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幸福的世代,在尷尬的年代裡

現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是在台灣經濟持續大幅成長的過程中出生、長大,他們的父母普遍地對未來懷著樂觀的期待,也把這樂觀的期待感染給他們。某種涵義上說,這是一個被祝福的世代:很多人的父母受過很好的教育,有很好的職業與收入,使得這一個世代可以在開明的管教和幸福的童年裡長大;他們學音樂、美術、舞蹈,小學就開始出國旅行,有遠比我們那個世代更好的外語學習環境,以及可以激發他們許多未來夢想的家長和老師 ── 而且,他們的父母也有那個經濟能力可以支持他們去追逐各種可能的夢想。於是,許多人唸了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

然後,他們來到30 歲、40歲,有人拿著國外名校的博士證書,有人拿著國內名校的博士證書,開始流浪。有人拿著國內名校的碩士證書、步入結婚禮堂,想要在工作上和家庭裡經營出自己從小的夢想,卻突然發現:職場很現實,甚至很殘酷──在經濟發展遲緩的年代裡,人浮於事,工作不好找,找到工作後又必須面對內外的競爭、不合理的管理、現實而無意義的工作目標。

很多人,一夕之間夢碎;更多人不願意相信這世界有這麼殘酷,一再堅持、自我糾纏、一再換工作(或在想像中換工作),直到不得不發現夢想早已碎落滿地!
於是,我在演講時看見年輕的媽媽哭了,在電子信箱裡讀到流浪博士的徬徨,在網路上看見遍地燃燒著 30 歲的焦慮。

「怎麼辦?」每個人都在問 ── 年輕人在問,五、六十歲的人也焦慮地在為下一代發問。整個社會突然找不到方向、失去對未來的信心!

於是,談各種社會問題的書開始暢銷 ── 只要作者名氣夠響、文筆夠流暢而淺顯地點到痛處,再說出幾個乍看之下似乎言之成理的「處方」,讓大家覺得「一切都還有救,往那裡走準沒錯!」

其實,包刮這些「諤諤敢言之士」在內,沒有人真的把問題想通、看透,沒有人真的找到有效的處方大家只是慌亂地抱成一團,想要繼續在過去的美夢裡彼此取暖。

問題是:假如經濟不景氣是全球的長期趨勢,該怎麼辦?假如國內的官商勾結與政治人物的貪腐無能已經病入膏肓,又該怎麼辦?假如台灣的學術界就是問題的根源而沒有任何能力了解台灣真正的問題,那又怎麼辦

學文學的年輕人問我:「面對未來我該怎麼辦?」學舞蹈的年輕人問我:「我需要為了找工作而妥協嗎?」名校的生物學博士問我:「我還要繼續當學術界的國際外勞,繼續跨國流浪嗎?」

不去面對真正的問題,就不會找到真正有效的答案!問題是:我們願意面對事實嗎?

柴契爾夫人的電影剛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英國網路掀起一陣鐵娘子熱。離開機場搭上英國的火車,鄰座老先生的報紙 Mirror 上有個斗大的標題:「God Save the Queen」。上網去查,才發現英國為了縮減政府開銷而大砍 國家醫療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 經費。

1987年我剛到英國時,英國也是這個氣氛:國家債臺高築、通貨膨脹讓許多人吃不消。跟現在比起來,唯一的差別是:柴契爾夫人任內幾乎賣光了英國的家產,現在的保守黨政府已經沒有家產可以賣了!現在不只國家醫療服務(NHS)的經費被大砍,連大學也早已被迫要認真研究合併系所或裁員的可能性。連流浪博士的生存空間也有機會再被壓縮!

假如這些國外的流浪博士哪天回到台灣,目前在台灣的流浪博士又要往哪裡去?去擠壓誰?


從全球經濟的長期走向來看,過去40年來發達國家的GDP成長率震盪走低,而新興國家的GDP成長率則震盪走高。長期看起來,經濟發展遠景是對高所得國家不利 ── 或許對台灣也是不利的
許多經濟學的論文都支持一個推斷:在自由市場機制下,只要GDP成長速度不夠高,失業率就會上升並造成青年失業,國家的支出就會升高而稅收下降,造成國家到期債務(國債)與未到期債務(隱藏性國債)的上昇,以及通貨膨漲;同時進入惡性循環。有些評論說:看起來英國是又掉入這個惡性循環了。
也許台灣也正在步入這個惡性循環!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怎麼辦?


名嘴總是敢說出一些未經深思而似乎有效的答案:賣掉中油、賣掉台電,讓一切回歸市場機制,因為市場比較有效率!其實,柴契爾這一套早已被英國人恨透了!她雖然擔任了11年的首相,最後卻是因為太過於不得人心而被同黨同志逼迫下台──他們告訴她:如果不辭職,只會招惹羞辱!

台灣的困境沒有簡單的答案,更沒有容易或快速有效的答案。在學術圈不研究台灣社會也不了解台灣社會的情況下,要解決大環境的問題就更難了!

當然,我們五、六十歲這批老骨頭還是必須要扛起責任,去了解與謀思突圍之道  但是30歲左右這一代能做的事,其實是先救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

而第一步就是:面對全球經濟惡化的事實,暫時隱忍起自己的理想和懷抱,看清楚這個社會上真正的就業機會,踏踏實實地培養自己的就業能力。不要再對工作東挑西撿,「先求有,再求好。」

其實,台灣社會分工不是很細,工作的專業程度確實不高(所以產值其實不高,人均所得之所以高過北歐國家,靠的是賣命加班)。因此,只要不嫌棄工作沒創意、沒理想性,也不要介意剛開始的工作待遇低、老闆能力差、制度愚蠢,就很容易先找到一個隨時會倒的工作,利用這工作機會培養初步的就業技能,再把這技能當作下一個爛工作的敲門磚,繼續累積職場技能。如此持續五年左右,很容易就可以培養出有初級專業性的職場技能;再過個十年,職場能力更強,自願少賺一點錢,就有機會換一個較有趣的工作,或者換一個較輕鬆的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去發揮自己的理想。

這樣的人生,其實沒什麼好哀怨。我爸媽那一代一輩子困於現實,不但沒機會追求自己的理想,連上學的時間都被壓縮到極其短。我自己大學時選擇工科,也是因為文科難找事,不得不把工作和理想分開來處理。

30 歲左右的這個世代,已經度過幸福的童年與漫長的學生時代。假如必須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而將理想隱忍10年,別抱怨,也不需要覺得自己在背棄理想── 在得以的時代裡有得以的作法,在不在得以的時代裡得有不得以的作法;況且,你們已經比我們這一代更幸福了,更別提我們的上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