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必要之惡?or 懶惰與無能的藉口?(下)

       有一位財經界有頭有臉的人寫了一篇文章,標題聳動「貧富差距是活性社會的必要之惡!?」好心地建議大家:要經濟成長,就要忍受貧富差距這個「必要之惡」。
       這位好心的經濟學家把可容忍的貧富差距訂在哪裡?「從產業革命以來三個世紀的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看,惟其貧富差距倍數超過45倍以上的經濟社會,才會是較有可能暴發革命或爆炸性動亂的社會,而貧富差距倍數在七倍以下的經濟社會,則率皆可能衹不過是一個「均富」或者是一個「均貧」社會,祇是這種類型所得差距偏低的社會,也最可能就是一個相對沒有活力,或者根本就是一個普遍性高度「惰性」的社會(inert society)。」
        言下之意,台灣現在6.34倍的貧富差距還太小,必須讓它再大個幾倍,才能讓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被開發出來!那麼,要多大他才會滿意?「我們可以看得貧富差距21倍的美國、13倍的新加坡、23倍的中國、50倍的英國都還是高競爭力的穩健經濟社會。」
        貧富差距愈大,經濟真的愈有活力?美國真的那麼神?看一下事實(出處看註解),2000年到2007年之間,瑞典的GDP成長率在1.14.4之間徘徊,美國在0.9%到3.8%之間徘徊,而英國1.6%到3.8%在之間徘徊。(20082011的各國遭遇到的問題差距較大而很難比較)
       貧富差距真的有助於提升經濟活力?還是說這種說法單純出於某些學者一相情願的想像!?

       這個曾任各部會重要顧問及諮詢角色的經濟管理學博士可能嚴重地欠缺一個基本常識:英國、美國、新加坡的社會福利與社會安全體系遠比台灣發達,而台灣的社會福利幾乎是完全仰賴底層群眾(譬如慈濟功德會與各廟宇)的善良與「無知」(無知於經濟學家口中的「必要之惡」)。
        假如沒有底層群眾的善良,貧富差距小於7.0 而政府社會福利制度薄弱到幾近於零的台灣會發生什麼事?一大群人燒炭自殺!
       我給各位一個具體的例子。昨天夜裡送我媽到急診室,呆到將近凌晨。急診室裡人來人往像夜市,許多不懂經濟學的義工在幫忙。一個年過八十的老翁拄著柺杖,費力地從醫生那裡走向他年近六十的兒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而忍禁不住偷聽他們和醫生的對話。這個長子努力地想要保住一份工作,以免成為老父的負擔;但是整個社會和企業都振振有詞地要淘汰沒有競爭力的產業,而想要苟活的弱勢企業只好努力地掏汰更弱勢的員工;這個兒子從能養活弟妹到今天變成快要無法養活自己,因此持續失眠,已經搞不清楚有幾個月。醫生要他去看精神科,他不願意,因為一旦被發現就會馬上被裁員!................ 剩下的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這種殘酷的經濟學是我們要的嗎?
       簡單的社會福利制度不是可以解決少數弱勢的痛苦嗎?為何慈濟和廟宇裡面窮苦而無知的底層善心人士都知道要如何解決這問題,願意解決這問題,也在幫政府解決這問題,而了不起的經濟政策顧問卻只說得出「貧富差距是活性社會的必要之惡!?」
       妳知道在貧富差距小於7.0 的社會裡已經有多少人燒炭自殺了嗎?妳知道當貧富差距上升到10.0時會多出多少自殺的人口嗎?經濟學者真的可以這樣輕描淡寫地用經濟政策送人去死嗎?
       妳知道法院要判一個人死刑需要多少證據?需要多少人力?需要多少程序?需要多少年?而司法界還在爭論「死刑是否是維持社會安定的必要工具」。我要再問那些因為學了經濟學就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所有年輕學生和學者一次:經濟學者真的可以這樣輕描淡寫地用經濟政策送人去死嗎?
        均富有什麼不好?「瑞典也是施以『從搖籃到墳墓』的高乎中進國家平均所得以上的福利照顧與貼補救助。.......,但也一刀二刃地同時扼殺了社會活力及國民持續奮鬥向上的驅動力:一個竭盡心智宵旰賣力的高所得者,經過再分配機制的平減之後,所能得到的生活素質與實際所得水準,與一個不費心不費力也不勤儉勞作者,所能得到的相差無幾之時,則人生在世『賣命賣力何用?』」
       均富的社會不可以當作社會發展終極的絕對價值,竟然只因為國人會失去「把別人踩下去的樂趣」?多麼鄙薄、無知的經濟理念與人生觀!!!知不知道一個簡單的事實:瑞典人有許多富人逃稅,甚至放棄國籍;但是有更多的瑞典有錢人樂於興辦企業、造福國人,並以此為容國?「造福鄰人」難道是不值得一個人終身奮鬥的目標?
       台灣社會最寶貴的就是對弱勢的同情與不忍心看人活不下去,所以即使是收入在社會最底層的慈濟信眾和廟宇信眾,都還願意擠出自己微薄的收入去幫助政府和財團不願意幫助的人。假如連他們都相信了經濟學家口中的「必要之惡」,台灣將會變成一個人吃人的社會。
       我知道經濟學重要,我也知道經濟學有它紮實的學術基礎,但是台灣這種「半部經濟學治天下」的惡習我實在是受不了。假如經濟系沒有辦法把政治經濟學列為必修,至少要設法讓學生完整、客觀而公正地知道芝加哥學派、凱因斯學派、萊茵河模式和北歐福利國家,讓經濟系畢業生知道我們是可以有選擇的,也讓經濟系學生學習工學院的精神:我們珍惜人命,努力突破前輩認為不可能的極限,我們絕口不談「必要之惡」──雖然我們有比經濟系更精確的數學公式可以表達出現實與理想的界線。
  
註:
瑞典、美國和英國的GDP成長率取線圖請分別看底下三個連線:
1瑞典
2美國
3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