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精神科醫師在工資問題上打敗管中閔

       當代公民對公共事務發言,經常必須跨領域;當代公民監督政府與投下選票,判斷時經常必須跨領域;當代社會各部門盤根錯節第糾葛一團,連處理生活事宜都必須要有跨領域的知識。跨領域是被迫、必須的。關鍵在於:你如何處理跨領域的問題。最保險的方法就是針對你所面對的特定議題去搜尋學術文獻,願意這樣做的人,他的批評、觀點常常有機會超過專業領域的權威。
       底下我以基本工資議題為例,說明一個精神科醫師如何打敗中研院院士。

       管中閔曾說調漲基本工資一定會倒是失業率上升;如果你是關心社會議題與弱勢的人,就必須決定要不要相信管中閔說的。一位認真的精神科醫師就找到一篇專業的論文駁倒管中閔的主張。這醫師還很有趣:「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2009)、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2011)、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三獎(2010)等 20 項文學獎」。他的名字叫沈政男,「長期以通識自我教育,科學與人文兩棲。

      管中閔說的話大概學過經濟學的人中90~99%會認同,因為這個經濟學的常識被寫在大一的教科書裡頭。不過,經濟學的見解每年都在被更新,大一教科書寫的不一定現在還被專業領域內最頂尖的學者群認同。
       沈政男的部落格裡也經常表現出對社會底層的關懷,因而對政府許多作為不滿。他對管中閔的論點不服氣,在網路上找到柏克萊大學2010年底一篇有關基本工資的新聞稿,並循線找出一篇原始論文 Arindrajit Dube, T. William Lester, and Michael Reich, "Minimal Wage Effects Across State BordersEsetimates Using Contiguous Counties,讀完以後補充一些基本知識而寫成一篇文章管中閔,你在亂扯什麼?〉。

       
柏克萊的新聞稿很明確地指出:過去一整個世代的研究都認為調漲基本工資會對就業率有負面影響,這個認定是有問題的。這篇文章甚至一開始就直接說出最重要的結論:Increasing the minimum wage does not lead to the short- or long-term loss of low-paying jobs。至於 Dube 等人所發表的論文,則指出過去的研究在方法論上犯了什麼錯,而導致錯誤的結論。沈政男的文章裡還討論了 G. Stigler 的舊說與 Card and Krueger1982),但是他沒交代原始出處。不過,根據柏克萊的新聞稿和Dube 等人所發表的論文,已經可以確定管中閔的說法過時了!

       
沈政男也許修過經濟學的概論,但專業知識絕不如管中閔完整;問題是今天資訊如此發達,只要你願意對鎖定的議題認真搜尋相關的專業學術論文,就有機會吸收全球最新進的智慧,以便協助你判斷公共事務裡的是非。
       我批評過李遠哲「不知道什麼時候該閉嘴」,也被讀者拿這一句話批評我。這樣的批評沒有看出我跟李遠哲根本的差別:李遠哲太忙,跨出熟悉的領域發言時常常是問各領域專家的意見而沒有親自去閱讀學術文獻跟研究;我不那麼忙,跨出熟悉的領域發言時常常是自己去閱讀大量的專業學術文獻與政府報告,經過彙整與研判後才採取我自己的觀點。這兩種方式差異很大!
        聽人家說的人只能仰賴你相信的人,信任的人錯誤時就會意見偏頗,而不幸的是李遠哲經常聽信不該信的人。其實,自己不親自研究,就會嚴重欠缺基本認識,以致於該相信誰都判斷錯誤。我自己研讀,很累,但是會在這過程中看到一個議題的各種歧異觀點,會需要自己去找出他們的論據與下結論的前提,然後再根據自己對台灣社會情境的了解去判斷哪一組理論的假設前提較接近台灣的社會情境。這樣複雜的親自閱讀與思考過程,必須一個人安靜地呆在書房,長程地深思、細思。如果去問人,聽再多也不是你自己在思考,對問題的掌握深度與細膩度絕對不如自己閱讀、彙整、分析、思考。

       跨領域的問題不在「可不可能」,而在於「願不願意」花費足夠的心思去閱讀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