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我們都是被嚇唬大的

       政治可以很簡單,也應該很簡單:政府只要想辦法讓最底層的民眾活得下去,其他人就通通都活得下;只要讓底層的人看得到希望,其他人就看得到希望。因此,照顧底層民眾應該是政府的第一優先責任。但是我們卻長年被嚇唬,幾乎已經不敢要求政府維護基本人權了。
        台灣很奇怪,政府最關心的是園區產業與有錢人的需要,而政府資源的挹注也是以高科技產業和富人為第一優先。政府自己是B咖的窮鬼,卻不去幫C咖,而擠盡一切資源想幫資源豐富的A咖,怎麼想都讓人覺得荒唐。

制度殺人,誰的錯?

        新北市兩位高中老師不約而同地跟我說:近年來學生家長中失業和低收入戶的人數在持續地增加,愈來愈多學生上大學後為學費與生活費無著而困擾,只能犧牲課業去忍受打工的時薪剝削,搞到課業與專業技能兩頭空。他們很擔心這樣長大的孩子會在經濟上變得跟家長一樣弱勢,甚至更弱勢。
  要解決這問題很簡單,只要落實馬英九的競選承諾,施行「負所得稅制」,對所得偏低家庭給予合理的經濟救濟即可。但是最大的阻撓卻來自於「減稅救經濟」的主張,讓政府只顧為富人減稅而罔顧弱勢的生計,卻又同時堅稱:先讓富人有錢,財富就會「向下滴流」而施惠於窮人。
   全球鼓吹「向下滴流」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最有力的人是雷根總統的預算主任史托克曼(David Stockman),他說這套理論的基礎是「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但是,供給面經濟學被諾貝爾獎得主批評為「巫毒教經濟學」,而斯托克曼後來也不再相信這一套理論。教宗方濟各更強烈批評這種制度是「新的暴政」,而且用十誡的「你不可殺人」來譴責它。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開放社會必須堅持的底線

        做為一個鼓勵「非武力抗爭」的人,以及力挺陳為廷在立法院批評教育部長的人,我一直在認真拿捏該如何面對擁核團體的攻訐。現在寫這一篇文章,也無關個人好惡,而是有些攸關開放社會的原則該被毫不含糊地釐清。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值得每一個高中生閱讀的一本書

       台灣人的閱讀習慣與思考裡有一片巨大的盲點:我們只想看成功的故事,而從來不願意去想想看如何面對人生突如其來的挫折。偏偏,誰也無法擔保人生裡不會有突如其來的變故。一個一輩子不曾想過要如何面對逆境的人,往往在第一次遭遇到重大挫折時就倒地不起,再也爬不來。有些人批評或譏諷現在的年輕人愈來擔當不起挫折,卻很少想過:那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曾教他們如何去面對。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學術評鑑的自我矛盾

       生醫學家Randy Schekman 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他在頒獎典禮的前天(12/9投書給英國的衛報,指出《自然》、《細胞》、《科學》等「頂級」學術期刊正在傷害學術社群,誤導學術界以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作為昇等以及核給研究經費的主要依據,從而誤導學術研究方向、埋沒有價值的學術研究。他並且呼籲學術社群拒絕投稿給這些「頂級」學術期刊,而改投稿給其他更開放的電子期刊。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疏失與錯誤:關於核電新書的一些謠言

        碩士論文被口試委員找到錯,會有多可怕的後果?看錯誤的種類與數量。
        錯誤有很多種:(A)有的是錯別字或者注音輸入法選錯字,不影響結論與理解,無關乎專業能力;(B)有一種是疏忽而漏掉關鍵字,或者在單位翻譯時譯錯,但不影響全書主要結論與次要結論,這只是瑕疵而無關乎專業能力;(C)還有一種是疏忽而犯的錯,且影響到全書主要結論與次要結論,這無關乎專業能力,但卻是較嚴重的錯誤,而影響到全書的品質;(D)最後一種是欠缺專業能力,因而著作品質嚴重地有問題。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經濟學界對市場經濟的反思

        雷根上台以後信奉市場經濟,並戮力推動自由化,包括減稅、國營企業私有化、貿易自由化以及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刪減政府用以維護各種基本人權的經費。其政治上的實質後果是企業統治國家,而政府卻變得有權無責,枉顧基本人權,只管利用行政與立法權圖利企業,希望富人的財富可以「向下滴流」給底層民眾。而這個經濟思想和制度背後最大的支持者,就是芝加哥學派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最近,教宗在《福音的喜樂》這一部新著作中,指斥上述型態的資本主義經濟是劫貧濟富的體制,「為什麼無家可歸的老人凍死街頭無人關注,但股市大盤才跌了兩點就成了新聞?」他鮮明地指出這樣的制度本質上無異於「殺人」,與十誡中的惡行同樣地不該被接受。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錢有什麼用?兼論我們的電視文化

      我相信我的錢夠我用到臨終,並且在身後留下一些錢給孩子。至於遠比我更有錢的那些富豪,絕大多數都是錢多到三代也用不完,他們今天所賺的錢不但只能留給他們不認識的人花,甚至可能招惹後代的殺身之禍──就像美國富二代最常有的橫死方式,就是惹上毒癮,毒發而死或被毒蟲殺死(就算子孫自愛,只要不勞而獲的錢多到讓人眼紅,就會有黑道想辦法拐你去賭錢、吸毒,以便把你的錢榨乾,直到你橫死為止)。
       難道他們不能在生前找到更有意義的方式,自己把錢給花掉?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精神科醫師在工資問題上打敗管中閔

       當代公民對公共事務發言,經常必須跨領域;當代公民監督政府與投下選票,判斷時經常必須跨領域;當代社會各部門盤根錯節第糾葛一團,連處理生活事宜都必須要有跨領域的知識。跨領域是被迫、必須的。關鍵在於:你如何處理跨領域的問題。最保險的方法就是針對你所面對的特定議題去搜尋學術文獻,願意這樣做的人,他的批評、觀點常常有機會超過專業領域的權威。
       底下我以基本工資議題為例,說明一個精神科醫師如何打敗中研院院士。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重新省思經濟政策的目標與手段

 所有流派的經濟學家都同意經濟政策的目標是要促進一國總體的「福祉」(well-beingwelfare)。問題是,該用什麼來衡量一國的總體「福祉」?傳統的GDPGDP PPP都是用錢在衡量一國的總體「福祉」,而經濟學家在評價一個經政策的效益時所謂的「社會福祉」「social benefit」也是用GDP作為計算單位。但是,「幸福經濟學」和許多心理學家卻主張用「主觀的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來作為計算的基礎,並以此取代經濟學裡用錢衡量的GDPmaterial well-being)。這個主張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證基礎,因此獲得愈來愈多經濟學者與政策擬定者的關切。
    把「快樂與痛苦」當作經濟學核心議題的傳統相當地古老,一點都不新穎。「邊際效益」理論之父William S. Jevons1835- 1882)為他的經濟學名著寫序言時說:「在這本書中我企圖把經濟學當作是快樂與痛苦的高等數學。」[1] 

都是自動化惹的禍?

    有些經濟學家估算:要維持全球的就業率不變,全球GDP成長率大概需要維持在4%左右。意思是說:只要全球GDP成長率低於4%,失業率就有可能上升,而使消費者看壞景氣,帶動失業率上升與景氣下降的惡性循環。
    為什麼是4%?因為製造業自動化與辦公室自動化等生產效率的提升,使得全球在相同產值下所需要的就業人數下降,必須靠4%左右的GDP成長率來提升人員的需要。於是,有人如此形容當前全球經濟的困境:全球GDP成長趨緩,但是自動化的腳步卻一直沒有放緩,因此失業率居高不下。
    身為自動化的學者,聽到自動化要為這世界的困局負責,我感到很訝異。自動控制這門學問的英文舊名叫「servo-mechanism」,其中「servo」一詞的原意是「機器僕人」(machine servant),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將人類從沒有意義的勞務中解放,以便人類可以去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藝術創作、欣賞大自然和人文與藝術作品等)。假如人類願意通過立法來縮短每一個人的工時,就不會造成失業問題,而可以享受自動化所帶來的好處。

台灣產業技術升級的策略

    台灣的產業要升級,首先是要選合適的對手和合適的發展目標。如果挑的對手資本額超過我們十倍或上百倍,就算僥倖地領先一時,也會很快地被趕上或追殺,因而白費心血,Nokia 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其次,我們可以選擇韓國模式,硬把資源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使他們可以在世界舞台上競爭。這種發展模式裡,少數人得利而多數人受害,對廣義的社會福祉貢獻太小,甚至有違公平正義;即使在經濟上也只貢獻了GDP而犧牲了貧富差距,乃至於就業率,不值得效法。
    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有助於社會公平性,這是我們從戰後就刻意地選擇的道路,也值得我們優先考慮沿這方向發展產業策略。
  很多人誤以為中小企業沒有國際競爭力,不需要創新與研發。這是嚴重違背事實的觀點──全球企業有90%是中小企業,而且其中的隱形冠軍都有研發與創新,且從研發與創新中獲利。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唉!這些官老爺們...........

       管中閔一句「爺們」惹惱了一堆人連江宜樺都趁機找他晦氣。我相信管大爺心裡一定不服氣。別的不說,同是經濟學背景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在內閣的時間比他久,憑什麼朱敬一什麼事都沒有,什麼責任都不需要負,卻要他一個人扛起所有的責任?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新書《有核不可?》的序言

擁/反核,不是簡單的是非題!

  核四的抉擇攸關每一個人,也攸關我們子孫的未來,誰都不該在這關鍵議題上缺席。臺灣是我們大家的,核四公投的錯誤將會貽誤每一個人和後世子孫,因此它值得我們費心去了解,以便做出較周延而審慎的決定。
  但是,關於核四的真相,官方的說法與民間團體的說法南轅北轍,不知道要相信誰。為了解決這困擾,我開始大量閱讀國內外可信的學術著作和研究報告,據以確認什麼是事實,進而彙整出這本書的草稿。
  考慮到很多人應該有類似的困擾,而且這本書裡有大量媒體與網路未曾揭露的重要資訊,所以我請《天下雜誌》的朋友協助,將草稿與訪談資料整理成較易閱讀的書稿,希望有助於讀者釐清事實,並且以事實為基礎去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讀新聞,要小心

       不小心看到一則 ETtoday 的網路新聞,標題〈博士生失業嚴重 國科會:10年內出現人力缺口〉,點進去仔細看,這一則新聞有兩個重點:(1)博士生越來越多,但是博士失業人口也不斷攀升,影響台灣就業市場。(2)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指出,博士人力過剩屬於「短期現象」,未來10年內會逐漸出現人力缺口。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擁╱反核的33個理由

       新書《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理由》將在11/27開始上架博客來也已經可以開始預約書了。也許你知道我反對「斷然處置」,但是這本書會給你更確實而深入的理由。我的部落格文章帶有隨興的風格,書寫時會只挑單一重點去突顯,因而論述不周延,也常被斷章取義而曲解我的意思。
       但是我寫書時遠比寫部落格嚴謹而論述完整。只要你是以理性判斷為基礎在思考台灣核電的去留,不管你是擁核或反核,這本書都值得你仔細看。

我們愛同性戀者,只是........

       有些熱心的基督徒喜歡告訴我:「我們沒有仇視同性戀者,我們愛他們,我們只是不愛他們的性行為。」(文言文翻譯:「我們愛罪人,但不愛他們的罪。」)這一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愛同性戀者,但是我要求他們接受異性戀者的性行為與情慾模式,或者終身禁欲。」
       我很想問持有上述觀點的(異性戀的)基督徒:你有沒有辦法要求所有異性戀的基督徒改變性行為與情慾模式,或者終身禁欲?如果這是不可能的,那麼上述的主張不是在睜眼說瞎話嗎?持有上述主張的人必須面對一個事實:
       強迫同性戀者放棄同性行行為=強迫異性戀者放棄異性行行為=強迫所有的人禁慾
先問你自己做不作得到,再來問你憑什麼要求別人這樣做!
       同性戀者隱藏其真實的性傾向,對這社會真的會比較好嗎?你先看一看一個案例,想一想你願不願意讓它發生在你身上。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關於同性戀的一些事實

       民進黨立委尤美女與鄭麗君提案修改《民法》親屬篇、繼承篇,希望可以將同性戀的婚姻合法化,以便同性戀者有婚姻之實後,可以跟異性戀夫妻同樣享有民法親屬篇與繼承篇所擁有的撫恤金、遺產分配等相關法律權益保障,但是這個法案修改動議並沒有涉及同性婚姻能否擁有領養小孩的合法權利,因此修法範圍所涉及的改變相對地單純。對於那些願意接納同性性行為的人而言,由於同性戀伴侶如果發願一起共渡人生並有婚姻之實,就會有跟一般夫妻一樣地患難相扶持的經歷,因此從法的觀點,授予他們參與遺產分配與撫恤的權利應該沒有什麼好爭議的。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秋香》的另一種視野

    很多名人在談吳乙峰沉隱十年後首度復出的新片《秋香》柯一正何榮幸小野王健壯,……。我不喜歡湊熱鬧,如果沒什麼好說,寧可沉默。
    不過,這部片子確實有很多值得被討論、闡述的空間,也還有很多值得談的東西似乎還沒人碰觸過。所以,有了這一篇文章。

從殘缺的人學習感恩,從弱者看見生命的動力
      上面這一句話,可能是很多人看完這一部電影後最直接的感動。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關心家人健康?想吃好菜?看這篇

       這篇文章要跟你介紹一位新竹地區的農友和她種的蔬菜:好吃、安心,可以宅配、產地自取,或是定點取貨。如果你想讓家人吃安全又好吃的蔬菜,趕快打電話跟苡莘(一ˇㄒㄧㄣ)連絡(0916-335-213),或者上網去看「寶吉互助農莊榖東招募」的進一步訊息。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品牌到底是什麼?從三個廣告談起

      偶然機會看到一個科技人的網站,談到很多對台灣電子產業的憂心。譬如,觸控面板業在2007年登上股王寶座,2013年卻已經開始虧損。台灣的昔日的明星產業一個一個倒下去,讓很多科技人終於看破「cost down」這一條老路,而想要走「price up」。根據施振榮的微笑理論,其中可以走的一條路就是建立品牌。
       但是,我覺得台灣有很多電子產業的老闆恐怕還不懂得什麼叫做「品牌」。我會有這種強烈感受是因為他們的廣告。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花蓮鐵腕事涉國賠?想要嚇誰?

       行政院對食品安全問題拿不出能說服消費者的辦法,人心惶惶。花蓮縣長乾脆主動用鼓勵和勸導方式,聯合通路商,直接把味全、大統、福懋、富味鄉四家廠商的所有產品全部下架,不論是否檢驗合格,因為「縣長傅崐萁說,唯有用這種霹靂手段,才能遏阻無良商人和黑心產品。」不過,這項作為並無強制力,止於鼓勵和勸導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12月份新書:核四問題面面觀

       今年十一月(三個星期之後)《天下雜誌將會出版我的一本新書:《彭明輝:有核不可?》副標題是「擁反核的36個理由」。
       我一再質疑「斷然處置」,但「斷然處置」跟核四存廢是密切相關而不相等的倆個問題,核四存廢所需要考慮的問題遠比「斷然處置」更複雜:它必須考慮到核四安全性、用過核燃料的儲存、電力供應是否充足、對電價的影響,我們對國際的減碳承諾,以及對經濟的影響。

       這本書的企圖跟「台灣關鍵數據網」的精神一致:我把做決定所需要的關鍵數據與事實彙整在這本書裡,然後把決定交給每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它不是「說帖」,所以我用了中性的副標「擁反核的36個理由」當書名。
       這本書當然牽涉到很多核電的專門術語和事實。為了讓這本書對讀者不造成任何閱讀上的困難,我特地請《天下雜誌》的三位資深記者幫我改寫過,使它具有新聞寫作的易讀性,最後再由我潤飾與定稿。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毒油事件該怪誰?

       棉籽油事件愈鬧愈大,連頂新集團都爆出混大統黑心油。看著立委義正詞嚴地質詢與爆料,我十分錯愕。這些立委不也是該為毒油事件負責的「共犯」嗎?立法不周,罰則太輕,不正是因為立法委員怠忽職守?公務機關人力與儀器質與量不足,卻沒有事先去監督、質詢的,不正是立法委員的錯嗎?再說,護衛廠商利益、為廠商通風報訊、對官員施壓、關說的,不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民意代表」嗎?當立委拿出家裡的油為例,說自己也是受害者時,我很想告訴他:你們是罪有應得,我們才是無辜受害!
       公視「有話好說」裡一位觀眾 call in,問:為什麼我們這些人民老闆當得這麼窩囔?因為我們選出來的民意代表太爛,把我們委付給他們的責任擱在一邊,用我們賦予的權力整天瞎忙著見不得人的利益!當我們選出這麼爛的立委時,後果就是每一戶都一家不得平安買進口油不是辦法,誰都有外食的時候;想要吃得安心,除非我們認真地選一批像樣的立委和民代上台。
       主持人問:難道沒有解決辦法,我想了幾天,還是只有一個辦法:換一批不一樣的民代──從地方到中央!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比棉籽油更可怕的還在後頭

    毒油事件爆發以後,江宜樺對此表示痛心愧疚,毛治國表示要嚴懲不肖業者並加強查緝。問題是,每次出現食品安全,政府的戲碼和台詞都是同一套,幾十年來的信誓旦旦不曾解決任何問題,這一次的信誓旦旦就能解決問題嗎?
    台灣的食品安全把關鬆散已是司空見慣,光是2013年就有毒澱粉事件、多項食品被掺入工業原料、死豬肉、過期食品、棉籽油事件等;而且大統公司獲得政府十七項GMP優良認證,以山水米公司則獲得了十一項CAS優良農產品認證,而富味鄉的研究總監兼監察人李敏雄竟是衛福部委託研究計劃的審查人。政府的食品安全把關作業簡直是矇眼瞎幹,甚至請鬼拿藥單。
    要想大幅改善食品安全,辦法是現成的:改善立法,加強罰則,貫徹查緝與執法。問題只有一個:政府有沒有心要改善?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另外一種天才

        人間有很多種天才,有人擅長物理,有人擅長數學,我最羨慕的是像史懷哲(18751965)這樣的天才。
       他確實是絕頂聰明:拿過神學、哲學與醫學的學位,是神學博士,當過大學的神學院院長,是出色的巴哈管風琴演奏家,是管風琴結構的改良者與維修專家,是醫生,拿過諾貝爾和平獎。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每個學術部門都該做的一件事

       要不要念社會學博士?正在思考這問題的年輕人一定很想知道未來社會學博士的就業前景,而需要博士生協助進行各種研究的社會學教授必須面對一個誘惑:隱瞞就業前景悲觀的事實,比較容易收到博士生。不過,台灣的社會學界畢竟有很多很有良心的教授,他們從好幾年前就開始誠實地預測社會學博士畢業生的供需,一方面提供社會學畢業生較客觀而真實的評估基礎,一方面也去思索社會學界如何在這窘境下開創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以及維繫吸收博士生和培養本土社會學博士的使命。譬如,這一份文件就很有參考價值
       如果你想唸的是其他理工或人文領域的博士班,或許就沒有這麼幸運。一來你這個領域的教授群很可能根本就沒有一個關心公共議題的社群(通常會有「學會」,但很多學會都是在謀取少數人的社會地位與教授的利益,很少會去思考學生的出路以及真心地「為社會培養下一代學者」),所以你根本找不到可信的統計與預測,二來甚至會有很多教授昧著良心騙你說:跟了我一定會有前途。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夕陽無限好,莫嘆近黃昏

       人生的意義有兩個層面:客觀的評斷,以及個人情感上的契入與奉獻(我找不到合適的中文字而勉強用了「契入與奉獻」這個辭,commitment更接近我的意思)。我在乎的是後者,也相信絕大部分人在乎的後者。而啟發我對後者的理解的,包括齊克果和意義治療法的創始人 Victor Frankl心理學家,但是應該有受過齊克果很深的影響)。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史懷哲醫師在非洲的義舉是有意義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是有意義、德瑞莎修女的照顧垂死病人是有意義的。這些評價並非主觀的、獨斷的,所以它們是一種我們俗話裡的「客觀價值」。你若高興也可以用倫理學去論述這些事情是否有客觀的意義。但是,即便你用倫理學的論證而確信這些事情都有意義,絕大多數人還是不會真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出來去非洲行醫、為不合作運動與印度獨立而甘願死亡、照顧垂死病人。客觀上認為一件事有意義,跟情感上能契入與奉獻而行動上也能堅持到底,這兩者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你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跨越,別人無法代勞。

一場無妄之災:關於經典與二手書

       批評一篇文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原文擷取一段讓自己不爽的文字,把它置入到自己編織出來的脈絡裡,使它的語意脫離原文脈絡的意思,然後開始攻擊。這樣的動作成語叫做郢書燕說,英文叫做 twisting
       我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一文中談到二手傳播與原典,仔細讀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來,這篇文章有兩個論述的重點:(1)「即使只讀懂原著(或全譯本)的十分之一,往往收穫還是遠遠超過讀懂一整本的二手傳播。」(2)「如果你可以記得我提到的『二手傳播不能取代原著(或全譯本)』這個原則,那麼我願意推薦讀者去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個節目或閱讀這本書。Michael Sandel 起碼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好老師(善於引導初學者)。」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近況與人文寫作

       這個部落格的性格一直在改變,隨著時事和我個人的心事而遷移。已經很少在部落格寫人文的東西,幾乎都是在評時事。這個改變有些是因為機緣,有些是因為刻意。
       未來的人文寫作主要將是寫成書,而不寫在部落格裡。去年出版的人文書是《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聯經出版社),正在寫的是《國畫的名作、情感與思想》(書名暫定),預計十月交稿,明年四月份由聯經出版社出版。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政府、市場與公共管理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台灣與美國的許多人文、地理條件都不一樣,我們適合用相同的政策嗎?以自然資源為例,美國是地大物博而人煙稀少,誰也礙不著誰,因此適合發展放任的自由主義;台灣卻是地狹人稠而物資貧乏,轉個身就會踩到別人,我們能夠不注重公共管理嗎?再以土地利用為例,日本的都市規劃往往是用一群小坪數的私宅圍繞著不小的公共空間與綠地,以便將資源盡量公共化而達到資源的最有效利用。相較下,台灣每家每戶各擁狹小綠地和戶外空間,而鮮少公共綠地,這樣徹底私有化的土地利用模式遠比日本更無效率。
    但是,擁護市場機制的人可能會提出哈丁(Garrett Hardin)的「公地悲劇」,把上述念頭斥為不懂經濟學的妄想。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從一個部落格說起

       老宅男的世界」版主高飛鷂是清大核工碩士卻反核電,當過鴻海副總經理卻說「鴻海倒了,台灣經濟不會怎樣,只會更好」,還要馬英九反嗆郭台銘「笨蛋!經濟沒有問題!」因為他以為問題出在經濟成果的分配不符合公平正義,才會導致產業結構被扭曲。自稱「從商40年,去過30幾個國家的老書生,分享政治與經濟觀點」,20138/4開張到 10/5 共寫了三篇〈與馬總統談核安〉、〈與江院長談電價〉和〈與馬總統談台灣經濟〉,每一篇都力求深入淺出而立論有據。每篇都值得看,只是不知道他會不會持續地寫下去。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

      我憋了很久才終於寫下〈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這一篇文章,目的不是要嚇人為樂,而是希望讓大家看到問題的迫切,不能再繼續因循下去。繼續因循下去,犧牲的不再只是我們下一代的未來,而是我們這一代自己的下半輩子。
       提問題的人也要試著提解方,我有在想,也想很久了。但是若只講清楚病徵而不講清楚病根,我下的處方也還是不會有人理。這篇文章要講最根本的病根。
    台灣過去二十年來高科技產業的技術水準鮮少有進步,這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如果過去二十年來台灣保持著技術和品牌上領先韓國的優勢,並且戮力於金融產業的國際化,全方位地進軍亞洲,今天我們就會需要各種受過高等教育的理工人才去開發先進產品,社會科學的人才去分析亞洲各國政經形勢、市場特性與開發策略,同時也需要藝術與人文的人才去設計產品外觀、功能和廣告。果其然,我們就可以「人盡其才」,不會埋怨教育過剩與廣設大學,而各階層的勞動力供應將會供不應求(薪資上漲)而非供過於求,我們將會歡迎外勞而非排擠外勞。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台灣文化是什麼?

       不知道有幾個人在乎自己講的母語是叫「台語」、「閩南語」或「河洛話」?也不知道有幾個人分得清楚這三種稱呼的差異?但是有人一再堅持:我說的是「河洛話」而不是「閩南語」。還有讀者更堅持要我把部落格裡「讀古今中外書」一辭改掉,因為「如果你的國家是中國,台灣就變成是外國」。這樣的論述把政治上的獨立跟文化上的獨立混為一談,對台灣沒有什麼好處。
       有一陣子文化圈內流行談「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好像沒有文化主體就很難有政治上的主體。不過,這個論述很快地就沉寂了。
       台灣文化是什麼?它是歷史的沉積,而不只是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被殖民不是愉快的回憶,但卻是不該被抹滅的歷史,而且它也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份。如果你不否認我是台灣人,就只好承認我身上承載的多元文化(從小時候排起):日本文化+漢文化、英美文化、歐陸文化。誰也不該否認:台灣本來就是多種族、多語系、多元文化的地方。被殖民如果是一種負債,殖民的歷史遺留卻是資產,沒必要否認台灣這塊土地上任何一種文化。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

    九月份的《天下雜誌》說,過去十年台灣每年平均新增債務1,853億,照這個速度推估下去,2016的預算就會編不出來。而高雄市已經因為明年度預算編列不出來,以致市議會會期延後一週開始;最後提出的預算雖經議會刪減,還是要舉債120億。這個政府的財務已經瀕於「崩」塌邊緣了。
    入不敷出的第一個原因是政府該收的稅不去收。根據Heritage Foundation2012年和2013年發佈的統計,台灣的政府稅負所佔GDP百分比遠低於其他亞洲三小龍,以及帶頭推動減稅與民營化的英美兩國:
單位%
台灣
香港
新加坡
韓國
英國
美國
2012
8.4
13.9
13.4
25.6
34.3
24.0
2013
7.9
14.5
14.1
25.1
35.0
24.8
資料來源:Heritage Foundation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要改變台灣,先改變媒體文化

       上次為了洪仲丘案,我們大家穿白衣服上街頭;更早幾年,為了阿扁,大家穿紅衣服上街頭;最近又有人在號召,穿黑衣服上街頭。公民運動,除了淪為服裝秀之外,是不是再也沒能拿這些無恥的政客怎麼樣了?
       我相信改變媒體文化是改變台灣的第一步,而改變媒體的力量來自於我們對媒體的選擇(拒絕爛的電視台和爛的報紙,勸朋友跟進;自己認真接觸好的媒體,利用好媒體給的資訊把朋友駁倒,逼他認真選好的媒體)。政治人物每四年才在乎你一次,媒體每天都在乎你的選擇(收視率)──要改變媒體文化遠比改變政治文化更容易。
       視聽大眾的選擇決定媒體文化,媒體文化決定輿論對政治人物的壓力有大。改變媒體文化,就有機會改變政治文化。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失靈的國家機器

       台北地院作出有利於王金平的假處分裁決,理由應該是比照刑事訴訟法的「無罪推定原則」:「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學法的大概都不願意毀棄這個根本原則。
       但是,王金平「黨員身分保衛戰」的訴訟要走完全程,可能已經過了2016年,那時候才開除王金平的黨籍已經毫無任何意義。於是,現實面上看起來王金平似乎會毫髮無傷。柯建銘呢?完全沒事,民進黨忙著追殺馬英九,故意忘了柯建銘才是整個事件的男主角和問題的源頭呢!從這角度看,真的是沒天理!
       讓馬英九凌駕立法權與司法權而直接以「道德訴求」砍了王金平和柯建銘,這會讓民調合理來不到30%的總統和行政院長遂行實質獨裁;要是讓王金平和柯建銘優哉游哉地繼續進行密室協商和各種見不得人的政治買賣,絕大多數人恐怕也不會甘心。
       於是,這個社會又被分裂成兩個義正詞嚴的對立陣營:一派擁馬,一派反馬,目前最大贏家是王柯和民進黨,而人民永遠都是輸家!怎麼會這樣?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台塑告教授求償4000萬,結果敗訴

       根據聯合報 9/5 的報導,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公開發表台塑六輕排放物恐增罹癌風險的報告,曾遭台塑提告妨害名譽並求償四千萬元;但是台北地院審理認為莊秉潔本於學術研究,就可受公評的事情表達意見,於 9/4 判台塑敗訴。刑事妨害名譽部分,檢方也處分不起訴。
       司法重挫台塑寒蟬策略,恭喜莊秉潔教授。

914公民不服從,傳喚劉政鴻

914公民不服從,傳喚劉政鴻
──特偵組不辦,人民來傳喚!」


【行動資訊】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如何看「九月大戲」

       這齣劇的戲碼不能叫「馬王鬥」,應該叫做「大亂鬥」──馬王鬥是藥引子,底下百家爭權,沒本事的人才把它拿到檯面上演演得轟轟烈烈,有本事的人鴨子滑水,全在私底下作業。王金平的機場記者會只是大家看得到的部份,誰知道他上飛機前打過多少電話,接到過多少電話?誰知道國民黨考紀會裡有多少人已經收到兩陣營發動的關切電話和施壓電話?誰知道國民黨內「本土派」跟民進黨高層有過多少電話?決定時勢發展的不是我們在電視、報紙上看到的部份,而是我們看不到、聽不到的部份。
       先說是非,再說政治效應。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我仇富?絕對沒有!

       精準地講,只要這個社會上沒有人不勞而獲,每一個人的所得都剛好等於他對社會的貢獻(亞當˙史密的理想),我就不再抱怨(左圖黑線
       但是我會持續地進一步宣導:能力多的人可不可以為能力少的人多服務一點,讓他們生活無虞(左圖藍線
       我不是共產黨,我不要均貧,也不要均富。我要的是一個亞當˙史密和 Stiglitz 都追求的「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正義」+ 對弱勢的基本人道關懷(上圖藍線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回應「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2)

     繼續回應〈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是因為想離清「壟斷」的問題,也藉此突顯單純從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看問題會如何誤解真實的社會問題。
     我在〈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這一篇文章談到「壟斷」,「壟斷」的概念當然要隨著時代的不同而靈活地理解。在馬克思的時代,資本家的壟斷主要是控制生產工具(工業生產機器和土地),今天資本家可以有的壟斷手法更靈活,不限於「土地、資本、勞工與創業家精神」這四樣。
  「特許憑證」就是一種典型的壟斷,但在21世界這種手段已經太粗糙。Microsoft把瀏覽器軟體與視窗操作系統軟體捆綁在一起銷售,以達到不公平競爭,就是另一種較高明的壟斷(這個案子最後是微軟敗訴)。「壟斷」有很多種面貌,最好是取相對意義來理解:任何蓄意製造不公平競爭以獲取額外利潤的手段都應該叫不同程度的「壟斷」。從這角度看,科學園區就是不公平競爭,以及資源的壟斷(以前園區內產業可以申請國防役名額,碩士畢業後到園區公司上班兩年抵服兵役,遠離軍隊的黑暗文化,兩年內可以領公司正常薪,還可以股票分紅,而且股票不需扣稅,光靠這一招就把優秀畢業生搶光,園區外產業根本無法跟園區內產業競爭)。我在〈奴隸如何學會心甘情願地服從〉舉出了更多的手段,不在此贅述。

回應「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這一次算是破例,回應網路上的一篇批評〈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這一篇文章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起推論過程很嚴謹,但是推論的起點卻是嚴重違背社會現實的「錯誤認知」。
       台灣許多不合理的現象都被學經濟學的人合理化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許多學經濟學的人不願意腳踏實地的去了解台灣產業的現實與許多政府的實質作為。所以我在《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這一篇文章裡舉出兩組乍看矛盾的數據(產值>17%而工資只有52%),然後問:經濟學要如何去解釋這個現象韓國三星經濟研究所所長鄭求鉉的解釋跟我相近:(1)韓國有堅強的勞工組織可以捍衛勞工應得之權益,(2)台灣企業家可以用產業外移威脅政府和勞工。
       但是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沒有看到這種結構性問題,它用「一家企業不論再怎樣擁有高獲利以及高成長性,只要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就無法持續獲利。」來當作一部分關鍵因素來回答。這個陳述的後半句是違背事實的!我們 IEEE fellows 人數比韓國多(如果不懂這一句話的涵義,去問電機系的),表示我們的頂尖人才比韓國多。台灣有人才,問題是大老闆不想要。(我有太多學生在高科技產業,相信我。)韓國到台灣來挖電機人才,這是 IT 業界共知的事實,而不是新聞。施振榮說的才是事實:台灣不缺人才,但是沒有舞台給人才!台灣是中高級人才的輸出國,這已經是亞洲共識。所以事實是:台灣的老闆不想要中高級人才,而不是沒有人才。那麼該問的問題是:為何韓國和新加坡老闆拼命向全世界挖中高階人才,而台灣老闆不願意要人才?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當大陸的技術水準超過台灣時

       台灣的產業技術水準整整20年都罕有進步,如果現況持續下去,十年內大陸的教育與技術水準普遍地超過台灣,那會是怎樣的光景?一個企業老闆告訴我:那只好把工資調到比中國低。我問他:這真的可能嗎?四川山溝裡難以維生的人多到數百萬,把中國大西部的人全算進去好幾億,我的們薪資想要比他們低,那是多低?要等到哪一年?他突然傻在那裡。
       有一天,當大陸的技術水準超過台灣時,台灣就滅頂了!哪還會有剩下的工作留給台灣人?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國庫空,2016恐成乞丐總統

       九月四日的《天下雜誌》有一篇文章國庫空,2016恐成乞丐總統〉,報導不合理的超低稅負將使台灣在 2016年編不出政府預算。有興趣知道進一步細節的人可以先在網路上試讀最前面的兩頁,再決定要不要去書報攤翻閱。
       每次風災水災政府都需要編列額外的預算去處理善後問題,如今政府舉債額度愈來愈逼近上限,也愈來愈難有額外舉債空間來編列預算(去處理重大意外的善後問題),一位財稅學者警告:「台灣再(也)經不起任何一點風災、水災或全球經濟不景氣。」
       管中閔對此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公股釋股活化、資產活化、資產證券化或有效運用特種基金等四方案,但是「在財政學者眼中,並沒有解決真正問題,只會使情況更糟。」
       根本問題在稅負不合理地低,且不公平地低(富人減稅而窮人卻沒有機會減稅)。假如政府不願意去面對這個根本的問題,政府該負的責任將因沒有財務預算而廢弛,只剩下不需要花錢的官商勾結可以繼續進行下去。對於這樣近在眼前的危機,富人和政客不會在意(他們的下一代根本不住台灣,甚至根本不會講國語也不會講台語或客語)。

       問題只剩:選民在意嗎?

一樣的事件,兩樣的情懷

       朋友寄來楊渡的一篇文章〈另一種凝視-讓底層的生命,站起來說話〉,讚譽英國《衛報》的台籍記者白曉紅,看起來是為了推介白曉紅將要出版的中文新書《隱形生產線》。
       白曉紅畢業於輔大西班牙語文學系畢業,在學期間曾加入學生運動。後來在英國新聞學系進修,然後進入《衛報》擔任記者。她為了採訪英國社會底層華人的生活而臥底,去了解與報導非法移民的華人勞工生活。白曉紅已在英國結婚、定居,因此對於她的作為我基本上是很肯定的,我不理解的是居住在台灣的楊渡。

所以,我也是執政黨要對付的對象?

       最近連續兩天收到 email 帳號為「Jerry Chang <cjchangnt@gmail.com>」的人來信,言短意長,每次都用恐嚇的口吻寫一句話:「老師的肩膀可以承擔的不多,該退就退,諸法實相。」「沒坐過牢吧?老師也是人......」。看來若非跟大埔事件或憲法133聯盟有關,就是跟我在提倡非暴力抗爭有關。
       我能想到的只有四種可能性:(1)跟大埔事件有關的苗栗黑道(但黑道不是這種手法),(2)藍營極端份子的個人行為,(3)藍營黨部指使,(4)國安局或警政署的另類「熱線接觸」。後面兩者實質意義沒什麼差別。
       如果是藍營極端份子的個人行為,不會有耐心地持續寫過來。如果是藍營的黨政指使,我們等著瞧。我會把寄來的信送給駭客朋友,請他們幫我反監查。
       等我有確實的訊息再跟各位報告這是怎麼回事。
       這不只是一個具有形式民主(而實質殘缺)的社會,這更是公民擁有龐大網絡與資源的時代。政府有能力封鎖消息,監控私人通訊,公民也有能力盜竊政府資訊,反監控政府作為。

       當代議政治失靈的時候,只能靠公民行動去矯正,設法使政府機器回到憲政的原初精神與民主的實質內涵。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抵制濫用公權力,募集士林法庭觀察團

        因抗議大埔事件遭違法逮捕的徐世榮教授和洪崇晏同學,在8月提起刑事自訴,控告國安局局長蔡得勝、大同分局偵查隊長賴俊堯、大同分局重慶北路派出所所長歐陽俊,假借職務上之權力傷害、私行拘禁、強制及誹謗等罪。
       據以往經驗,有法庭觀察者參與開庭旁聽,能促使法院以更嚴謹的態度來面對審理案件。因此,為了保護我們已經擁有、且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權利,我們必須非常重視警察及國安局違法濫權事件。
       非常歡迎學生及可參與旁聽者加入,盡量參與每次開庭旁聽,持續追蹤案件審理情況,為此案留下重要的歷史紀錄。
       最大目標,當然是,把旁聽席坐滿!

● 案件資訊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奴隸如何學會心甘情願地服從

    【註】請先看前一篇文章〈臺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再看這一篇。

       前一篇舉出具體證據來證明:台灣居於統治地位的少數財團是靠剝削員工的薪水和賺取政府租稅補貼來增加財富,他們賺的是國人的錢,而韓國財團賺的是外國人的錢。因此,臺灣人遠比韓國人更像奴隸。但是,在21世紀怎麼還有可能維持這麼鮮明的剝削與奴隸?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標題很聳動,但是我會很嚴謹地分析給你看:22K 的背後代表台灣人遠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轉貼「劉政鴻霸道 大埔事件五大不正義」

【文/朱淑娟】              財訊 2013/07/31

        苗栗縣政府為開發「竹科竹南基地特定區計畫」,718強行拆除張藥房等四戶,而在隨後的抗議行動中,警方執法過當逮捕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及多位學生,包括導演、學界、律師及民間團體都站出來譴責。「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也如野火燎原般成為最熱門的抗議標語。
        台灣到處有土地徵收,大埔事件之所以特別受到關注,原因從中央到地方,在這過程中有太多荒謬行徑,而這些引發的衝擊,就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所說:「政府拆掉的不只這四戶,而是拆掉台灣民主制度的基石。」人民如果不追討以下這五大不正義行徑,未來就會上演更多大埔事件。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公民不服從」的核心精神

「公民不服從」的核心精神
彭明輝

1)公民不服從是民主國家獨有的現象,她是民主國家自我修正的機制,所以不會導致革命。
說明:要說明上述命題,我們必須先了解民主政治的本質

第一章:公民不服從與民主政治
2)民主政治的權力來源(憲法)是基於眾人的良知所產生的共識;封建與集權社會裡權力(法律與命令)的來源是少數人的意志。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一個偉大的日子:八月28日

       50年前,在1963年的八月28那一天,美國黑人人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帶領二十五萬民眾走向華盛頓,並發表了感動全世界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迫使美國國會在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宣佈種族隔離和人種歧視為非法政策。
        這個行動被稱為「美國第二次內戰」,只不過這一次是只有少數極端份子使用暴力,而領導人金恩則是主張非暴力。
        本文提供以下影片連結:美國之音的五十周年紀念報導(影片)、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的主要演講(影片+英文字幕) 和這一場演講的精簡版(影片+英文字幕)。最後是沒有字幕的完整演講影片。底下是該演講主要內容的中英文對照完整中英文原出處在這裡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為臺灣人喝采

       根據TVBS的民調,818佔領內政部的行動有高達85%的受訪者都知道,他們也知道有人對著行政院大門潑漆,但還是55%的人支持這起抗爭活動,而不支持者只有22%,比沒有意見的24%還少
       台灣社會真的進步了,民智已開,不管政府如何扭曲事實,動員媒體,都只能愚弄少數人或極少數人。這才是民主政治唯一的礎石!
       不過,我們不能以此自滿。台灣社會還隱藏太多危機,我們還是生活在一個難以為繼的社會體制下:立法院還是藏污納垢的地方,做的壞事遠比好事多;首長連任猶如暴徒、無賴,高門檻的罷免法對他們一點嚇阻作用都沒有;行政院還是一大堆死皮賴臉的閣員,喜歡說謊而又不擅長說謊,更別說是有多無能、蠻橫、霸道;政府的政策還是劫貧濟富,不在乎為了財團的利益而冒著經濟泡沫與國債危機在炒高房價;產業政策還是大小眼,把少數財團補貼到只想賺納稅人的錢而不想跟國外競爭,因循怠惰的結果讓台灣一再失去產業升級的機會。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又是禮貌問題!

       江宜樺對農陣的訴求有四點回應,充滿謊言與對事實的扭曲。江宜樺上任以來謊話連篇,最著名的是憑空捏造大埔原屋保留的「四原則」說,堪當最會說謊的閣員,我甚至都已經不屑去評論了。
       面對 818 行動,江宜樺提出「公民不服從運動」要符合「文明」原則。這根本是屁話!江宜樺何時曾經關心過「文明」原則?他關心的根本就只有「禮貌」問題!
       不信,我們來比比看政府跟818 行動誰比較文明。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一個人叫良心犯,一萬人呢?

       首先我要為萬人自首鼓掌!也請李鴻源算我ㄧ份證據在這裡,請李鴻源和江宜樺找時間好好看一看這一段紀錄片)
       我們不需要讓少數人為下一代的未來而犧牲,當一萬個人一起自首時,政府將只剩兩個選擇:或者認錯,或者被國際媒體當作迫害人權的嚴重事件!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土地徵收案裡的公益、私利、財產權與市場機制

       土地徵收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看它,因為它牽涉到公益、私利、財產權、經濟發展等不同面相的事實。要跨越這些學科分際去做徹底的釐清並不容易,但一釐清是非就會看得更清楚。
       朋友介紹了一篇很棒的文章〈如何看待與了解徵收(含區段徵收)問題〉,看起來應該是目前任教於政大地政系的戴秀雄教授寫的。我如果沒有搞錯,戴秀雄教授應該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然後到德國唸法學碩士和博士,所以他可以很清楚地從立法精神上去講「徵收法制傳統上因而乃係為了限制國家機器動用徵收權力而來,並不是為了鼓勵徵收而設,故由此衍生徵收目的限制、嚴格法律保留、公益性、嚴格要求比例原則、無補償無徵收與先補償在徵收等徵收法制上的核心元素。」「在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價值立場出發,其實最首要、最重要的觀念並不是人民是否因徵收受有補償,而是發動徵收的原因必須擁有非比尋常的公益性與必要性,這直接涉及徵收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而當徵收案的公益性與必要性欠缺時,並不會因為提供合適(甚至是超額)補償就能夠俟後地治療其原有瑕疵的。」

三個彭明輝

       彭明輝有很多個,台灣就至少有三個,大陸那個最糟,是個惡吏。
       大學畢業後大約兩年,一個朋友打電話到我家道賀,說我拿到中國時報散文首獎,我以為他開玩笑,可是認真得不得了,還說:那篇文章一看就知道是你寫的,何況連名字都公佈了,你還想賴?我出去買報紙,首獎真的是「彭明輝」,只不過文章不是我寫的。不過,我還是很好奇地等中國時報的得獎通知,等了幾天之後,很篤定地知道還有另一個「彭明輝」,只不過我對他一無所知。又過了二十幾年後,我走出書房,跟朋友一起推動社區大學的運動,一位政大教授說要安排我跟政大歷史系的彭明輝見面。又過了幾年,我出去演講,講糧食問題,講完後一位女性聽眾拿一本書來要我簽名,她問我是不是詩人吳鳴,我一看書不是我寫的。最誇張的一次是收到一份政府部門的正式開會通知,寄到清大動力機械系的信箱,卻跟歷史專業有關;我打電話通知主辦單位,承辦的人卻堅持我是收信者。我這才去 Google,而大致上知道另一個彭明輝是個什麼樣的人。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滯悶的亞熱帶午後

       今天心裡一直很浮躁,安靜不下來。其實,七月份以來一直就很不平靜──就在我最需要平靜的時候。
       七月中旬整理完核四議題的資料後,我一直努力地想要靜下心來寫一本關於國畫的書,以便完成三十年來一大心願。而外面的世界卻紛擾不斷,讓我很難靜下心來。核四、國畫與大埔是三組不同的議題,需要完全不一樣的心境:核四是「事實」的問題,牽涉到一大堆核能、核安、備用容量率、電價等技術性資料與數據的跨領域彙整,需要的是客觀而慎密的分析;大埔、服貿背後是非常隱為難察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操作,需要忍住滿肚子的忿怒,用具有針對性的論述和行動策略來喚醒公民意識,讓更多人理解被隱藏的事實;而國畫的書寫需要的是沉靜到可以體會五代與北宋最深刻而崇高的情感,找到合適的語言與引導策略讓讀者感受到我在畫裡所感受到的深情。
       其實,我真正 enjoy 的只有一件事:國畫專書的寫作──這一本書不知道會有幾個人想看,因為它談的情感深刻細膩到不但遠離常人的生命經驗,甚至根本就遠離俗世所有「精英」的生命經驗。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罷免立委的程序概要

 1)徵求選區內2%選舉人同意「提議罷免」
說明:「提議人人數應為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百分之二以上,其計算數值尾數如為小數者,該小數即以整數一計算。」──《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76條第二款。
     「公職人員之罷免,得由原選舉區選舉人向選舉委員會提出罷免案。但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75
2)向選區內的選舉委員會提出罷免提議書
說明:「填具罷免提議書一份,檢附罷免理由書正、副本各一份,提議人名冊二份,向選舉委員會提出。」──詳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76
3)開始連署罷免,目標:選區內13%選舉人 

以公義和堅持拆掉無良政府

        很多人在問:人民怎麼有可能拆掉政府而不使用暴力?只要我們站在公理的這一邊,用比政府更堅決的毅力,就可以拆掉無良的政府。甘地把這種力量叫做「真理的力量」,或者「對真理的堅持」。
        83年前,印度人用非暴力拆掉英國的監獄、法律和殖民統治。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1930年的312,印度聖雄甘地從他住的地方出發,往 390公里外的海邊邁進,他徒步走了24天,每天只走16公里,以便沿途宣揚這一場不合作運動的理念,也讓愈來愈多孤單的群眾可以集結起來,在46清晨一起到海邊去公開製鹽──製鹽違背當時的大英法律,英國不但不准許印度人私自製鹽,還要求他們繳鹽稅。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818,一起拆無良政府

818拆政府行動--把國家還給人民 】

時間:8/18()1700
地點:凱達格蘭大道
流程:(陸續邀請中)
1、人民不服從論壇(彭秀春、楊儒門、黃文雄、洪箱、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全國廢核平台、滅火器樂團)
2、人民拆政府行動(徐世榮、捍衛農鄉聯盟、各地反徵收自救會、反迫遷自救會、苗栗後生會、農村武裝青年+拷秋勤、藝文界串連)

*【徵人啟事:徵求2000位和平拆政府公民】*
     818我們要徵求2,000位和平拆政府公民,用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跨出人民拆政府的第一步。

*【連署】把國家還給人民宣言:拆除無良政府、建立經濟民主、厚實人權民主*
http://www.todei.org/node/347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這叫「英勇」,那叫「白目」


       根據中時電子報的報導,今天30多名聲援大埔事件的抗議人士突襲行政院,並以紅漆潑上行政院的招牌,讓它鮮紅如血。然後他們勇敢地靜坐於行政院大門下,拉開布條高呼口號:「道歉賠償、地歸原主、徹查弊案、立即修法」,並靜待警察來鎮壓民眾的和平抗爭與表達意見的自由。(左邊照片取自中時電子報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使用者付費?你有完沒完?

       我上餐館吃豪華大餐,卻要你付費,這當然太過分。不過,「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也不該被濫用到「目中無人」的境地!
       去年今年都有人寫文章為放假時無處可去的外勞說話,希望台灣人把外勞當人看,他們都引述了瑞士 Max Frisch 的經典名言:「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我在某個網頁上看到一個讀者留言回應這個呼籲:「有沒有聽說過使用者付費這個觀念?」
       在這留言裡我看到一個傲慢、粗鄙,而又極端無知人,以及漫無止境地濫用新自由主義對台灣人的教養產生多大的傷害──這個人的心裡除了可以用錢買的東西之外什麼都沒有。

       傳說中自以為了不起的蘇軾跟禪師佛印約好相互形容對方,以此比試禪機,佛印先說:「我看到一尊佛。」好行小慧的蘇軾接著說:「我看到的是一坨屎」。回到家裡,蘇軾忍不住得意地跟他妹妹說這一段對話,蘇小妹告訴他哥哥:「你看到一坨屎是因為你心裡只有屎,佛印看到一尊佛是因為他心裡只有佛。哥,你輸了。」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網路公民運動:民主的新契機

       很多人把1832年的英國議會改革當作英國現代政黨政治的起點,從那時候到現在已經快兩百年了,政黨政治一直脫離不掉「代理政治」的根本缺點:兩黨(或兩大黨)壟斷掉政治的資源,形同政治分贓,政治代理人選上以後就背棄民意。
        在台灣,這種政治分贓制度甚至成熟到一般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各級首長選舉時,政商關係良好的人會同時給兩黨候選人贊助經費,經費多寡大致上正比於兩黨候選人的得票率──這是一種長期的投資,他們不會短視到只顧這一屆誰當選,而不顧未來政黨輪替時的利益。

        面對這麼牢固的政商關係,很多政黨人物都是在媒體前面對立,在媒體後面一起分贓。於是有了民進黨著名(聲名狼藉)的口號「水清魚不見」。兩黨政治人物有恃無恐,有一位甚至傲慢地跟我嗆聲過:「台灣只有藍綠與廢票,根本沒有中間選民,一碰到投票大家就乖乖地各自歸建!」
        我相信網路有機會讓公民突破這困境,因為網路提供了一個傳統媒野欠缺功能(主動發聲並號召理念一致的散眾,使他們表達共同意志與一致行動的可能),也因而也提供了一個不同於政黨組織的政治動員模式。一旦政治動員的組織模式變了,政治的文化就變了。我相信1985代表了這樣一個可能性的萌芽,值得大家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繼續把它發展成更成熟而有力的社會組織與動員模式,從而徹底改變選民與政黨的關係。

別排斥你身邊的人,當我們同在凱道時

       有人說民主政治就是庸俗政治,我很想說的是:當一個人站上凱道時,只要是出於自由意志,都值得你給他一點點的肯定──不管他的理念與訴求有多低,只要他真的關心社會,願意在大太陽底下站出來,就值得你一點點的肯定。如果你已經快失去耐心了,想一想一個事實:我在40歲以前對於公共參與或公民社會的理念幾乎是零,而且到現在也還有很多的盲點
       關於公共參與的理念,我們都是從零開始學起的,但是只要開始關心,就會繼續學習與進步──而站上凱道就意味著這個學習與進步的過程已經開始了(上街頭之前他一定想過一些事,離開街頭之後他還會繼續想一些事)
       如果你身邊那個站在凱道上的人有很多觀念是錯的,理念層次很低,怎麼辦?慢慢教他。要教多久?As long as it takes。沒辦法,這就是民主:不管他的理念層次有多低,都是一人一票;因此民主社會的進步不可能只靠少數有理念的人去想出偉大的救國計劃,還必須要有人耐心地把身邊願意關心公共事務的人一點一滴地拉拔上去。
       也許民主政治一定庸俗,但是治療這個庸俗症的辦法不是專家專政或精英專政,而是教育:通過學校的基礎教育,網路、媒體與朋友交談的社會教育,也通過參與街頭運動的過程,讓每一個跟我們一起決定公共事務的人水準日益提升上去。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25萬人的民主煙火?

       朋友轉來一篇文章〈25萬人的民主煙火〉,一位年輕的社會學學者(曾柏文)在認真思8/3凱道活動的得失與何去何從,他擔心 8/3 的活動最後只是一場民主煙火,動員了大量的人力而欠缺社運團體的精準度,因此成果有限。
       我參予社會運動將近20年,雖然都不是在第一線蹲點的,但是我對 1985的成果比曾柏文更樂觀一些。我一點都不認為這是一場民主煙火,也不認為由社運老將來主導就會較精準而成果豐碩。
       什麼叫「公民運動的成果」?拉下幾個立委,拱上幾個立委,通過幾個法,刪廢幾個法就算是「具體成果」?這些當然都是階段性的具體成果,但也並非「永久性」成果:立委可以變質,法可以重修或刪廢,因此都無法確保「一勞永逸」。還是要拿下執政權,完成不流血的革命?民進黨靠這個說法騙去我唯一的一張總統大選有效票,結果執政卻是讓民進黨腐敗的特效藥。假如這些看起來很具體的成果也可能只是鏡華水月,過眼雲煙,那麼讓20萬個從來不曾上街頭的人上一趟街頭,算不算「具體成果」?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推薦佳文「25萬人上街抗議真的有用嗎?」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專欄:25萬人上街抗議真的有用嗎?

作者: malaita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前天有25萬人聚集凱道送洪仲丘,對軍方人權問題提出沈重的抗議。這麼多人站出來,這場創記錄、自發的公民運動真的會有效果嗎?最後大家合唱改編自悲慘世界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臺語版「你敢有聽着咱的歌」,我好感動,你覺得馬總統有聽見嗎?

沒真相不原諒的小管

等待政黨振作,不如公民奮起

轉貼【維護言論自由 控告違法濫權】新聞稿

大埔強拆事件後,陸續發生和平倡議民眾遭警察違法逮捕、拘留及移送問題,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以及台大哲學系學生洪崇晏於723和平表達訴求時,遭受警方無端以「公共危險罪」、「妨礙公務罪」之現行犯為由,濫權執法及違法逮捕。為確保民眾在憲法及兩公約所保障的言論自由不受國家恣意干預,永社究責委員會組成義務律師團,協助徐世榮教授及洪崇晏同學針對警方違法濫權之行為提起刑事自訴,控告國安局局長蔡得勝、大同分局偵查隊長賴俊堯、大同分局重慶北路派出所所長歐陽俊,假借職務上之權力傷害、私行拘禁、強制及誹謗等罪。義務律師黃帝穎表示,將刑事責任推給下屬是馬政府一貫的卸責風格,因此他並呼籲,第一線執法警員不要以身試法,成為第二個陳毅勳。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學術討論與辯論

       清大通識中心邀我跟某位清大核工系的教授同台「談」核四時,我回絕了。理由有兩個:(1)我不願意在核四議題上跟這位教授「對話」,(2)我不願意在清大談核四。不過,我願意用「學術討論」的方式跟任何人在任何地點談核四議題,所以 4/24 那天我在核工館跟兩位擁核的學者談很久,台電副總帶人來找我談的時候我也毫不猶疑地答應並且談到他非離開不可的時候。
       我的原則是否自我矛盾?沒有。關鍵問題在於:我願意參予「學術討論」,但是我不願意參予「辯論」。我不知道台灣的學術界有多少人認真分辨過「學術討論」與「辯論」根本差異,因此我很擔心一場原該是「學術討論」的對話從一開始就淪為毫無意義的「辯論」,甚至於「狡辯」或沒風度的攻訐。

       「學術討論」的根本精神在於:沒有預設的立場,參與對話的兩造(或多造)都只在乎完整的事實,想要一起找出完整的事實,而不在乎個人的輸贏,所以是站在一起,立場一致的協力過程;「辯論」是有預設的立場,在乎的是輸贏而不是完整的事實,所以達不到溝通的效果,等而下之者甚至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攻訐、污辱、亂扣帽子。「學術討論」對參與對話的所有人和聽眾都有益(長知識兼長智慧),「辯論」無助於溝通,不一定能增進知識或長智慧,等而下之者根本是浪費時間的無聊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