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有這麼嚴重嗎(請用阿扁腔發音)
台灣的青年失業問題嚴重嗎?青輔會現任主委一直堅持:「相較於歐美國家,我國青年失業率並不算高,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院長丹德克(Christopher Dandeker)100 年11 月來台訪問時,也讚賞我國減緩青年失業率的表現。」原因是:「根據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2010 年的統計,臺灣15-24 歲青年失業率為總體的2.51 倍,與世界各國相近。其他國家如義大利(3.31 倍)、盧森堡(3.18 倍)、瑞典(2.99 倍)、挪威(2.66 倍)、紐西蘭(2.63 倍)、南韓(2.65 倍)等國家都高於我國。」
統計數字會騙人,讓我們看另外一組李健鴻教授提供的統計(雖然是2009年的資料,卻教我們看資料的「另一個角度」,所以跟資料新舊無關):「2009年時,臺灣15-24歲的青年失業率是14.5%,雖然低於OECD國家的16.7%、歐盟的19.6%、美國的17.6%,但是卻高於全球平均青年失業率13%,也高於日本的9.1%與南韓的9.8%(OECD,2010),顯示相對而言,臺灣青年失業問題的嚴重性。若就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平均失業率相比,臺灣的青年失業率是全體失業率的2.5倍,其比值僅略低於南韓的2.7倍,但明顯高於 OECD 國家的2.0倍、歐盟的2.2倍、美國的1.9倍以及日本的1.8倍。」
看見沒有:台灣的青年失業問題嚴重不嚴重,看你跟誰比,也看你比的是「青年失業率」或「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平均失業率的比值」。在2009年裡,我們的青年失業率遠比韓國高而「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平均失業率的比值」跟韓國相近,代表的是:(1)台灣的青年失業率比韓國嚴重,(2)韓國的中高年失業率遠比台灣嚴重。而不是「台灣的青年失業率不嚴重」。此外,「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平均失業率的比值」的降低有時候是因為中高年失業增加的結果,不必然是青年失業率下降。因此,必須合併「青年失業率」和「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平均失業率的比值」這兩項資訊,才有機會粗略判斷青年失業問題是變得更嚴重,還是獲得改善。
還有,考慮「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平均失業率的比值」時,台灣不應該專挑盧森堡、瑞典、挪威、紐西蘭等社會福利制度遠比台灣完善的國家比,而要跟更多國家比。青輔會現任主委的臉書和青輔會的官方網站所提供資訊是報喜不報憂,嚴重地以偏蓋全。他們為什麼不像李健鴻教授那樣地提供完整資訊?是不是掩耳盜鈴,企圖粉飾昇平?假如台灣的青年失業率仍舊像2009年那樣地高明顯地於OECD國家或日本,那就表示問題非常地嚴重。
為什麼?因為:(1)台灣的福利制度遠遜於這些國家,而且(2)台灣的勞動條件遠低於這些國家。這兩個原因都會趨迫青年遷就爛工作,因而失業率應該要比這些國家低(至少「青年失業率」必須較低,「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平均失業率的比值」也有機會低)。
從以上資料看起來,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台灣在2009年時的青年失業問題是非常地嚴重,而且是嚴重的市場失能或政府失能的結果。(我沒有2010年與2011年的資料,但猜起來很可能也是很嚴重,因為真實的原因可能一直都沒有被找到,也就無法著手去解決。)
二、原因在哪裡
根據2010年由青輔會彙整的「協助青年就業接軌方案」坦言青年就業不易的原因有:(1)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2)高等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國內產業結構快速變遷,又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後續效應影響,企業面對微利時代的產銷環境,國內企業用人趨於彈性化、僱用型態多元化及重視核心就業力,招募社會新鮮人採保守態度;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偏向商管類人才發展,理工類人才供給較少,青年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存有結構性落差,以致有「企業找不到好人才,青年找不到好工作」的矛盾落差,也是造成青年不易就業的原因之一。」(3)青年在學期間欠缺對生涯的清楚規劃,(4)長期失業青年的自信心喪失更難找到工作。
行政院青輔會副處長曾碧淵在「提振青年就業力,從教育開始!」這篇文章中坦言:「由於青少年人口已逐年減少,我國高等教育量的發展可謂已達飽和。在人口少子化趨勢下,高等教育供過於求、來者不拒的結果,將面臨其素質及競爭力的不斷下滑。由於高等教育產出的質量未能同步成長,使剛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之素質差距愈拉愈大。」「八成以上雇主在僱用大專畢業青年時,比較重視其能力而非學歷,另認為應徵青年中僅有6%具備足夠的就業力,並認為青年除了「電腦應用基礎技能」準備較充分(占86%)外,其他職場核心能力,如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與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學習意願與可塑性等等的準備均不夠(均在57%以下)。」
我覺得對問題看得最深透的應該算是臺灣大學的辛炳隆教授,在「強化人力資本 提升青年就業力」一文中他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擴張雖然在形式上改善我國勞動力素質,但由前面所列統計數據來看,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反而愈趨惡化,而其可能原因之一是部分高等教育內涵無法契合產業需要。」「高等教育擴張不僅無法有效提升大學青年的人力資本,也排擠技職教育的資源,扭曲其發展方向,進而損及技職學校學生就業力的提升。」「高等教育過度擴張的問題,已經由大學程度蔓延至碩士程度。」
辛炳隆並且語重心長地指出重建技職體系的重要性:「技職教育沒落對我國傳統產業影響甚巨。儘管政府一直以發展科技產業為政策目標,國內至今仍有許多傳統產業不僅在國際上具有高度競爭力,而且可以創造多元的就業機會,例如精密機械、金屬鑄造等。惟這些產業目前大都面臨嚴重的人才斷層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技職體系沒落,而大學畢業生又不願意進入這些行業。因此,為能解決國內大學畢業生人數過多,並且振興國內傳統產業,增廣國內產業結構,使產業發展能與促進就業做更緊密的結合,政府實有必要重新思考技職教育的定位,給予更多的資源與發展空間。」
我也要為他的兩個意見鼓掌:(1)「產學政策相當多元,欠缺協調統合機制,且經濟規模不足」,(2)「教師升等與產學績效連結不足,學校相關評鑑機制亦未重視產學合作成效,導致教師參與誘因不足。」
三、怎麼解決問題
在社福制度近乎空白而勞動條件極其苛刻的台灣,青年失業問題卻直追OECD國家與日本,甚至更為嚴重,代表台灣的青年失業問題與市場失能或政府失能有密切關係。
但是繼續深究,根本問題在於政府失能:(1)高等教育與職場需求嚴重脫節是一大關鍵問題,而這現象是因為教育部與國科會政策的錯誤引導所使然(廣設大學、五年五百億、SCI&SSCI、正教授分級制),如果不先處理這兩隻怪獸,青年失業不可能有效改善。(2)經濟部劫貧濟富,股王繳稅5%且享受各種政府低地貸款等資源,而中小企業卻要繳營業稅則高達25%,以致於中小企業出走、衰亡,連帶使得技術工人的就業市場與技職體系的出路一起萎縮,也因而逼迫技職體系學生去擠大學和研究所,嚴重扭曲「適性發展」的基本教育原則,當然也就使得這些學生無法在學校學得「就業力」。假如經濟部政策不改,只偏愛大企業,而大企業聘僱人才有限,當然青年失業問題也永遠不會獲得解決。
結語
青輔會是個沒人理採的小衙門,青年失業是別的部會擺爛,要這部門來收拾爛攤子,我知道這個部門的工作很不好做。但是在我彙整各種資訊的過程中,卻發現前任主委王昱婷任內的官方文件對問題從不遮掩。這一點我欣賞。要願意面對問題,才有機會找答案來解決問題。一味地粉飾昇平,這是國民黨傳統貪腐集團的官場文化,如果這種官場文化在青輔會復辟,只怕青年失業問題將永遠無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