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導覽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用廣角顯微鏡看「陳為廷事件」

        連日來陸續有人來信希望我對陳為廷的言行表示更明確的態度:挺他、局部地譴責他,或者有條件地肯定他。其實,我一直不想去評「陳為廷的個人言行」,而只想評「關於陳為廷事件的評論」。

        前面那一篇「好。讓我們來認真地談一談「態度」問題!」,我簡略提醒讀者有一件值得花心思去關注與深究的事,其實也沒認真去寫出我最想寫的:從1968 年五月法國學生革命談國家警察權的正當性,以及暴力抗爭的正當性及其條件。
        我一直不想去評「陳為廷的個人言行」,因為他只不過是個年輕人,言詞過激、表情太臭或者手段與策略有欠周延都不是大事,不需要去評論──就像我不會去評論兩個清大學生在餐廳吵架的事件一樣。
        我會有興趣去評陳為廷的「高教公共化」與「反媒體壟斷」,但是這些日子以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談這兩個需要細膩分析才能徹底釐清的議題──過去兩個月份忙演講,一直沒寫書,最近需要趕一點進度。
        有人希望我從「社會改革手段的有效性」去評論陳為廷的作為,我不接受這個建議,主要是兩個理由。(1)我年紀大,對社會運動的歷史了解得較多,社會運動的經驗也多, 也許可以提出值得年輕人參考的建議。但是,我不想這麼做。年輕經驗不足,必然是過與不及難逃其一。老年人仗勢年紀去欺負年輕人的「有欠周延」,我覺得是不要臉!(2)如果在「過猶不及」中一定要取其一,我寧可珍惜他們的熱情與正義感,而不是外在的「禮貌」與「態度」。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其實兩者都是「過」:一個容易流於躁進,一個容易流於孤傲。他又說:「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年輕時狂簡,成長過程再慢慢地學習「所以裁之」,這才是正道。動不動就用無聊的「禮貌」與「態度」去閹割他們的熱情與正義感,長大後恐怕都變成「沒血沒淚」的老賊了。
        有人主張說:陳為廷的態度如果正確,就不會被媒體把他的訴求模糊化。這個主張是基於對台灣媒體的錯誤認識。好,讓我們把「陳為廷事件」放大、放寬來仔細檢視,看裡頭有什麼問題。
        台灣的媒體只想製造衝突點,煽動容易在社會上引起對立的話題,以便藉此拉抬媒體的知名度和銷售量。「陳為廷事件」之所以會上報,就是因為媒體可以藉機刻意製造出讓民眾嘩然的激烈印象(學生訓斥教育部長)!假如當天在立法院時陳為廷「很有禮貌」,整個事件根本就不會上報!
        譬如,陳為廷的「道歉」,是要校長和媒體擱下「態度」這個話題,正視「高教公共化」與「反媒體壟斷」這兩個議題。結果呢?大多數媒體報導的重點還是在「陳為廷為態度道歉」,根本不去提「高教公共化」與「反媒體壟斷」這兩個議題。為什麼?因為媒體對這兩個議題根本沒興趣!!!──不管陳為廷怎麼做,媒體對這兩個議題都絕對不會有興趣!!!
        為什麼?因為他們認定民眾對這兩個議題(以及任何有深度的議題)都絕對不會有興趣花時間去了解!!!
        媒體為何會這麼想?你想想看我們晚間七點檔的主播有多漂亮,再看看各國晚間七點檔的主播有哪一個國家有我們的主播這麼漂亮,你就知道:大家晚上七點時根本沒有在聽新聞,而是在吃飯看漂亮美眉!
        台灣絕大多數人除了整天努力賺錢之外,剩下的時間只有兩種使用模式:「吃喝玩樂」,或者「吃喝嫖賭」──只有賺錢時用大腦,其他時候只用小腦和延腦。在這背景下,不管陳為廷怎麼做,媒體都不會對他的議題有興趣!
        其實還有一個更可悲的事實藏在整個事件背後:藍綠的衝突。陳為廷罵教育部長,如果是在教育部前,沒有綠營立委在場,媒體不見得會報導。藍色媒體之所以會大肆報導與評論「陳為廷事件」,是因為這事件背後是綠營立委在主導;而綠營之所以會一再挺陳為廷,是為了收割年輕人的選票。連挺陳為廷與反陳為廷的「大人」都有相當程度的藍綠色彩,很多人對陳為廷的不爽是跟他們對綠營立委的不爽(譬如葉宜津那一句「要不要道歉?我們給你機會道歉喔.....」)連結在一起,而不便說出來;還有些人挺陳為廷跟反旺中時的時候,背後偷藏著對中資的恐懼與憤怒,而不單純只是反媒體壟斷。

        很多人都沒種說實話,拼命製造煙幕彈,挑邊緣的話題,閃躲核心的議題。這種事,怎麼評?值得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