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流浪博士的求職之路」刊出後的第二天,收到兩個較極端的回應。首先是一個獵人頭公司的資深顧問 A 來信說我所提的「(3)自己創造博士後的工作機會」和「(5)自己創造私人企業內的工作機會」基本上在業界是可行的,而且他自己就是非理工科系土博士,走過這兩個步驟,然後用朋友推薦和出色的中英文履歷而吸引了現任老闆的賞識,找到工作;上岡後他靠著謙遜(忘了「博士」這回子事)、外向和不錯的溝通能力而很快地獲得升遷。所以他用自己的案例肯定「流浪博士的求職之路」有推廣的價值,而但書是:用「(4)自己創造財團法人內的工作機會」當過渡期是可以的,但呆久(超過五年)了就會被業界普遍當作已經安逸慣了,在業界沒競爭力,因而很難有找到業界工作的機會。
據他說他所服務的獵人頭公司規模不小,所以他的肯定應該不算是「以偏概全」,有足夠寬廣的抽樣代表性。我的理論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根據我對業界的觀察歸納後提出的假說,而他的來函算是進一步的實證經驗支持。這樣加起來應該足以讓另一個讀者 B 比較心服口服── B是一個受挫太久而情緒有點失控的土博,他質疑我「命太好,不知人間疾苦,根本不知道流浪博士的真正困境」。
B 質疑我不知人間疾苦,因為他以為我是擁有龐大社會資源的大學教授,要拜訪哪個公司就可以拜訪哪個公司,根本不知道流浪博士連面談機會都不會有的困境。我倒是有足夠經驗可以說出流浪博士為何會連面談機會都爭取不到。
一、好人才為何沒有面談機會?
先說一個小故事。我退休前在「自動光學檢測」這個行業知名度非常高,國內大廠全都找我當過顧問。後來,為了驗證我的「中小企業技術升級」理論,我跟一家最大的公司合作,研發一台最新的機種,並且在兩年內取得全球第一張訂單,三年後逼迫全球最大廠退出市場。這個公司對我信任有加,也希望我的碩士生到他們公司上班,但是卻發現不可思臆的事:我那兩個參與研發案的碩士畢業生都應徵過這公司,而且全都被拒絕。
怎麼可能?這就牽涉到企業界標準的人事聘任流程:(1)用人單位提需求,層峰批准增聘新人的數目;(2)用人單位向人資(HR)填寫徵人廣告與用人條件(就是你在 104 人力銀行看到的那些,譬如學歷、科系、工作經驗、專職技能或證照);(3)HR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刊廣告,篩選合格的應徵者,安排面談;(4)用人單位面談,有合格的面談者就通知 HR 錄用,額滿時 HR就關閉廣告停止安排面談。
問題首先出在第二關和第三關:在人求事的時代,每個缺有104個應徵,用人單位不怕找不到人,也不怕錯過許多千里馬,只想盡快找到一個好用的人就好。用人單位覺得應徵者會的專長愈多,錄取後訓練時間愈短,因此有時候貪心地多填一兩 項其實不是非要不可的條件。其次,HR 的人不懂技術,所以通常是照用人單位填寫的單子一項項死死地照字面意思去篩選應徵者,幾乎毫無應變。用人單位填寫了一項不是非要不可的專長「C++」,而我的學生填的程式語言是「C語言」,HR就把我學生當作不合格而刷掉了。
從程式語言的專業觀點看,「C++」含有許多「C語言」所沒有的特性,只會「C語言」必須經過訓練才有辦法用「C++」寫程式;但是會「C語言」後學「C++」並不難,甚至可以邊做邊學;而我學生參與開發該機器最核心的技術,如果到競爭的公司去就業,將會是該公司難以承當的損失。但是 HR 並不知道這些事。
HR 審查應徵者的資格時很沒彈性,而用人單位考量應徵者的資格時可以很有彈性。所以冷門科系畢業生而有特殊專長時,除了標準的應徵程序之外,一定也要同時積極找機會跨過HR這一關,爭取由內部管道通知 HR 安排面試的機會。
二、如何爭取面談機會
冷門科系畢業生想要爭取面談機會,首先要有實力。用人單位通知 HR 安排讓你面試,公司裡大家都有機會知道;你如果沒有真本事或顯現出一些不平常的特質,就變成用人單位徇私。
有利的 特質有時候簡單到只是表現出你的積極與執著,態度鮮明到讓人引以為奇。有一個名校畢業的人去應徵某高科技廠工作,大學成績很差且面試時表現太差,被刷掉。他氣憤地一再打電話,堅持要公司給一個說明,並堅持自己真的有能力在該工作上表現出色。HR 的負責人很困擾,吃飯時當笑話講給老闆聽,老闆好奇地要求親自面談。結果,這個人被錄取,並且後來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技術部門大支柱。(真實故事,絕非虛構。)
企業界不喜歡博士,最主要的擔心是:博士有架子,且生涯定位在學術圈,往往很難適應業界的操勞與瑣碎。而且,一旦上岡而表現不佳,很容易發牢騷,成為公司不滿份子的頭頭,增加公司治理的成本與困擾。不管土博、洋博,如果你可以不顧博士形象地堅持去爭取一份工作,讓人家看見你真的了解這一份工作的內容,真的有意願在這份工作上求長遠的發展,這就為別人卸下了對你的最大防線,也為自己的面談之路移除了最大的障礙。
因此,在應徵一份工作之前,要積極地花時間去搜集跟該工作有關的資訊,了解該工作所需要的關鍵技能和知識,積極培養出一部分的能力來證明自己有誠心、有意願、有行動且有能力跨出冷門博士的黃金鳥籠,去跨界發展出該工作所需要的職場技能,並且認真地反映在精心撰寫的求職履歷中。
A 建議了兩個優質 Resume 網站:Systems Engineer Resume
Example 和 Engineering
Manager Resume Sample,有興趣可以參考。你可以另外附上一份精簡而深入的文件,表達你對該工作的了解,你認為該工作未來將會遭遇到何種發展趨勢與挑戰,以及你自己未來在工作上的發展計畫;把它當作一份 brief paper 來認真研究並寫作。記得:這份文件寫得好就變成敲門磚,寫不好變成畫蛇添足;所以內容要精彩,要比一般應徵者更深入事實(如果你應徵的是 market analysis,最好表現出比剛出社會的企管碩士更深入的程度,起碼要表現得讓人驚訝說:「哇!歷史系的畢業生也可以對產業問題了解得這麼深入喔?」)。
二、跨界研究,走出黃金鳥籠
理論上博士研究就是 explore unknow,一個 qualified 的博士應該有能力把上述文件當作一個小小的
literature survey 做出來,而且做到讓業者服氣。
如果你想要應徵雲端產業的工作,網路上有很多相關訊息,外文書(textbook)有很多寫得較好的技術簡介,學術期刊有一些寫得較好的 review paper,可以讓你大略知道該技術的發展方向、最新進度與瓶頸。別告訴我:我是社會人文的博士,看不懂工學院的期刊論文──你不需要懂到像工學院博士那麼精準,只要知道個大概,足以進一步去了解這產業即可。
蒐集業界資訊的另一個重要管道是去看商展。各行各業都有商展,商展末期是業者最無聊、最閑的時間。當你看完網路上所有資料,具有初步了解,就可以假扮成某名校大學熱門科系博士班四年級學生,跟他們問東問西,他們會相信你的身分(台灣名校熱門科系教授大部分對產業一無所知,他們的博士生也是只會寫論文,從不看商展,因此問起問題來呆頭呆腦的),而且願意回答問題(因為守在哪裡沒事幹也是無聊)。
我以前開始研究「自動光學檢測」這個題目時,就是先從學術期刊對該技術問題的理論基礎有粗略的了解,然後在網路上蒐集資料,初步了解該行業大致上的關鍵術語與技術特性之後,就到台北世貿的商展會場跟業者一家一家地問;問完跟自己讀過的網路資料彙整想一想,再到下一家去問,這樣地累積出對台灣與國外業者的了解,從而研判出台灣業者可能會遭遇到的技術瓶頸,以及可能會需要人協助突破的具體項目。然後我再回到學術期刊去閱讀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有些具體的研究題目與想法,再回到商展會場去問業者有沒有相關的研究需要。
四、如何找內部管道
根據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的小世界理論,從你到用人單位之間只需要跨越六個熟人的轉介就可以連通。妳可以運用學長、學姊、同學、網友、網路、臉書去散播你想要應徵某種工作的企圖,以及你的有利條件,和遭遇到的困難。
妳可以到想進去的公司附近,去他們的自助餐廳吃飯、搭訕(我沒有開玩笑,為了找到一份比較理想的工作,值得;而且這也是別人判斷你誠意和決心的佐證)、從而建立起內部管道。妳可以找到該公司的任何職員,再託他轉介去認識用人單位的人,進一步詳談以爭取讓人認識你的機會。
很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內部雜誌或刊物,託人找來讀,以便了解該公司;很多大公司的業務有股市事分析師在分析;各個行業都有很多市場分析報告或情資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妳對該公司了解愈多,接觸用人單位的機會愈多且理由愈充分。
非典型的求職之路,要有一系列非典型的作為,刻板拘泥於成規就剛好證明了你在職場上欠缺創意與突破,怪不得別人。
未來的機會是靠自己從現在開始創造的,不要埋怨過去,不要埋怨別人。心平氣和地去做,就會累積出機會。
五、盡量挑事求人的工作去應徵
在「事求人」的工作上,合格的應徵者往往人數不足,因此用人單位會較願意破格任用。冷門博士轉跑道,注定是從頭學起,那就要優先挑「事求人」的工作,機會較大。哪些工作事求人? 104 人力銀行、「30雜誌」和一些相關的雜誌上都可能會有訊息。花點時間去搜集與分析。
其次是先去找媒體(雜誌社會報社等)的工作,利用媒體的採訪機會去了解各種市場發展,以便從中選擇自己願意深入研究的行業和工作腳色。NGO是另一個不得以的起點,NGO文化雖然與企業差距非常大,只要你願意努力思索如何增加它的效率,就可以體驗到職場許多情境與工作技能。然後,利用NGO作為跳板,去接觸企業,建立人脈以及了解企業,累積自己轉戰的能力。
未完,待續,請靜候「流浪博士的求職之路(3)」(我得追趕專書寫作進度,以及忙一件家裡的大事)