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比幹譙、建言、請願、控訴、連署更有力的政治行動

啟蒙運動的制衡機制(三權分立)在超大型商業與政治組織出現後已經無法有效執行權力的平衡與制衡(check and balance),因此德國創造了綠黨(只有立法權與預算權而沒有行政權),作為制衡兩大政黨的工具,企圖重新把行政權與「立法權+預算權」給徹底分離開來,以便重建有效的制衡與監督。

「台灣的關鍵事實」若建立起來,可以作為檢驗各種政治評論與論述是否與事實相悖,從而讓沒空的人也可以很容易地知道誰在造謠,誰在鬼扯。通過這個平台的建立,希望能讓那些覺得「政治太複雜」而對政治冷感的人有機會重新在「政治很簡單(popular politics)」的新媒體環境下逐漸提升對政治的認識意願(參與的開始)。

「2012大選 PK 平台」可以用相同的原理建立。只要候選人提出具有關鍵數據的政見,選民就可以利用「台灣的關鍵事實」這個平台快速檢驗候選人所提供的數據是否在隱埋更重要的事實,是否在規避更關鍵的問題。

譬如,在「台灣的關鍵事實」裡建立起台灣每年總耗電量,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每平方公里發電量(最高與最低),就可以算出來: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能量密度太低,台灣根本沒有足夠的廣大荒地來進行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接著,把候選人2016的稅收預算書、GDP預測書、各種民生與工業用電的預算書攤開來,就可以發現:如果沒有有效的替代能源方案,「核四不商轉」根本是不可行的「理念宣告」。這等於是耍賴不肯提出有效的能源與發電政策。

有了這兩個平台之後,我會再發起「中間選民論壇」,照樣利用 Wikipedia 的公共書寫與公共管理規則,結合 Web 3.0 的網路社群傳播力,提供所有色彩者(紅白藍綠)在網路上評論兩黨候選人政見的機會,以及直接對話與彼此遊說的空間。

通過這個機制,我們有機會逼迫兩黨認真提出具體的政策書,而不再止於連候選人都不肯去讀的「空口說白話」。
我的一個卑微而偉大的願望:在2012大選前後看見一個新的媒體環境(兩個關於事實的 Wikipedia 和一個 發表各種評論的 Web 3.0 論壇 ),讓台灣中間選民開始學習監督與制衡執政黨的方法(只要20~50萬就夠了)。、只要這些人願意投票,而且它們的投票方針與投票意志被看見,就有機會藉著這樣的公共書寫(政治意志的展現)與投票行為威脅兩黨,而為台灣建立起最初級的責任政治。

我的最終企圖就藉此是開建「虛擬政黨」,這是一個沒有黨主席且紅白藍綠混雜的雲端政黨,註冊者通過公共書寫來釐清「台灣的關鍵事實」,「候選政見」,並且通過彼此的遊說過程,影響社群內所有人的投票行為;但是,除了理性遊說之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強制別人的投票行為。就像維基基金會一樣,背後的實體組織只處理網站硬體與軟體管理等庶務,而在公共書寫與公共管理上沒有比網路成員更大的決策權。

權力吸引腐化的人,實體組織一定有權力分配的問題,因此一定會吸引腐化的人;我所倡議的虛擬組織徹底平權化,沒有黨主席,沒有黨中央,沒有實體的權力組織,沒有實體的權力分配,所以無法吸引腐化的人。這個組織一旦建立起來,就會有她自己的生命與運作規範,沒有人能左右她,也就不用懷疑「誰在背後操縱她」。

通過這個雲端虛擬政黨,中間選民可以用投票權來對兩大政黨進行獎懲,並以此獎懲建立比現況(幹譙、建言、請願、控訴、連署、狗吠火車)更有效的制衡與監督機制。

台灣的政論節目事由媒體記者擔綱評論,而非歐美慣例的「記者報導 + 專家評論」。為何如此?政治不透明,事實不透明。政治、事實的不透明使關心政治的成本太高,而關心政治的效益太低。要突破這難題,首先要設法使政治透明(降低關心政治的成本),提供有效的兩黨獎懲、監督機制(提高效益)。

Wikipedia 可以降低政治參與的成本,通過完全透明的公共書寫與公共管理方式,它足以節制偏見,又可以容忍偏見,並且在這兩個條件下把事實呈現出來。只要我們認真學會公共書寫與公共管理,就不怕兩黨和媒體的造謠、抹黑。臉書與 Web 3.0 的論壇可以提升中間選民對政治的影響力(呈現關鍵少數的投票意志與實力)。

讓我們努力來建立這個虛擬政黨,逼迫兩黨進入責任政治。幹譙、建言、請願、控訴與連署真的太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