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比棉籽油更可怕的還在後頭

    毒油事件爆發以後,江宜樺對此表示痛心愧疚,毛治國表示要嚴懲不肖業者並加強查緝。問題是,每次出現食品安全,政府的戲碼和台詞都是同一套,幾十年來的信誓旦旦不曾解決任何問題,這一次的信誓旦旦就能解決問題嗎?
    台灣的食品安全把關鬆散已是司空見慣,光是2013年就有毒澱粉事件、多項食品被掺入工業原料、死豬肉、過期食品、棉籽油事件等;而且大統公司獲得政府十七項GMP優良認證,以山水米公司則獲得了十一項CAS優良農產品認證,而富味鄉的研究總監兼監察人李敏雄竟是衛福部委託研究計劃的審查人。政府的食品安全把關作業簡直是矇眼瞎幹,甚至請鬼拿藥單。
    要想大幅改善食品安全,辦法是現成的:改善立法,加強罰則,貫徹查緝與執法。問題只有一個:政府有沒有心要改善?

    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涵蓋了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以及食品的生產與流通,從農地到餐桌,任何可能出問題的環節都有嚴密的規範;此外,監督的機制設計包括政府的行政,業者的經濟性誘因與罰則,以及民間部門主動參予監控的機制。政院與立法院如果有心杜絕數十年來屢見不鮮的食品安全弊端,不愁沒有嚴謹的國外參考範例。
    罰則方面,各先進國家蓄意違法的不肖廠商幾乎都會遭到瀕臨倒閉或勒令倒閉的處分以便發揮強是嚇阻作用。在無虞戰爭的社會裡,食品安全是對國人身體安全的最大威脅,用重典有其合理基礎。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執法的決心。長年以來衛福部的人力編制與檢驗儀器都嚴重不足,即使修法完善且罰則嚴厲,衛福部也根本也沒有能力捍衛國人的食品安全。台灣的立法院與行政院幾乎就是兩個有權無責的部門,立法院除了關說、喬事情之外,鮮少把民生法案當一回子事;行政院除了關心財團與富人的各種補貼之外,幾乎什麼事都推給市場機制與WTO。政府用「小而美的政府」當宣傳口號,替財團和富人減稅,而我們得到的卻是「小而醜」、「小而賴皮」的政府。
    孫璐西說棉籽油精煉後沒有毒,大家才在氣憤難平中稍稍安了心,郝龍斌卻接著說棉酚很難檢驗,驗不出來不保證沒有毒,於是大家的神經又繃緊到什麼都不敢吃。其實,台灣的食品再毒,都遠遠比不上大陸。
    大陸鎘污染耕地1.33萬公頃,分佈在11個省的25個地區。大陸北方缺水,工業廢水與家庭廢水都不經淨化直接進入農田。遼寧省瀋陽、撫順兩市每日引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約40 萬噸去灌溉,監測顯示石油類和揮發酚分別超過國家標準70 倍和200 倍之多;北京市每年排放污水9. 4 億噸灌溉,667萬公頃(台灣農地總面積的8.5倍)農田受到重金屬和有機物的污染。南方也好不到哪裡去,洞庭湖周邊的造紙業2005年排出1.07億噸漂白劑的廢水進入洞庭湖;2000年時長江被污染的河長約佔總河長的26%,水質未達標準的有35%至51%。
    簡單一句話:當大陸變成世界工廠時,全世界的工業污染就進入了大陸的農地和食品。但是,年底兩岸即將簽署貨物貿易協議,一旦通過,台灣人的食品中恐怕少不了遠比棉籽油、塑化劑更毒的各種污染和添加物。

    消費者是要團結起來監督政府,還是要自力救濟只掃門前雪?

原載蘋果日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