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伊比鳩魯揹了上千年的黑鍋

      伊比鳩魯(Epicurus)經常被說成是「享樂主義」(hedonism)的代表,他若死後有知絕對會嚴厲抗議。
      譬如,他在〈致梅瑙凱〉裡說:「快樂並不是無止境的宴飲狂歡,也不是享用美色,不是大魚大肉或美味佳餚所帶來的享樂生活;而是運用清醒的理智,研究和發現所有選擇和規避的原因,把導致靈魂最大恐懼的觀念驅逐出去。」
      米蘭.昆德拉也在《緩慢》裡為他抱屈:「在今日通行的語言中,享樂主義指涉對淫蕩或邪惡生活的非道德的喜好。這當然是不正確的:伊比鳩魯,第一個提出『享樂的偉大』的理論家,對快樂人生的定義是十分吊詭的:不受苦的人是在享樂。因此,享樂主義最根本的概念其實來自痛苦:如果我們知道如何避開痛苦,便會快樂;而享樂帶來的不幸往往多於幸福,因此伊比鳩魯只建議謹慎、有節制地享受人生。」

伊比鳩魯現身說法
      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曾經說過:「愉快是生活的開端與目的,因為我們認為愉快是首要的好,以及天生的好。我們一切的追求和規避都開始於愉快,又回到愉快。」 因此,他經常被當作是享樂主義的代表和始祖,在牛津字典裡,“epicurean” 這個字也就成了「愛好享樂」(fond of pleasure and luxury)的一般形容詞,而「伊比鳩魯主義」(epicurism)也常被當成「享樂主義(hedonism)」。 
      然而「愉快」不必然指感官的享受,它也可以是指精神(情感)上的愉悅和滿足。
     事實上伊比鳩魯本人過著極簡樸的生活:住在普通的房子裡、不喝酒、晚餐如有麵包、蔬菜、再加一把橄欖就心滿意足了。對他來說:「肚子並不像大眾所想像的那樣難以滿足;真正難以滿足的是關於『口腹之慾難以饜足』的錯誤信念。」
      據說伊比鳩魯有個名言:「如果除去了美食、性、音樂、和美麗的事物所帶給我們的美好的感受,我將無法想像什麼是善。」但是,事實上這可能是訛傳。因為我們可以確定他曾說過相反的話:「性愛從來也沒有對誰有好處過――假如它不傷害人的話,已經是僥倖了。」
     仔細讀過〈致梅瑙凱〉(Letter to Menoeceus)的人應該都會發現 :伊比鳩魯所謂的「愉快(pleasure)」,主要是指智慧所帶來的靈魂的愉悅與徹底擺脫煩惱,而不是指肉體的快樂。
      在這一封信的一開始第一句他便說:「希望人在年輕時不要太緩於尋求智慧,也不要在年老時太倦於尋找智慧。為了靈魂的健康,永遠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而尋求智慧的目的則是為了幸福或者免除心靈的煩惱。「所有這一切中首要的和最大的『好』便是明智。」
      伊比鳩魯並沒有教人縱容欲望,「當我們說快樂是目的時,我們說的不是那些花費無度或沈溺於感官享樂的快樂。」反之,他要人審慎分辨欲望的種類。「我們必須要省思欲望(desire)的種類,它們有些是虛假的(groundless),有的是自然的;自然的欲望中有些不是必要的(natural only),有些是必要的(necessary);而自然且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達到幸福所必要的,有些只是為了緩除身體的不適,有些則僅僅只是生存。能清楚分辨這些欲望的人,將會把一切的選擇和規避導向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寧靜(tranquillity),並將這兩者視為幸福人生的總和以及最終目標。」
      根據羅馬作家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ërtius)的註解,自然且必要的慾望是為了去除肉體的痛苦,譬如飲水;自然而非屬必要的慾望並非為了去除肉體的痛苦,譬如奢侈的宴飲;既非自然也非必要的慾望是戴上王冠、被豎立雕像等虛構的慾望。
      為了去除肉體的痛苦,伊比鳩魯建議人只去滿足自然且必要的慾望,而不要去追逐其他的慾望。因為這些基本慾望是很容易被滿足的:「有的人終其一生忙於給自己增加生活用品,卻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在他出生都領受了飲食,足夠凡人享用的了。」 而且「當出於匱乏而引起的肉體痛苦都被消除後,身體的快樂就再也不會增長了,只能在種類上變花樣。」 
      但是,假如我們過度去追逐這些不再有意義的感官滿足,反而會增加靈魂的煩惱。所以,「所有的快樂從本性上講都是人的內在的好,但是並非都值得選取;就像所有的痛苦都是壞的,但不是都應當規避。
      這種取捨的智慧,需要花時間和心力去培養,而不是有了學位、權力、財富就可以同時擁有的。相反的,當一個人欠缺這種智慧時,往往會拼命想要爭取無止盡的權位、名利與財富,因而招惹內心更多的痛苦。
      因此,伊比鳩魯更重視的是如何消除心靈的煩惱。「快樂並不是無止境的宴飲狂歡,也不是享用美色,有不是大魚大肉或美味佳餚所帶來的享樂生活;而是運用清醒的理智,研究和發現所有選擇和規避的原因,把導致靈魂最大恐懼的觀念驅逐出去。」
      但是靈魂的痛苦卻不可能靠感官慾望的滿足去緩解,「心靈快樂的極限,乃是通過反思那些引起心靈極大恐懼的東西,和類似的東西而得到的。」 所以他說「無論有多麼鉅大的財產,贏得多麼廣的名聲,或是獲得那些無限制的慾望所追求的東西,都無法解決靈魂的混亂,也無法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歡樂。」
      要想獲得心靈的平靜,首要的是要能面對一切可能會引起心靈憂慮的問題(譬如:死亡),以積極的明智釐清問題;其次是要能不受沒必要的慾望糾纏,而獲得一種自足的快樂。「我們認為獨立於身外之物的自足是重要的。」
      「一切自然的,都是容易獲得的;一切難以獲得的,都是空虛無價值的(不自然的)。」因此,「一個把自己調整到能滿足於簡單生活所需的賢人,能夠更好地明白如何給予而不是索取――他找了如此鉅大之自足的寶藏。」

卡內基所欠缺的智慧
      在經濟匱乏的時代(社會),無數的痛苦都來自於經濟能力的不足(簡言之,缺錢);在經濟富裕的時代(社會),無數的痛苦都來自於不知足(簡言之,欠缺人生的智慧)。
      鋼鐵大王卡內基曾經自豪地勸告旁人:把人生前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拼命學賺錢,把人生第二個三分之一的人生用來拼命賺錢。那些聽從他勸告的人,最後一個三分之一的人生可能經常既空虛又痛苦,而且一輩子不知道自己缺的是什麼,以及哪裡作錯了。
      馬龍.白蘭度最後一次接受媒體訪問時,是在紐約外海一個小島的豪華住宅裡。訪談即將結束時,他告訴記者:你們可能會羨慕我的名聲和財富,但是你們不會想要我這樣的人生。馬龍.白蘭度自己以及他的妻子、情婦和子女都被情慾、酒精與毒癮所困,並有多人自殺。
      馬龍.白蘭度自己共有三次結婚與三次離婚,有一男一女的婚生子女,三個私生子,和一個私生女。他的長子在家宴中槍殺異母妹妹的男朋友,使妹妹終生憂鬱後自殺。
      名利沒有帶給馬龍.白蘭度人生的智慧,也沒辦法教他分辨愛與情慾――他沒有能力愛家人,也沒有能力帶給家人幸福。他甚至救不了自己。
      沒有能力節制慾望的人,財富愈多反而會愈不幸。好萊塢許多有名的女明星都淪陷在性與毒品之中而無法自拔,這恐怕不是偶然而是近乎必然。美食、名車、豪宅之所以可以帶給人歡樂,是因為這些慾望很少有機會被滿足。
      或者說,名利只有當它們是「難得」時才會帶給人快樂。一旦財富多到隨時都可以去滿足這些慾望時,它們就會在一再的重複中變得乏味、無聊。除非一個人在富有之後可以有物欲之外的自愉之道,或者讓他可以認同並積極投入的人生意義,否則到頭來財富所能買的就只剩下容易厭倦的刺激與興奮,而性與毒品是最後還勉強可以讓人再度亢奮的刺激。
      只剩下性與毒品的人生,是窮途末路而算不上幸福,更不值得羨慕。這一點點小智慧,也許卡內基一輩子都不曾明白。

多少錢才夠?
     盧騷(Jean-Jacques Rousseau)曾說:「財富不是絕對,而是相對於我們的慾望。每當我們追求自己負擔不起的事物時,我們就會墮入貧窮。」
      在這涵義下,沒有能力調節慾望的人才是最容易墮入匱乏與貧窮的人——他們會主動去招惹難以滿足的慾望,和無止盡的煩惱與痛苦。
      所以,我以前上通識課時往往在第一堂課裡跟學生說:「如果你能擁有一些基本的智慧,就可以因而少賺一億,卻反而更快樂!反之,如果你欠缺某些基本的人生智慧,就有可能會因為多賺一億而變得更不快樂!」
      過猶不及,這是每一個都必須學會的一堂人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