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唉!這些官老爺們...........

       管中閔一句「爺們」惹惱了一堆人連江宜樺都趁機找他晦氣。我相信管大爺心裡一定不服氣。別的不說,同是經濟學背景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在內閣的時間比他久,憑什麼朱敬一什麼事都沒有,什麼責任都不需要負,卻要他一個人扛起所有的責任?
       也許很多國人跟立委都以為「經濟與產業問題關國科會什麼事」?依據行政院組織法,國科會主管科學政策,確實跟經濟、產業無關。事實呢?高科技產業是對台灣產業與經濟影響最大的部門,而其主管機關可不正是科學園區的大老闆:國科會?假如高科技產業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而台灣的經濟問題又是出在產業不振的問題,那麼主管科學園區業務的國科會能夠說沒有責任嗎?
       更何況,台灣人力供需失調跟五年五百億關係密切,也跟政府全力護航園區產業而任憑園區外產業倒閉有關。你試想:當政府政策嚴重偏袒園區產業時,有幾個人敢讓自己的孩子去唸技職體系後到傳統產業就業?誰不是巴望著孩子進園區而才不才都非逼孩子去念碩士不可?因此,人才供需問題的扭曲,國科會居功厥偉,國科會絕對難辭其咎。
       產業發展是被科學園區扭曲的,人才供需也是被科學園區扭曲的,大學的研究與教學跟產業脫節,這問題的罪魁禍首又是國科會。仔細想想,誰最該為台灣今天的產業與經濟困境負責?國科會的責任絕不下於經建會!況且,國科會違背行政院組織法而把自己搞成台灣產業政策的地下總司令,其罪過豈不是更甚於經建會?
       國科會是今天台灣政府體制中最大的黑單位,但是始作俑者並非李國鼎。李國鼎設立科學園區時,規定園區內只能做研發(所以才可以根據獎勵研發條例享受免稅與減稅),量產必須到經濟部工業區去,跟傳統產業進行公平競爭。後來,園區產商賴皮,說不能只做研發,也必須做到試量產;接著,不只做試量產,還乾脆在園區內量產,享受永久的租稅減免,以致於繳的稅低到讓知情的人都看不下去。
        園區這種不公平競爭的黑單位,違背朱敬一所知道的所有經濟學理論,但是這並不妨礙朱敬一繼續在國科會主委任內捍衛園區的不當利益。假如管中閔有一個該被罵的理由,朱敬一起碼有十倍該被罵的理由。
       國科會更怪的是風水很差,主其事者好像都巴不得拿這個缺當跳板,儘快往更好的位子挪過去。朱敬一候選台大校長,總不會是「陪著玩,就算選上也不會去台大當校長」吧?主委到底是「無心戀棧權位」?還是終日只圖「更上層樓」?位子沒坐熱就急著轉台,是國科會風水不好?還是從接任那一天起就沒打算把事做好?
       相較之下,管中閔雖然講話傲慢、討人嫌,對自己該負的責任認知淺薄,但是畢竟盡心盡力在做事。也許他沒搞清楚經濟學論文寫作跟經濟政策是天差地別的兩件事情,也許他對自己的責任認識不清,也許他的才幹真的不足以撐起經建會。但是朱敬一呢?難道不該負起更多責任或不下於管中閔的責任?
       朱敬一的傲慢如果不在管中閔之上,至少不在其下。而他的才幹真的有過於管中閔之處嗎?假如他真行,為何不把前年用來取悅眾人的「降龍十八掌」拿出來用,以便救經濟?
        而江宜樺呢?他真的有資格罵管中閔嗎?還是說他還遠比管中閔更加不適任其職?仔細想想這些事,你說,管大爺能服氣嗎?
           X           X           X             X             X           X           X 

       
看到目前這一批內閣的爺們,我相信很多人一定對「讀書人」、「傑出學者」或「社會菁英」大失所望。這一群人從小就立志要「出人頭地」,埋頭讀書(書中自有顏如玉,屋中自有黃金屋),從進了幼稚園之後到進入行政院前都不曾離開過學校,很多人甚至從小就是住政府官舍或教授宿舍,跟台灣社會徹底隔絕,只會讀書而完全不了解社會;只因為論文寫很多,拿過國科會傑出獎,甚至當上院士,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而完全沒有能力覺察課本知識和真實的社會之間有多大的落差。以前我們譏諷官場「官大學問大」,現在該怎麼形容這些爺們?「官大學問窄」!
       這些人往往沒有能力跨越專業知識的圍牆去看到社會問題的完整性,用學術圈內雞零狗碎的知識治理龐大複雜而跨領域的國是,因此治絲愈亂,整個社會被整得七葷八素,底層社會更不知有多少人因而難以維生,甚至自殺。
       其次,這些人往往「只有權力慾,而沒有責任感」,因此政績再差都不知道被自己害慘、害死的有多少人,想不到自己犯的過錯叫做「因職業過失致人於死」,而以為「大不了下台,是爺們就不怕」。下臺拍拍屁股就走人,這麼輕鬆?那被害死的人命該找誰賠?至於把內閣當升官階梯,找到好位子就走人的呢?他們的責任自己看不見,也沒人要他們負責,真的是白賺的。
       除了管中閔之外,這些人幾乎幾乎都是念台大。台灣的頂尖學府是用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態度在培養「人才」?為何台大校友入閣後罕有傑出表現與善盡責任的擔當?台大培養學生的過程是否從一開始就錯得離譜?我相信這是最值得楊泮池校長想清楚的。
       楊泮池校長對肝病治療的貢獻造福國人,杏林有口皆碑。假如楊校長可以醫病轉為醫國,從新為台大想出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教育目標、方針與理念,為台灣培養「對社會有益,而非只知追求個人私慾與虛榮心」的校友,那將會是他對台灣社會更大的貢獻。
       我確實相信:今天台灣社會的病態,台大應該要負起 2/3 以上的責任!楊泮池校長如果能治好台大的病,台灣社會的病恐怕也就治好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