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別對台灣失望

       一個畢業二十多年的學生回來看我,苦澀地說:「四十歲那年我們辦了同學會,每個人都在講未來二十年的壯志、宏願;五年後我們又辦了同學會,每個人都看不到自己跟台灣的未來,只想等退休。」而他呢,全家陪著兒子去東南亞念英語學校,準備在兒子高中畢業後陪他去美國唸大學:「我賺了很多錢,卻已經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以後能做的就只有幫兒子找未來了。」
      代工產業用短多長空的策略換來轉眼即逝的榮景,五年級生利用它和股票分紅賺足了錢,卻失去了挑戰困境的鬥志和下一代的未來。此情讓人感慨,對比著26年前我返台時的心願,感慨更深。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8/2 (日) 氣候議題工作坊

       台灣關鍵議題八月工作坊,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合辦, 帶領大家一起認識國內化石燃料補貼與碳排放的減碳議題,由全球視野來檢視在地觀點。 讓我們透過討論與書寫,來一同理解氣候問題,探討如何落實氣候正義。

時間:8/2 (日) 14:00 ~ 17:00
地點:卡市達創業加油站  (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122-1 
報名網址: http://wmtw.kktix.cc/events/keydata1508 

活動流程
Wiki協作
14:00-14:30 氣候議題簡介與文獻導讀
14:40-17:00 公共討論與條目寫作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扁案真相很容易查,別信口雌黃

       要了解扁案現況,最省力且可信的應該是看最高法院檢察署2015/05/26整理的網頁(文件標題〈重大偵結起訴案件〉),其中有關扁案的審理進度如下:
1)確定有罪三審定讞的案件至少含
1A)龍潭購地案洗錢部分,陳水扁、吳淑珍各處有期徒刑2年
1B)龍潭購地弊案陳水扁、吳淑珍各處有期徒刑11
1C)南港展覽館案吳淑珍處有期徒刑9
1D)陳敏薰買官案陳水扁徒刑8年、吳淑珍徒刑8年、12月。(減為7月)
1E)二次金改之元大併復華案:陳水扁處有期徒刑10年,吳淑珍8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萊茵模式(2):哈茨法案的爭議

       德國技職教育體系的傑出表現,反映了他們在落實「人盡其才」的制度上確實有遠美國高明之處。至於面對弱勢勞工的失業和所得的偏低,德國的制度設計也有她值得借鏡與深思之處。
       2005年以前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下,德國以優渥的社會福利無限期保持失業者的生活水準,使其接近失業前的水準,同時以政府經費為弱勢勞工創造就業機會。在這兩個政策的保障下,德國人既不用擔心一家溫飽,甚至可以選擇自願失業而不去屈就沒有尊嚴的工作。90%的德國人靠市場經濟創造個人財富,底層的10%則靠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保障一家的生活品質。這樣的制度扣合著基督新教的博愛與濟貧精神,也吻合社會市場經濟的邏輯:政府與市場合作,各司其職。
       後來,2003-2005年先後發佈的四次哈茨法案(Hartz legislation)卻企圖向英美的市場經濟靠攏,以降低對失業者的補貼來強迫失業者接受低薪的工作,希望藉此將長期失業者再度整合進市場經濟裡。這一系列的變革引起德國國內外的許多爭議,毀譽參半;尤其是其背後價值觀與事實面的論辯,更值得我們審慎地了解與思量。

別看不起台灣人

       一個朋友問我:你竟然連高科技產業的教父都敢批評,是不是根本就看不起高科技產業界的所有人?我很驚訝!
       我是因為太相信台灣人的能耐,而不得不懷疑「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而且,我不只是懷疑,我花了五年的功夫在認真求證!
       反過來說,如果你對台灣的現況感到滿意,那是你看不起高科技產業界和台灣人的能耐;如果你認為台灣產業界的領導人都不需要為現況負責,你是看不起台灣人!
       我有足夠的信心和佐證說:台灣人的能力和素質絕不會輸過英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但是他們的拼命程度卻遠遠比不上台灣人;因此我們絕對有足夠的能耐侵吞先進國家的一部分世界市場,挑戰他們的隱形冠軍,持續提升自己的產業附加價值與技術水準,而沒有理由陷入過去二十年來的困境──除非,我們一直抓著過時的觀念、戰略與制度,以致作繭自縛,在困境中越鑽越深(就像困在魚籠裡的野生蘆鰻,拼命地往錯誤的方向前進)。
       我不是憤世嫉俗或喜歡罵人,而是不忍心看年輕世代沒有未來,不願意看台灣人在不該有的困境裡消磨鬥志和志氣。相信我,台灣人早已累積出足夠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只要能擺脫二十年來制度上的扭曲和戰略上的盲點,早就可以脫胎換骨地進入另一個層次的發展階段了。

台灣正在失去未來?

       聯合報在六月十日以第三版搶眼的版面積警告讀者一個嚴重的經濟危機:預期今年政府與國營事業投資將嚴重衰退(分別為4.2%與11.9%),台資出走,外資不來。[1] 四大咖卻縮手,使台灣的固定資本形成面臨「四大皆空」的危機。其實,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從1997會計年度開始,固定資本形成就在2.8兆與3.5兆間震盪,無力向上突破。而媒體也不只一次地提出過警訊。
       台灣的投資環境真的這麼惡劣,經濟與產業發展真的已經看不到未來嗎?
      面對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媒體、專家與研究機構經常把問題的成因過度簡化與藍綠化:親綠的怪罪兩岸三角貿易,親藍的怪罪FTA太少、民間抗爭與環保法規太嚴而程序冗長、藍綠惡鬥導致企業出走。雷同的論調重複了將近二十年,而無助於台灣的脫困。有鑑於此,我們必須跳出島內觀點,從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報告與國外媒體的分析報導尋找其他線索,以便看清台灣的國際處境與問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