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藝術的精髓盡在細節:兼論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

      去年11月底去京都和大阪賞楓,驚嘆於日本秋葉之美,不禁好奇這樣的美景會如何影響其精神與文化。
      恰巧行前讀過一些關於物哀、幽玄與侘寂的文章,回來就借了大克西禮的日本美學三部曲來讀,邊讀邊一再油然孳生「不以為然」的感受。我因而忍不住在讀書會裡再三提醒: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範疇,絕不可混為一談。
      在這個搜尋「日本文化獨特性」的文獻與資訊過程,意外地發現近年在抖音上爆紅的「成都鍋莊舞」,既可以用來說明「藝術的精髓盡在細節」,又可能以此為例闡述「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的先後、異同」。
      因此,在這一篇文章裡,我將先以「成都鍋莊舞」幾個代表性人物(雍吉、青措、西饒)的舞姿為例,說明「藝術的精髓與良窳盡在細節裡」。接著,我將順勢約略說明「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的先後、異同」。先有這篇文章的鋪陳之後,我將會在後續文章裡討論我對大克西禮的不以為然。

成都高升橋路旁的藏族「鍋莊舞」
      2022年的六、七月份起,大陸成都掀起一股「鍋莊舞」熱潮,在高升橋路與一環路交叉口附近的錦外中心(雍吉常去的地方)與羅馬假日廣場(青措與西饒常去的地方)的戶外空地,每晚人潮擁擠地觀看兩群藏族姑娘跳「鍋莊(Gouzhuang)舞」,而相關的錄影片段經常在網路上爆傳。
      這些舞者各有粉絲,粉絲最多的當屬雍吉(個人抖音帳號在這裡)和青措(個人抖音帳號在這裡)。
     據說雍吉曾經自道:「我是大山裡走出的孩子,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我是一名人民教師,平凡的我,一直都在堅持著我的熱愛(民族舞蹈),一路走來,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至於她的年紀、婚姻狀況、以及任職的學校與專長,網路上的資訊紛紜,不確定何者屬實。
      可以確定的是,她並非專業的舞者。至於西饒與青措,雖然舞姿也各有特色,卻都更不像是專業的舞者。
      這種非專業性,反而引起我對她們更大的好奇:她們跳著相同的舞步與舞碼,而舞步又極其單純,只因肩、頸、肘、腕、掌、指的微小動作差異,就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個人,當投入與專注程度的有別時,就可以有巨大的差別(最年輕的青措尤其如此)。
      這就充分說明了一個事實:藝術的精髓盡在細節,音樂與繪畫的良窳也大幅度地取決於細節。偏偏,哲學界的「美學」往往始於概念內涵的分析,而「概念」則鮮少例外地是忽略細節的差異後才建構起來的。
     這就形成一個根本問題:忽略細節後才建構起來的「美學」,會不會恰恰是跟「精髓盡在細節」的藝術毫不搭嘎的,甚至只是「盡去藝術精髓後」沒有靈魂的概念堆砌?

雍吉與青措:一樣的舞步,兩樣的風情
      雍吉、青措與西饒這三個舞者中,雍吉的舞姿應該是最出色的;尤其是開朗地笑起來的時候,更加增添嫵媚(舞者的神情會影響我們的觀舞感受,這應該是常識)。
      不管是在 YouTube抖音,只要搜尋「雍吉  鍋莊舞」,都可以找到很多她跳舞、逛街的錄影。她的特色(請點擊此處看慢動作時的舞姿)是上身的頸、肩、肘、腕都很柔軟且自然地擺動,形成柔軟而溫婉的曲線和流暢的肢體動作(其他人往往肩、肘、腕都很僵硬);膝部的屈彈動作不大,卻富有彈性與活力,腳跟與腳尖的墊步也較鮮明,因而下身的動作富有節奏感(其他人往往屈膝的動作僵硬欠缺彈性與朝氣,因而節奏感不鮮明)。
      譬如,青措的舞姿也很有特色(譬如抖音裡的這一段影片),而贏得許多粉絲的心(抖音裡青措的系列影片)。但是當她不夠投入、不夠專注,或者對舞碼不熟時(如下面影片),手肘往往會相當地僵硬,而肩頭的動作也相對地欠缺柔軟度與活潑性,因此上身的舞姿不像雍吉那麼細緻、柔軟而靈活、流暢的曲線和節奏感,也不像雍吉的舞蹈語言那樣地豐富。

      但是青措身體、四肢都很修長(幾乎手長及膝),特別容易凸顯鍋莊舞的特色與優點,因而佔盡便宜。[注一] 尤其是當她穿著的衣裳垂度高而柔軟時,很容易凸顯出她腰部細微的動作,以及腰部帶動下肢細膩而溫柔的舞姿(譬如抖音裡的這支影片)。此外,當她的頭部隨著雙手的擺動而輕微地晃動,加以微笑和酒窩,就會突顯出一種俏皮而活潑的模樣。[注二] 這樣的風情,跟雍吉的舞姿有著鮮明的差異——盡管肢體動作上的差異是那麼的微小。 
      此外,當舞者把每個動作的幅度都加大,並且在起勢時略加強化其節奏感(就像是音樂裡在每個樂句的起頭加上重音),舞姿會從溫婉、柔美變成矯健、颯爽(如下面的影片)。
      此外,當藏族男女在大草原上依傳統的形式跳著「鍋庄舞」(藏語原意「圓圈舞,如下面的影片)時,即便舞步與舞碼相似,其味道卻已經截然迥異於成都高升橋路旁的鍋莊舞。     

鍋莊舞:概念與美感經驗的先後、異同
      到底哪一種「鍋莊舞」的風格才是「正統」或「傳統」的「鍋莊舞」?或者,什麼是「鍋莊舞」的「核心精神」或「核心元素」?
      一個最常被引述的概念(說明)是:「鍋莊舞,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覆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如果按照這個概念(說明),前一節所舉案例都不夠「正統」;而底下的「範例」則較能吻合前述的概念(說明):
      問題是,這樣的舞蹈,有可能會在成都市蔚然成風,吸引數以千計的觀眾,以及網路上數以萬計的粉絲嗎?應該是不可能的。
      傳統的鍋莊舞與成都市的鍋莊舞有許多共同的元素(舞步、舞碼)使得它們可以共容於一個概念(「鍋莊舞」)之下。然而這些共同的元素卻無關於舞蹈表演的良窳,也不是使得觀舞者讚嘆(或者乏味地掉頭而去)的要素。
      所以,成都市那些高升橋路旁的粉絲讚嘆的是,不是傳統鍋莊舞與成都市鍋莊舞的共同元素,而是個別舞者在這些共同元素所提供的架構下所注入的個人特質(舞蹈的靈魂)。
      那麼,是否存在有所謂的「鍋莊舞之美」這樣的東西,以供哲學系的美學專家們探究、萃取、闡述、論辯?關於這個問題,今天的哲學界其實是意見分歧的,而且其中一個主流的態度是「甚表懷疑」。[注三]
      那些深懷信心的人,可能會訪問一些對「鍋莊舞」頗有研究的傑出舞者或評論者,請他們談談他們心目中的「鍋莊舞之美」;之後再根據他們的意見進行各種分析,以確認他們概念中所謂的「鍋莊舞之美」是什麼。但是,假如這個學者從沒看過任何鍋莊舞的表演,他真的有機會從這些訪談裡萃取出「鍋莊舞之美」的核心嗎?我深表懷疑。
      假如其中有一位「美學專家」很認真地在前述傑出舞者與評論者的引導下親自觀賞他們所推薦的鍋莊舞表演,然而這個「美學專家」偏偏對於舞者肢體動作中所蘊含的細微差異極端不敏感,以為青措每一次的表演都「大同小異」,甚至看不出青措與雍吉的舞姿有何「美學上有意義的差異」。這樣的「美學專家」所萃取出來的「鍋莊舞之美」,值得信任嗎?我會堅決地搖頭否定。
      論述「鍋莊舞之美」以前,你必須有足夠的敏感度去體察(感受、區辨)各種傑出舞者的風情、舞姿。或者說,你必須先從觀舞中體會、匯聚各種舞者的舞姿與風情(第一手的美感經驗)。有了這些第一手的美感經驗之後,你才可以參研其他舞者、評論者的意見去開始思索「鍋莊舞之美」。我把這叫做「美感經驗先於美學概念」。
      事實上,每一個美學專家(或常民)概念(或內心)裡的「鍋莊舞之美」,都是從他的美感經驗裡抽繹(萃取)出來的。一個對於舞蹈的感受能力太遲鈍的人,他內心所能涵蓋的「舞蹈之美」必然也粗糙;不管他發表過多少篇美學方面的學術著作,他從內心(理性的認知+美感的經驗)萃取出來的「鍋莊舞之美」都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我把這個事實叫做「美學的概念分析不足以取代美感經驗,也不足以彌補美感經驗的貧乏」。
      非常可惜的,就像就像身兼音樂家與哲學家阿多諾(Theodor L. W. Adorno)所質疑的:康德與黑格爾都不懂藝術,卻在18與19世紀奠定了西方的美學。這樣的美學傳統,到底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對我而言,「零(不值一哂)!」

大西禮與本居宣長
      在《物哀:櫻花落下後》裡,大西克禮質疑本居宣長沒有把「何謂物哀」徹底釐清,因而用了五種層次(境界)的「物哀」想要去釐清本居宣長所未能釐清的部分。然而他的許多論述都再再引起我的質疑。
      關於這問題,我會在近期另文討論。

註解
[注一] 雍吉經常穿著藏族傳統服裝跳舞,不容易看見她的身材和腰部的動作;偶而穿著牛仔褲跳舞,你會發現她也是身材云稱、腰肢纖細只是不像最年輕的青措那麼修長。但是當她穿著牛仔褲跳舞時,許多穿著長裙時的韻味卻消失了。
[注二] 青措有很多俏皮、可愛的模樣(表情),這雖無關舞姿,卻也是她吸引粉絲的關鍵因素之一。
[注三] 參見 James Shelley, "The Concept of the Aesthetic,"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