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都是自動化惹的禍?

    有些經濟學家估算:要維持全球的就業率不變,全球GDP成長率大概需要維持在4%左右。意思是說:只要全球GDP成長率低於4%,失業率就有可能上升,而使消費者看壞景氣,帶動失業率上升與景氣下降的惡性循環。
    為什麼是4%?因為製造業自動化與辦公室自動化等生產效率的提升,使得全球在相同產值下所需要的就業人數下降,必須靠4%左右的GDP成長率來提升人員的需要。於是,有人如此形容當前全球經濟的困境:全球GDP成長趨緩,但是自動化的腳步卻一直沒有放緩,因此失業率居高不下。
    身為自動化的學者,聽到自動化要為這世界的困局負責,我感到很訝異。自動控制這門學問的英文舊名叫「servo-mechanism」,其中「servo」一詞的原意是「機器僕人」(machine servant),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將人類從沒有意義的勞務中解放,以便人類可以去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藝術創作、欣賞大自然和人文與藝術作品等)。假如人類願意通過立法來縮短每一個人的工時,就不會造成失業問題,而可以享受自動化所帶來的好處。

    偏偏,我們不用自己的智慧去管理這個社會,卻把社會交給「看不見的手」,因而才會造成失業的攀升。這不是技術發達所造成的禍害,而是因為人類沒有能力適切地管理社會,以及分配科技所產出的福祉所致。要被責怪的是人類,而不是科技;要改進的是人類管理社會的方式,而不是放棄科技的進步。
    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球GDP的成長趨緩跟貧富擴大有很密切的關係。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三十年來美國經濟成長的果實被所得最高的10% 吃光,而其他90% 的人實質所得則是下降的。[1] 試想想,當底層90% 的人實質所得下降時,他們的支出當然不可能增加,而最富有的10%人口也不可能把增加的所得拿去消費,因此過去三十年來全球GDP的成長只能靠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來支撐,也無怪乎奉行新自由主義的歐美國家近年來的GDP成長率低到只有1%左右。[2] 那麼,富人的錢呢?理論上是拿去投資。問題是,當實體經濟無法成長時,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報酬率一定偏低,而富人的錢又是多到好幾代都用不完,於是他們敢於冒風險去追逐比實體經濟更高的報酬率。財富分配不均的結果,實體經濟無法成長而投資的風險性格愈來愈濃。從這角度看,2008年的金融風暴根本就是新自由主義必然的產物,誰來當美國總統都一樣。而且,如果讓新自由主義繼續管理這個世界,經濟泡沫應該會一再出現。

    把以上的討論彙整起來,會得到上面圖示的現象:(1)因為對富人減稅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2)服務業與製造業需求因而萎縮且富人所得擴大,(3)金融投機性格因而增加,使得泡沫擴大;(4)此外,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需求萎縮,再加上辦公室與製造業自動化,使得產業人力需求下降,(5)因而勞動市場供過於求,(6)因此失業率上升,工資下降,高教人口低度就業或失業。
    解決的辦法呢?看下一張圖。 


    如果適度進行財富重分配,就可以促進消費與經濟成長,同時減少金融投機的性格與泡沫化的風險。此外,如果政府擴大稅收並投資第四級產業(藝術、文化產業),立法減少工時,並以強迫消費或免費提供服務的方式培養第四級產業的消費人口,三代以後懂藝術與人文的人口擴大了,或許第四級產業的市場就可以成熟到讓市場自理。
    如果立法減少工時並培植出第四級產業,自動化的果實將會符合控制工程師原本的期待:人們從無聊的勞務裡被解放,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來從事有益身心的休閒與創作。
    所以,只要制度是對的,科技的果實就是美好的;只要制度是錯的,科技的果實就會變成毒蘋果。你說,今天的22K和全球高教人口供應過剩的問題,到底是自動化科技的錯?還是制度的錯?

本文原載「獨立評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