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三十年來的致命傷:沒有產業政策

      企業聯誼磐石會舉行會長交接時,新任會長說了兩句我很中聽的話:「當全世界都需要我們提供的零件時,台灣的安危就是世界的安危。」「西進、南進,不如精進。」
      只要產業升級,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不可一日無台灣」的關鍵角色,台灣就可以走出「眾人騎、沒人疼」的弱勢島國悲情和油麻菜籽的命運,讓全世界擁抱台灣、關心台灣、力挺台灣。
      這遠比沒事在網路上爭論統獨、愛台或耍廢、嘴賤、當酸民更有價值。

產業升級才是台灣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廢核四的結果是核二延役和南澳燃煤電廠。原因是沒有三大配套:(1)產業轉型,降低用電需求;(2)用電管理,降低尖峰用電需求,抑制浪費(時間用電與擴大級距電價);(3)改善舊電廠發電效率。
      精進不難,產業轉型也不難,因為我們的人才仍普遍處於「高材低就」的狀態。媒體吹捧各種「企業社會責任楷模」的時候,我很想跟他們說:企業首要的社會責任是「人盡其才」,這卻偏偏是台灣企業做得最糟的一項
      假如台灣的產業升級問題瓶頸出在CEO沒有創意,有兵有將而無帥,可以從國外借將帥(本國籍、外國藉);如果政府人才庸劣,可以請國外顧問公司規劃產業政策。問題是要不要,而不是能不能。

市場機制的真諦
      市場機制的優點,在於「擇優淘劣」的機能。但是在台灣這種「裙帶資本主義市場」裡,實際結果卻是弱勢產業去不掉,優勢產業出不來,甚至還出現「優敗劣勝」的反淘汰。
      長期以來,政府的產業政策僅只於「壓抑底層勞工工資+水電油價補貼+低估台幣幣值」來促進出口,同時壓低國內物價(以便低薪勞工能溫飽而不抗爭),所以我們的名目產值低(出口能力差),但是實質所得高(物價低)。
      結果是保護了競爭力太低的企業,沒有發揮「優勝劣敗」的市場機制,還讓這些競爭力低的企業團結起來,綁架政府、勞工和青山綠水。
      另一方面,金融業也沒有發揮本業的職能(將金流從獲利低的企業抽出,轉貸給有未來性的企業),公立銀行淪為政府輸送利益的管道,私立銀行淪為炒地皮的工具。結果,有遠見而沒有政商關係的人才、企業出不來。
      台灣年年在 Economist 上面的「裙帶資本國家」中排行位居前茅,就反應了台灣「賺錢靠關係,不靠人才與實力」的事實。
      不解決這個問題,產業就無法有效地升級,核電與煤電的問題就擺脫不了,低薪與中高階人才出走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厭世耍廢只是作賤自己
      凱因斯在 1930 年寫了 '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首度提出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資本累積與科技進步會使生產效率指數提升,當消費的提升速度跟不上的時候,所需的勞動力就會下降,而導致失業上升(或者非典就業率上升)。
      當新興國家(中國加印度等)採取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時,出口超過進口,等於擠壓外國的工作機會。
      這些事不會因為年輕人在網路上耍嘴皮、耍嘴賤、亂罵人,挑撥鄉民起哄而消失或緩解。
      年輕世代需要的是培養自己的實力,看清楚是非。如果只是耍嘴皮,博名氣,卻誤以為自己很有才華和見地,結果只會讓台灣更糟,更沒有未來。如果沒事在網上當酸民、PO廢文,結果只是作賤自己。
      有實力的人在台灣還是可以好好過日子,不得以時可以出國用腳投票。
      看清楚是非才會知道什麼該贊成,什麼該反對,而不是不帶腦袋就衝上街頭去,沒搞清楚是非與後果卻自以為是在捍衛正義與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