表面上的浪漫情感下面,藏著一種在大自然裡昇華的神聖感動。然而,連英文的評論者也通常只針對他的表層意思去評論,因此使得華茲華斯一生(或許晚年除外)都跟文學評論者不合(而且瞧不起他們)。
      所以,我也找不到合適的中文翻譯,這個連結裡的文章勉強用來協助讀者克服英文閱讀的表層困難。
      接著我只挑幾個關鍵句子與關鍵詞來說我的理解與感受,用以凸顯作者的深層情感,而不去勉強翻譯,也不去管次要的細節和字面的意思。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我把最前面兩句理解為「我在精神世界裡(天上)悠遊,寂孤而自在,有如一朵浮雲」。我特別在意的是:把自己比喻為浮雲的作者,心境是孤單而自憐?還是愜意而自在?我選擇了後者,並且把「floats on high over vales and hills」理解為「遠離(超越)塵囂與塵想,高高地悠悠在精神的世界裡(遠遠高於一切塵世情感的更深層、高貴情感裡)」。
      最後一句我把它理解為「(水仙花們)在微風中起舞,且向我款款頷首致意」。我特別強調「頷首致意」,不是要突破孤單,而是要說作者在精神世界裡漫遊時,跟象徵著大自然內在精神的水仙花產生精神與情感上的交融與結合——舞蹈象徵著在精神上(與肢體上)的相互擁抱與交融(encountering, dancing together, embracing each other)。
      請注意,這種交融、擁抱不是膚淺的視覺美感或淺薄的浪漫情感,那是一種(精神性的、崇高的)大自然的昇華的情感,以及跟神秘的大自然「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交融。
      再來看最後一段的詩,就會感受到我為何要那樣地理解第一段。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在這一段的前兩句裡,關鍵字是「vacant 」和「pensive」。「pensive」不必然要翻譯成「哀傷(sad)」,它也可以是「deeply or seriously thoughtful」,所以我把這一句理解為「當我心中了無罣礙與塵囂(vacant)而進入深刻的冥想時(pensive)」。第三句的關鍵字是「 inward eye」,很多人把它平淡地理解為「回憶」。我把它理解為「當我的視線往內心深處探索與凝視時」。因此,整個第三段的白話文翻譯大致上是:「當我心中了無罣礙與塵囂,而進入深刻的冥想時,會在凝視內心深處時重新回到(當年)與大自然(水仙)在情感與精神上交融的情境裡,倘佯在大自然(精神性的、崇高的、昇華的)給予我的幸福,於是我欣然與它(精神性的大自然,而不只是生物性的或視覺性的水仙)擁抱、共舞」——舞蹈是兩人之間深具默契的結合,就是知己或愛侶般地。

二、孤寂中的幸福
      還記得我在「寂寞也好,寂寞比較好」說過的嗎?「想要活出自己,就要學會寂寞,甚至愛上寂寞。」其實,想要看見內心最深處(或者大自然最深處)的神聖、莊嚴與幸福,也必須先學會孤寂、愛上孤寂,然後才可能。在那之前,你無法擺脫塵囂、塵想,以及一切等而下之的雜念、虛榮、自以為是等等,所以跟最高層次的(精神性的)幸福無緣。
      唯有在超越一切塵囂與塵想之上,在一切塵囂與塵想所無法處及的高處( floats on high over vales and hills),你才能有機會跟大自然最深刻的、最深層、最偉大而令人感到無比幸福的內層相交融、結合。所以,我不只愛這一整篇詩,我甚至無以地熱愛著它原本的篇名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在最高的精神世界裡孤寂地悠遊
      這就已經是種幸福,有沒有水仙根本就不重要——除非水仙就是大自然本身最深刻的情感與精神象徵。

三、馬斯洛沒搞懂的那種幸福
      心理學家馬斯洛早期的需求階層理論以為:人必須先滿足低級的慾望,才會逐級(而且自動力)追求更上層的慾望。事實呢?很多人在滿足低級的生理慾望與安全感後,只是更無止境地繼續追求更多低級慾望的對象(錢、性、名),並且將它們偽裝成高級需求的對象(愛、他人的尊重與肯定、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用以肯定自己的人生。
      反之,真正能夠超越生理慾望的人,往往是在物質上僅僅溫飽,生理安全或許還有疑慮,而且離群、孤單而鮮少社會肯定的情況下,追求精神生命的昇華,乃至於可以不皺眉頭地犧牲自己的一切低級慾望(溫飽、性、被肯定、成就感,etc),竭力想要結束或緩解別人的痛苦。這些人憑甚麼?就憑他們有能力感受到「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那種幸福!!!
      人是因為懂得超級的幸福,因而放棄低級慾望的滿足;而不是因為滿足了低級的慾望,因而追求高級的慾望和滿足。馬斯洛早期的理論受到 Skinner「野獸派心理學」的制約太深,另一方面我懷疑他也欠缺心靈的深刻敏感度。
      我猜,馬斯洛始終不曾體會過「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那種幸福!!!(也許晚年例外)

四、遠方的呼喚
      跟台灣社會互動太久,覺得累了,倦了,嗆俗了,跟著整個社會一起沈淪了。我現在只想要回到40歲以前關在書房和大自然裡那種「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幸福!!!
      假如我有機會成立網上文青學園,我要講的就是那種「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