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一個經濟學者對辜朝明的評論


前言:我的前一篇文章「歐美會不會進入「失去的十年」?」貼出之後,收到一位經濟學學者的來信表達他的看法,底下是他的來信。

---------------------  一個經濟學者對辜朝明的評論  --------------------

Koo觀點在經濟學界並不陌生,他的主要論點是陳述在2008年的專書: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Lessons from Japan’s Great Recession. (New York: Wiley, 2008)。說他的理論不陌生,是因為它的要素都是總體經濟學家所熟悉的。Koo借用了Irving FisherDebt-deflation theory,來說明資產泡沫崩盤時,大家的恐慌拋售,只會進一步加劇資產價格下跌。同時,通貨緊縮,由於增加實質債務負擔,會進一步緊縮支出,所以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Koo也就用了Nobuhiro KiyotakiJohn H. Moorecredit cycle,以及Ben BernankeMark Gertlerbalance-sheet mechanism的概念,來說明銀行與家戶單位資產負債表的變動,會進一步影響銀行的放款與家戶單位的借貸能力,進而更一步放大景氣循環,讓景氣好時更好,壞時更壞。這個Ben Bernanke,就是現在Fed的主席。這些要素,都已經是總體一般均衡模型的要素。Koo跟他們不同的地方,是他做了大膽的極端假設,因此導致的結論不同。在Irving Fisher的模型裡頭,經濟蕭條是由於貨幣政策,也就是金本位失靈所引起,所以他的拯救方法,也是基於貨幣政策。例如將貨幣貶值、或是採用可以穩定購買力的貨幣單位。或是像Krugman製造預期通貨膨脹以降低實質利率。Koo跟他們最大的不同,在於假設實質利率不管降至多低,都無法引發投資與消費意願。在其他人的模型,並沒有做這麼強烈的假設。這導致Koo的模型,回到最簡單的凱因斯模型下的結論:貨幣政策無效、財政政策效果最大。

Koo並沒有說明他的假設根據。這是一個必須透過實證解決的問題,而他也沒有提出證據。Koo的文章,對於幾個事實的描述並不正確。第一是關於美國1937年的經濟衰退。大多數的文獻,都認為這個短暫的衰退,是由於羅斯福在國會推動立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這個政策人為地提高實質工資,使得羅斯福從在19333月上台之後的短暫復甦又停止。經濟系盧淑璇的指導老師在這方面提供很多的實證支持。羅斯福的新政初期,並沒有財政擴張政策,那時候還不清楚這些概念與政策。所以Koo1937年的衰退歸因於財政跨張政策臨時中止,這個講法沒有根據。

其次,Koo對於財政政策的刺激效果的估計,也顯得太過於不精確。由於有太多的原因同時影響那段時期的經濟與財政,不能僅是簡單地將事後的數字相減。對於財政的刺激效果(乘數效果),其實文獻很多。除了Christina Romer的估計之外(她是美國總體的經濟顧問,所以比較樂觀),其它的估計,都發現遠小於一的。Alan J. AuerbachYuriy GorodnichenkoRüdiger BachmannEric R. Sims等人的研究很具代表性。Koo的估計方法過於簡略,結果也很難解釋。

最後,是關於Koo對於歐債危機的拯救方法。Koo的提議是,只要不讓外國人購買本政府公債,就可以讓本國政府公債升值。這是很難發生的事情。過去在資本管制的情況下,財政狀況較差的國家,公債價值還是比較低。除非政府國有化銀行,要求銀行購買政府公債,不然它設想的情況很難出現。其次,他的解救方法也會引發道德風險。因為它等於邀請希臘這些財政紀律較差的國家繼續擴大財政赤字,反正這些赤字都會由其他歐元國家來承擔。因為這些負效用,他的方案很難得到經濟學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